同樣是上集市賣饅頭,把陳曉和周里京一對比,差距就出來了!
近日,《人生之路》正在熱播,因為是根據路遙《人生》改編。此劇一經播出也引來不少熱議,雖然編導進行了大膽的創新,但是因為有的情節過於背離小說,讓許多原著粉不滿。
其中有一段高加林賣饅頭的情節,把陳曉版的和電影《人生》周里京版的一對比,差距馬上就出來了。
陳曉上集市賣饅頭,是騎著自行車去的,半路上還停下來,找個沒人的地方,大聲地練習了幾個吆喝。雖然有些不好意思,但還是主動要嘗試的。
看到亞萍和克南,他也沒好意思說自己是來賣饅頭,一臉無奈地說自己現在不怎麼樣,回家當農民。當他們走後,高加林一個人把車推到牆角,試著一點點叫賣,然後不好意思地蹲下來,用手捂住臉。
而在電影版中,高加林是走著上集市的,看到兩個老同學,他還在維護自己的自尊,說是來串親戚。現在做社員,而且有更多的時間寫作了,是用鋤頭在大地上寫詩。
集市很熱鬧,但高加林卻無人問津,他蹲在在地上,只將籃子上的毛巾掀起一個角,露出白胖的大饅頭,卻一個字也沒有叫出來。複雜的眼神躲避著似乎熟悉的身影,屈辱、無奈、憤懣、傷感交錯在一起,後來他索性不賣,跑到一邊的閱覽室去看書。
這一系列動作,無聲卻有力,突出人物的個性,也更增加了人物悲劇性。難怪觀眾們都說:周里京簡直就是從原著里走出來的高加林!
一個知識分子,明明可以當受人尊敬的老師,卻被人排擠變成了天天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還到集市上當小販,這種變化讓他感到委屈和悲憤,自尊心極強的他怎麼可以張口吆喝呢?
而且高加林家裡很窮,是買不起自行車的,電視劇里讓他狂飆自行車也是不現實的。小說里他都不會帶人,連巧珍都不如,可見他對自行車掌握得並不好,更能體現他家的窮苦。但正是這麼個窮小子,不甘心一輩子做土地的奴隸,所以才會用自己的方式改寫命運。
對比兩個演員的表演,當時的周里京比陳曉年紀大,演高加林似乎有點老。雖然言語不多,但是眼神動作到位,從細節刻畫和人物展現來說,他真正演出了高加林的魂。
不知你看了《人生之路》有何感受?對比原著或周里京版的,你更喜歡哪一個高加林,歡迎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