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夏天
來源:女兒派(ID:nverpai)
前不久,我在B站上看了一段名叫 《燈火之下》的短視頻。
視頻里,一個高三女孩純子自述了自己得抑鬱症後的生活。
剛開始,她只是心情不好,總是因為一些小事大發脾氣。
慢慢地,她的身體開始產生一些不舒服的感覺: 消化不良,頭疼之類的。
再後來,心情不好成了她生活的全部。
她不想去上學,不想玩手機,不想吃飯,不想喝水,不想上廁所,整個人就像被抽乾了似的,沒有一點兒活力。
她總是失眠,常常凌晨四點才迷迷糊糊地睡著,早上6點又爬起來上學。
到了學校,她精神不好,聽不了課,每天都是趴在桌子上半夢半醒地發獃。
晚上放學以後,她把書包一扔,就繼續躺到床上發獃,一發就是5、6個小時。
然後,繼續開始晚上失眠的惡性循環。
看著被抑鬱纏繞,痛苦而又無法自拔的這個女孩,我想起了我的小侄女,不由自主地難受起來。
小侄女因為在學校有自傷行為,被確診得了抑鬱症。
休學回家之後,小侄女總是動不動就哭,還經常把自己關在房間裡,誰也不見。
哥哥嫂嫂很是發愁。
他們不相信小侄女得了抑鬱症,總覺得小侄女是以此為藉口不去上學,不聽他們的話。
我把這段視頻分享給哥哥嫂嫂,他們看過後痛苦不已:
原來,孩子不是叛逆,厭學,而是真的生病了。
01
抑鬱離我們的孩子並不遙遠
生活中,很多父母都覺得「少不更事」的孩子不會得上抑鬱症。
也有很多父母說:抑鬱症其實就是矯情,過陣兒就好了。
但事實上,抑鬱症就像一隻看不見摸不著的猛獸,潛藏在暗處,一不小心就很可能會跳出來吞噬掉孩子。
《中國兒童的生存與發展:數據和分析》中曾顯示:
「我國17歲以下的少年兒童中,至少有3000萬人受到各種情緒障礙和行為問題的困擾。
且5.2%的兒童存在明顯的軀體化、強迫症狀、人際關係敏感,抑鬱等心理健康問題。」
「我國17歲以下的少年兒童中,至少有3000萬人受到各種情緒障礙和行為問題的困擾。
且5.2%的兒童存在明顯的軀體化、強迫症狀、人際關係敏感,抑鬱等心理健康問題。」
曾有位記者在北京安定醫院兒科主任何凡的門診發現:
半天時間就有40多名病人前來就診,其中,三分之二都與抑鬱焦慮有關。
並且在何凡主任所在的醫院,兒科住院部超過一半的床位都是重度患者,大多數都有自殺自傷傾向。
鐵一樣的事實,無不是在提醒我們: 抑鬱症離我們的孩子並不遙遠。
當孩子從學校掉隊,甚至想要放棄生命時,真的不是簡單的「厭學」、「矯情」、「叛逆」、「脆弱」、「沒事找事」,而是生病了,並且很嚴重。
重視孩子的心理健康,迫在眉睫。
02
每一個生病的孩子
都曾向父母發出過很多求救信號
開頭提到的女孩純子,曾試過向老師尋求幫助:
「老師,我真的活不下去了。」
「老師,我真的活不下去了。」
老師不以為意地回復她:
「小姑娘花樣年華,有什麼活不下去的,操場跑兩圈就行了。」
「小姑娘花樣年華,有什麼活不下去的,操場跑兩圈就行了。」
她也曾拿著自己的診斷書向父母求救,跟父母傾訴自己的想法和狀態。
父母不僅不理解她怎麼會得上這種病,更覺得她的想法和傾訴是一種矯情、病態。
求助無門,女孩只好一個人去醫院,一個人吃藥,一個人跟抑鬱症苦苦撕戰。
心理學上說:每個人都有自救的本能。
其實,每個孩子也都或明或暗地向父母發出過很多求救信號。
也許是情緒低落,也許是厭學,也許是討厭父母,也許是身體頻繁出狀況……
他們都渴望在自己最痛苦的時候,得到父母的理解和援手。
如果得不到,留給他們的只有無盡的拋棄感和絕望。
比如:一個確診抑鬱症的17歲女孩總是喜歡拿小刀劃自己的胳膊。
媽媽看著女兒胳膊上的傷疤,氣憤地說道:
「有本事你直接划動脈呀。」
「有本事你直接划動脈呀。」
結果,17歲女孩真的自殺了。
江蘇南通一個13歲的女孩跳河自殺,不幸身亡。
她的媽媽怎麼也想不明白,好好的女兒怎麼會這樣。
直到看到女兒的遺書,她才悔不當初:
「我好像是個廢物,好沒用。活著註定拖累你還有別人,我就是個徹頭徹尾的廢物。」
「我好像是個廢物,好沒用。活著註定拖累你還有別人,我就是個徹頭徹尾的廢物。」
父母是孩子最大的依靠,是孩子在陷入痛苦沼澤中最渴望,最想念的那個人。
如果連父母都不願意伸手幫幫他們,他們就只剩下死路一條。
海恩法則說:
每一起嚴重事故的背後必然有9次輕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隱患。
每一起嚴重事故的背後必然有9次輕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隱患。
所以,當我們的孩子出現各種各樣的情緒問題,當我們的孩子用痛苦的眼神向我們求救時,不要讓我們的忽視、冷漠成為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03
孩子抑鬱後
最應該反思的是父母
沒有一個孩子會希望或者假裝自己得上抑鬱症。
很多時候,孩子的抑鬱症都跟父母的相處方式和教養方式息息相關。
《解放日報》曾有一篇報道,講述了20個青少年抑鬱症患者的故事。
其中,19歲的韓青跟媽媽的關係很不好,因為媽媽很強勢,經常對她使用冷暴力。
從小跟著媽媽在美國長大的譚談,回國後就讀於北京最好的中學之一,成績一直保持在年級前20名。
但她總是抱怨:
「因為媽媽,我沒有童年。」「她是名校的博士後,躊躇滿志卻有很多遺憾,我就是她消除遺憾的工具。」
「因為媽媽,我沒有童年。」「她是名校的博士後,躊躇滿志卻有很多遺憾,我就是她消除遺憾的工具。」
16歲的萬言遭遇校園暴力,被某位男同學拿著小刀對著她的脖子,把她逼到男廁所的角落。
直到再也無法走進學校,媽媽才發現她不是厭學,而是生病了。
一位人高馬大卻很喜歡在發病時去超市玩兒童玩具的男孩說,自從父親接管教育大權後,就經常對他說一句話:
「考不上清華北大,就是社會渣滓。」
「考不上清華北大,就是社會渣滓。」
他曾在中考前一個月向母親傾訴:
「如果爸爸再看著我寫數學題,我一個字也寫不下去了。」
一個患有雙相情感障礙的女孩,對記者說:
「我永遠無法原諒他們,這就是我想對他們說的話。」
「我永遠無法原諒他們,這就是我想對他們說的話。」
因為她清晰地記得,3歲時,她惹怒媽媽,被媽媽反鎖在陽台,直到假裝暈厥才被放出。
童年時,爸爸經常在公共場合、在眾人的注視下對她拳腳相向。
深入了解這些孩子的成長經歷會發現:父母對孩子的強勢控制,打擊教育,情感的忽視,以及給他們學業上的巨大壓力,才是讓他們抑鬱成疾的罪魁禍首。
想起一位網友曾說過的一句話:
「他們不是想死,而是不想這樣活著。」
「他們不是想死,而是不想這樣活著。」
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他們都渴望擁有獨立的靈魂和溫暖的教育。
父母用權威控制孩子朝著自己期望的方向發展,或者忽視孩子的心理健康,用隨心所欲的方式教育孩子,勢必會讓孩子在膽怯與抗拒,被迫服從與強烈自我的衝突、糾結中痛苦不堪。
就像一位抑鬱症的女孩曾說過的一句話,讓無數父母汗顏:
「我不怪他們,就像是我養的貓,它餓了我拿質量不好的火腿腸喂它。但我不知道這會讓她喪命,我只是不想讓它餓。」
「我不怪他們,就像是我養的貓,它餓了我拿質量不好的火腿腸喂它。但我不知道這會讓她喪命,我只是不想讓它餓。」
所以,對於每一個患抑鬱症的孩子來說,孩子沒有錯,真正應該反思的是父母。
04
沒有父母承受得了失去孩子的痛苦
不要等到失去時,才追悔莫及
知乎曾有一位父親的泣血日誌看哭了無數人。
16歲兒子抑鬱自殺後,他在日誌中寫道:
「我只看到兒子一個又一個的榮譽證書,卻沒看到他的笑容漸漸消失。
從實驗小學到外高,他身邊的學伴一個比一個厲害,他的學習壓力越來越大,我卻視而不見。
他受不住,在家裡崩潰大哭,我卻不以為然,『哭出來就好了,再說學習哪有不累的』。
看到他傷痕累累的手臂,我還是不把他的脆弱和感受當回事,覺得問題不大。
直到有一天,我收到他的簡訊:「我實在走不出來。」
我回簡訊,他不回,我去他的房間,他不在。
下到一樓時,兒子已經躺到地上,沒了呼吸。
那一刻,他的人生和我的人生都戛然而止了。」
「我只看到兒子一個又一個的榮譽證書,卻沒看到他的笑容漸漸消失。
從實驗小學到外高,他身邊的學伴一個比一個厲害,他的學習壓力越來越大,我卻視而不見。
他受不住,在家裡崩潰大哭,我卻不以為然,『哭出來就好了,再說學習哪有不累的』。
看到他傷痕累累的手臂,我還是不把他的脆弱和感受當回事,覺得問題不大。
直到有一天,我收到他的簡訊:「我實在走不出來。」
我回簡訊,他不回,我去他的房間,他不在。
下到一樓時,兒子已經躺到地上,沒了呼吸。
那一刻,他的人生和我的人生都戛然而止了。」
兒子走後很長一段時間,這位爸爸都無法從痛苦中走出來。
他無數次地翻看兒子從前的照片,回憶跟兒子在一起的點點滴滴,他怕觸景生情,不敢住在家裡,不敢走近電影院,不敢走近飯館,就像他自己所說得那樣:
「自此,一屋二人,三餐四季,孤燈殘影。」
長相思,最為摧心肝。
這世上,沒有一個父母能夠承受得了失去孩子的痛苦。
有句話說得好: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能「亡羊補牢」,更多的是「防患於未然」。
只有關注孩子的內心,重視孩子的心理健康,才能避免悲劇的一次次重演。
05
兒童精神病學家唐納德說:
「撫養一個孩子成長為情感健康、可與他人形成健康連接的成人,需要父母給予一定量的情感互動、共情和持續的關注作為燃料。
而缺少這種必要的情感連接,孩子也許還會成功,但會感覺自己內心空虛,像缺失了什麼必要的東西,他們苦惱而掙扎,卻沒人看得到。」
「撫養一個孩子成長為情感健康、可與他人形成健康連接的成人,需要父母給予一定量的情感互動、共情和持續的關注作為燃料。
而缺少這種必要的情感連接,孩子也許還會成功,但會感覺自己內心空虛,像缺失了什麼必要的東西,他們苦惱而掙扎,卻沒人看得到。」
所以,請重視孩子的心理健康,重視孩子每一句話的求救意味。
尊重孩子的感受,不要逼得孩子用身體上的疼痛去壓制心理上的痛苦。
給孩子足夠的愛與溫暖,讓孩子擁有抵抗消極情緒的底氣和力量。
孩子的心理健康遠比他的成績、名次更為重要。
只有強大孩子的心,才能讓孩子更堅韌地成長。
本文來源於女兒派(ID: nverpai),關於養育女兒的乾貨,這裡都有;關於養育女兒的苦甜,這裡都懂;願她們一生純良,一生知禮,一世得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