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說宋仁宗最信任的韓琦,後來卻忘恩負義把他傷得體無完膚?

2022-08-19     小女子大人物

原標題:為何說宋仁宗最信任的韓琦,後來卻忘恩負義把他傷得體無完膚?

去年,一部《清平樂》驀然進入大眾的眼球,劇里的服化道頗為用心,仿佛一秒就能將人帶入那繁華鼎盛的大宋王朝。《清平樂》又名「清平樂令」、「醉東風」、「憶蘿月」,是源於唐教坊的曲名和詞牌名,不過被廣為使用還是在宋朝。

單看這個名字,自然而然能聯想起歌舞昇平的清朗景象,的確,大宋王朝的端莊大氣,歷來也是它最具代表性的標籤之一。不過清平也只是相對而言,在「清平樂」的背後,其實還掩蓋著或多或少的「不清平」。

大宋王朝重視文治,湧現出一大批卓越非凡的政治人才,著名文人層出不窮。而宋仁宗作為宋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在位的這段時期也是擁有「仁宗盛治」的美名。這段時期的名臣,諸如范仲淹、包拯等等,都頗負盛名,也都赤膽忠心、為國為民。

而在這些人之中,有這樣一位人臣,他就是與范仲淹並稱「韓范」的「韓公」韓琦。他有些「獨樹一幟」,實在是值得「說道說道」,之所以說他「獨樹一幟」,只因為他身為朝中重臣,卻終而沒能逃過「負天下」的結果。

重臣的仕途生涯

北宋重文治,朝中多為文官,韓琦也是之中尤為出色的一位。石介在《慶曆聖德詩》中評價韓琦道:「予早識琦,琦有奇骨,其器魁落,豈視店楔。其人渾樸,不施剞劂。可屬大事,敦厚如勃。琦汝敷衍,知人予者。」

可見,韓琦為人骨氣清峻、敦厚非常,這其實也與他的家世有著不可磨滅的關聯。韓琦生於官宦之門,不過幼年時就遭遇變故,其父離世,他被兄長「拉扯大」。由於這層原因,韓琦的獨立性就相對較強,並且為人踏實,也有很高的學問。

韓琦二十歲左右考中進士,正式開始了他的仕途生涯。數年間,他的官職屢屢調動,而在不同的職位他都做得十分出色。他的出色,更多地體現在他直言敢諫方面 他也憑藉著這樣的獨特之處而聲名遠揚。

他的直言敢諫,絕不是說說而已。舉個例子來說,比如寶元元年時,由於災難頻仍、民不聊生,而當時負責的官員卻無能為力。

韓琦就看不下去了,於是乎他直接向聖上說出了自己的想法,用一句:絕不能「坐付庸臣恣其毀壞」來表達心中的憤懣,這就直接概括了那幾位官員的「無能」。這樣的勇氣和直接,實在不是平常人所能擁有的。

除了敢於直言,韓琦在治理方面也有一定的指揮和運用能力,為官期間,他多次參與平定亂象。比如廣為人知的慶曆新政,大家或許都知道範仲淹的參與,但其實韓琦也同樣身在其中。

大宋表面風光無限,實則卻因為冗官冗兵冗費而深埋禍根、自顧不暇。隨意以范仲淹為首的問文人便希望通過慶曆新政來「扭轉乾坤」。不過這次活動的結果不容樂觀,最終也沒能逃過失敗的命運。

封建官僚的阻礙,讓一行人大受打壓,韓琦也沒能幸免於難。不過好在仁總宅心仁厚,韓琦雖為「同夥」,受到的處理卻不是一味懲罰,而是繼續治理地方。

他的仕途經歷自然不僅限於慶曆新政,還包括西北御夏、撫治北疆等等,這些都是他生涯里不可磨滅的智慧印證。

宋仁宗離世前,韓琦的仕途生涯每一步都和他息息相關。宋仁宗尤為重視這位朝臣,處處加以重用和保護。可以說沒有宋仁宗,也就沒有韓琦仕途的「四平八穩」。

不負「如來」卻負卿

前面說到韓琦的仕途,因為受到仁宗的保護,得以平穩前行。然而韓琦接下來的舉動,卻沒能做到與仁宗「以心換心」。並且在韓琦晚年之時,他對於後來變法的態度卻一反從前,甚至最終導致「負了仁宗、負了大宋」。

事情要從仁宗本人說起。宋仁宗趙禎以「仁」字聞名千古,自然而然是寬以待人。大家都知道,古代對封建君主的子嗣要求頗為嚴格,皇位的繼承是生平大事。不過遺憾的是,這樣一位善良君主,最終卻是膝下無子,兒子的早夭或許是他一生之痛。

時間不會為沒有做好充足準備的人而停留。仁宗晚年疾病纏身,朝廷自然會開始給仁宗上奏來另立新君。仁宗也沒有置之不理,他選擇立下自己的養子——趙曙為儲。

其實原本這件事無可厚非,但韓琦後來的舉動,對於趙禎而言無疑是一種「辜負」。及至宋英宗趙曙即位,他開始思索如何界定「皇考」。英宗的親生父親趙允讓是仁宗的堂兄弟,此時已經和仁宗一樣不在人世。英宗的意思,是尊自己的生父為「皇考」。

這樣的事情在今天看來,不免有些「負義」的意味。按道理說,仁宗是英宗的養父,又是英宗皇位的欽定者,更何況仁宗本就為上一任皇帝,於情於理,英宗都更應該尊仁宗為「皇考」,但英宗卻沒有這樣做。

這樣的行為在朝堂之上引起了軒然大波。朝臣自成兩派,一者支持仁宗,二來則是同意倫理綱常,支持英宗尊親生父親為「皇考」。這兩種不同想法其實都有理可循,但韓琦在這時支持後者,就讓人匪夷所思了。

韓琦的做法並不好去輕易評判。或許在那個綱常倫理至上的時代,韓琦有他自身的關於支持倫理道德選擇和理由,但僅從趙禎和他的情誼來看,他的做法也算得上是「負了仁宗」。

另一件事則是後來的王安石變法。王安石的變法思想受到慶曆新政的啟示,性質與其十分相似。照理說,韓琦本不會選擇反對,然而事情還真的就在此反轉,他公然反對王安石的變法。

他雖然認識到王安石變法之中存在的不足之處,卻沒有點出,而是「任性」地反對到底。這樣的舉動,也實在是算得上「負了大宋」。

總結:

大宋王朝不乏治理清平,然而清平之下也深藏著「不清平」。仁宗的重臣韓琦在支持英宗立生父和反對王安石變法方面,在今天看來,無疑是對仁宗和大宋的「辜負」,亦或許他別有深意,值得探討。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圖片或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號作者聯繫,如反映情況屬實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責任文章。文章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1664668484bbe373b33cb4c22c1524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