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價之寶》並不止於翻拍

2023-11-15     迷影生活

原標題:《無價之寶》並不止於翻拍

由張大鵬執導的《無價之寶》改編自2020年的韓國電影《擔保》,在經過本土化改編後,本片有著相較於原版更為深厚的時代底蘊和地方特色。但即便如此,依舊不得不說,《無價之寶》是一部優缺點都十分明顯的電影作品。

故事講述了下崗工人石振邦和楊武意外捲入了一場債務糾紛,兩人上門討債,卻發現債務人早已跑路,只留下妻子王曼麗和女兒芊芊獨自承擔重負。

為了「替夫償債」,王曼麗決意偷渡出國打工,臨走前她將女兒芊芊託付給了無親無故的石振邦和楊武,並表示芊芊的二爺三天後會來將芊芊接走並將欠款提前結清。

但就是在這短短三天時間裡,「小六」芊芊和「三爺」石振邦、「四五爺」楊武建立起深厚的情感。

在二爺將芊芊帶走後,聯繫不上芊芊的石振邦遠赴千里到福州,才發現二爺其實是個人販子,而芊芊已經被他賣掉了。為了救出芊芊,石振邦孤身一人與人販子鬥智斗勇,闖入燈紅酒綠的夜總會。

石振邦,一個大半輩子都活的無比失敗的男人,最終因為芊芊的出現成為了一個讓人敬佩的父親角色。隨著遠赴他鄉的王曼麗音信全無,小六和三爺、四五爺這樣奇妙地組合成了幸福的家庭,但生活總是會在不經意間給飽經磨難的小人物以致命一擊……

相較於原版作品,《無價之寶》通過將故事背景設置在下崗潮衝擊下的東北小城,並將故事裡的兩位「父親」設定為下崗創業的小人物,賦予了這一故事以更為厚重的現實觸感,並同時帶出小人物在殘酷現實面前艱難求生的現實處境。

由張譯飾演的石振邦可以說是特殊年代下無數普通下崗職工艱難生活的縮影——下崗後生存處境堪憂、因為多年沒有孩子和老婆離婚、好不容易開了個五金店卻意外捲入債務糾紛。但讓人動情的是,就是這樣一個人生觸底的小人物,並沒有在時代浪潮下喪失人性良善。

最直觀的體現,莫過於影片中王曼麗為了還債剪去了一頭長髮後,石振邦二話不說就把自己的麵包車賣了。並且當王曼麗解下襯衫扣子準備以身相許時,石振邦對王曼麗半嚴肅半調侃的那句「別整這些事兒」,也讓人不禁淚目。

習慣了人生逆境的石振邦比誰都了解身處艱難處境中的小人物多麼不容易,從某種程度上來講,石振邦和王曼麗其實是一種人,他們都是在洶湧的時代浪潮被不幸裹挾著向前的「失敗者」。

也正因如此,這兩個角色是值得敬佩的,即便現實殘酷、生活不易,他們也始終沒有背棄自己做人的底線,沒有向命運屈服。

韓國影視作品中的悲情角色和苦情戲碼想必很多觀眾並不會陌生,極度誇張的抒情表達方式甚至已經成為韓影的一大特色。

《無價之寶》最值得誇讚的一點便在於,它在翻拍改編的過程中沒有原封不動地照搬照抄,特別是在1995年這條敘事線的感情戲份鋪排上進行了細緻打磨。

一個表面上看起來不善表達情感的糙漢子和活波可愛的小女孩是如何在機緣巧合下建立起親人般緊密的情感聯繫?影片並沒有為了拉近「三爺」石振邦和「芊芊」的情感聯繫而刻意鋪排催人淚下的抒情場面,而是透過兩人相處過程中的諸多細節,一步步加深「三爺」和「小六」之間的情感。

首先是石振邦的視角,從一開始的漠不關心到後面給孩子買連衣裙,從不遠千里地去解救孩子到費盡心思給孩子找教材學習。

然後是芊芊的視角,從一開始陷入失去母親陪伴的悲傷到和「三爺」、「四五爺」的快樂時光,再到被人販子賣到娛樂場所做童工,最後重新回到「三爺」、「四五爺」的懷抱。影片開場那個在失敗人生中摸爬滾打的石振邦,因為芊芊的出現展現出自己笨拙且溫柔的一面,一看到孩子因為沒有出生證明不能上學,他二話不說去書店買來了英語教材,費盡功夫學習那些在他看來猶如天書一般的單詞。女兒學習跳舞的時候,就乖乖站在一旁不停地喂著西瓜。

如夢一般的九十年代最終在華麗的歌舞橋段中結束,眼看著自己的好兄弟楊武結婚生子,芊芊也得償如願進了學校,石振邦的內心卻陷入了莫名的憂鬱之中。

因為反觀自己的人生似乎沒有絲毫的改變——離異單身的他沒有楊武那般和諧美滿的家庭生活、也沒有跌宕起伏的人生轉折,而那個曾經在臨別之際觸動他內心的女人也早已不見蹤跡,在眼前這場幸福盛大的婚禮上,他似乎就是一個局外人……但快樂最終還是戰勝了心中的陰霾,為自己的兄弟,也為自己的女兒,石振邦在一片荒蕪中兀自跳起了舞。

影片中的這一幕真正達到了化腐朽為神奇,將石振邦這個平凡小人物的人生故事通過眼前這一幕升華——一個滿懷希望、激情和憧憬的理想主義者在不堪現實下翩翩起舞。

即使現實依舊那麼不盡人意,即使自己的這場夢終會結束的一天,但只要能夠陪伴女兒成長,度過平靜而又美好的時光,人生又有何缺憾呢?

這曲東北版的「雨中曲」一方面即是石振邦內心心聲的抒發,另一方面同時也在電影中承擔著不可替代的承接作用。如果說影片的前半部分整體基調依舊洋溢著夢幻般的歡樂,那麼隨著「雨中曲」最後那一幕沉沉墜地,故事也急轉直下進入了2007年這條敘事線。

如果影片前半部分交出一份圓滿的答卷,那麼後續陡然突變的劇情多少有些雞肋,甚至將1995年敘事線中那份獨特的時代厚重完全褪去,轉而又回到了用苦難來展現悲情的俗套戲碼中,而這也是許多觀眾對這部電影最大的批評所在。

但從另一個視角來看,影片的後半段恰恰印證了每一場美夢都會有夢醒時分,真正悲哀的並不是物是人非、也不是歲月蹉跎,而是那些曾經在無比夢幻的歲月里揮灑著激情與理想的人們,不再作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15bc2e8c06f1fe539a1c9e80bc6547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