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文史】陳新代——九江的驛鋪

2023-07-03     馮曉暉

原標題:【九江文史】陳新代——九江的驛鋪

人類進入文明社會,隨著信息和物資傳遞的需要,出現了驛鋪。最早有記載的是春秋戰國時《孟子•公孫丑》載:「德之流行,速於置郵而傳命。」 這個郵,也就是後來的驛站。還有《周禮》提到的「五十里有市,市有侯館」,這個侯館也即是驛館。到秦漢時期,因統一了全國,大修了通向各地的驛道,進一步發展了郵驛網絡。唐時二驛間距30里,規定乘驛馬普通的要日行六驛,即每天要走180里,特例丶赦書丶緊急軍報要日行500里。所以,通過驛傳,身處西安的楊貴妃,還能吃到數千里之外的廣東或四川送來的新鮮荔枝,杜牧感嘆地寫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九江有些什麼驛呢(本文九江指原九江即德化範圍)?最早有記載的驛是唐朝的「楚城驛」,白居易謫任江州司馬時,寫過一首《朝發楚城驛》的詩,表明唐朝時九江已設有此驛了。設此驛的具體時間,《讀史方輿紀要》載:「唐武德五年置楚城縣,貞觀八年省入潯陽,置楚城驛於此。」 其地點應在後來的九江縣楚城鄉(現馬回嶺鄉)荊林街附近。

因相關的楚城縣丶柴桑縣丶潯陽縣併合遷徏較頻,該楚城驛消失較早,後不見記載。此後見載的有潯陽驛丶通遠驛,《大清一統志》上載潯陽驛:「在德化縣東北江濱,宋元以來,皆置城西門外,萬曆四十一年,改置於此。本朝雍正四年裁。」 但後來此驛又恢復,復置時間不詳,在清末的地圖上,仍標有潯陽驛。

通遠驛設置時間要晚於潯陽驛,《大清一統志》載通遠驛「在德化縣南六十里,明初設驛丞於此」 。至宋時,將唐時二驛間距30里增至60里。《明會要》載,洪武十五年五月,上諭:「今置郵傳通雲南,宜率土人,隨其疆界遠邇,開築道路,各廣十丈,准古法以六十里為一驛。」 這裡說的古法,就是指宋時標準。

九江除了這些驛外,還有許多「鋪」,驛丶鋪雖然基本功能相似,但仍有多處不同。如出現的時期不一樣,規模也不盡相同。驛在秦漢時就已出現,而鋪晩至北宋時才有設置。《明代驛站考》一書載:「在北宋,以軍卒代民役。並出現了驛遞的新形式,如遞鋪丶擺鋪等。」 驛多沒在通京城或州郡的主幹道,而鋪一般設在兩驛之間或通縣鎮的次幹道上。九江的潯陽驛和通遠驛就是通往京城和省城最近的主要驛站之一,而其他的鋪則是驛之間或通縣鎮的站點。驛丶鋪之間裡距不同,驛間距從30里擴大為60里,鋪間距多為10里至25里不等(據《明代驛站考》)。

九江的各鋪,基本上就都是相距十里,如石塘鋪(後演變為十里舖)距城區十里;妙智鋪,又十里;太平鋪,又十里;南昌鋪,又十里;義門鋪,又十里……如此等等。驛鋪間之所以有不同,是因為它們的功能不盡一樣,鋪主要是為公務旅行中間休息丶食宿服務,而驛除此外還有長途跋涉換馬換人的功能。所以,潯陽驛丶通遠驛在清時,各配備了驛馬50匹,遞夫120人,另還有專司養馬的馬夫15人。而九江府有16個鋪,總共只有54人,平均大鋪4人,小鋪3人。

驛站的驛馬,根據體能,分為上中下三等,各懸掛小牌,寫明等級,憑符牌應付。驛站備置銅鈴,遇有緊急公務,將鈴懸帶馬上,飛騎傳送,前方驛站,聽到鈴聲,隨即供應。宋時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載:「熙寧中,又有金字牌急腳遞,如古之羽檄也。以木牌朱漆黃金字,光明眩目,過如飛電,望之者無不避路,日行五百餘里。」 宋髙宗十二道金牌召岳飛,就是通過這種緊急驛遞來實行的。

驛政實施長久,弊端時有,當局採取各種制度來加強管理,如明初,禁止私人濫用驛騎,措施嚴厲,雖開國功臣和皇親國戚也不例外。延安侯唐勝宗「擅馳驛騎」,也就是今天所謂的「公車私用」,被處罰奪爵,由侯降為指揮(《明史•唐勝宗傳》)。但隨著日久生弊,明中葉,違例使用驛者愈來愈多,於是驛站的負擔愈來愈重。

九江為七省通衢,驛站迎來送往,很是繁忙,清乾隆時,儘管有遞夫120名,差馬50匹。仍不敷應用。德化知縣髙植向上級彙報說,德化水陸交通要衝,是江西的門戶,驛傳差務之繁,是全省第一,通京城的江北孔壟驛,有馬無夫,九江送過去還必需越過此驛而到下一驛黃梅驛;另外九江關設在德化,它頻繁的關稅及文書往來都要通過九江的驛來送出,這都是本省其他地方所沒有的。因此要求增加員額。在乾隆二十九年,經批准給九江兩驛各增加雇用差夫30名。

承擔驛傳主要工作的是遞夫,也稱差夫,叫法不一,有時改用兵士(如宋朝),有時又雇用民伕(如清朝)。他們長年奔波在路上,如遇緊急公文要限時到達,非常辛苦。他們的待遇如何?據乾隆《德化縣誌》資料,遞夫的月銀為0.9兩,而當時的籽粒米是每石折銀0.4兩。每月工資能購米270斤,大約能維持4口之家一般的生活。通遠驛的驛臣則有月銀2.6兩,是遞夫的近3倍,生活相對寬裕。鋪中的鋪兵。月銀為0.6兩,為遞夫的三分之二,可能是工作性質的不同。

至清末,電報丶輪船丶鐵路興起,往來郵遞相對快捷,郵局替代了驛鋪。而如今,科技的發達,至使信息的交流,既是萬水千山之隔,瞬間即可見面對話。實物的傳遞,已實現快遞網絡遍布,利用飛機丶髙鐵丶髙速公路,人人都能像楊貴妃那樣,兩三天就可吃到千里之外的新鮮荔枝了。古時九江的那些驛鋪,在完成它的歷史使命後,除了少數的還保留有它的老地名外,其他的都湮沒在記憶之中了。

陳新代(作者像)

讀後記:陳老師的文章,考證全面、邏輯清晰、且圖文並茂。這篇文章也解答了九江城郊老地名的由來,如:十里舖、妙智鋪等。看地圖,當年的潯陽驛,在如今的潯陽區外國語實驗小學(原朝陽小學)與環城路之間。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1567c3ada47f7c1bb7726ec9fe086ea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