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蘇德戰爭,第二次莫斯科戰役為何沒有發生?三大因素影響

2023-12-10     劉明寶

原標題:二戰蘇德戰爭,第二次莫斯科戰役為何沒有發生?三大因素影響

二戰蘇德戰爭,人們一直把史達林格勒戰役作為戰場的轉折點,因為此戰後蘇德雙方的注意力都放在了南線。可是,也有一些人疑惑,德軍在莫斯科戰役中的損失並不是非常大,有70多個師的重兵退守在勒熱夫-瑟喬夫卡一線,為什麼不繼續進攻莫斯科呢?實際上,這個問題與閃擊戰的失利有關,也與雙方戰略重心南移有關係。

01莫斯科戰役後,蘇軍在加強中線防禦的同時,戰略重心也在向南線轉移。

1942年是蘇德戰爭中最關鍵的一年,史達林由於蘇軍在莫斯科戰役的勝利,贏得了崇高的威信,全體蘇軍將士也從這場戰役中重樹信心,打破德軍閃擊戰的神話,使蘇軍進一步認清了德軍發動戰爭的本來面目。在做好中線防禦的同時,史達林把視線投向了南方重要戰略資源。

一方面,蘇軍加強了中線莫斯科方向的防禦。如果說1940年到1941年,蘇軍和史達林把建設方向放在蘇聯空軍和炮兵上面的話,那莫斯科戰役就讓蘇軍重新審視對裝甲部隊的重視程度。

莫斯科戰役以後,蘇軍迅速組建了裝甲部隊,將原有機械化軍脫胎換骨,期望達到與德軍的裝甲部隊平起平坐。在大量組建預備隊和戰略預備隊的同時,史達林還要求把最先進的進攻武器裝備到坦克軍和坦克集團軍。

為了儘快改變戰場上蘇軍裝甲部隊落後的局面,1942年春,蘇軍不斷升級換代了反坦克武器和遠程炮兵力量,改裝了45MM反坦克炮和76MM加農炮。還特別在裝甲坦克方面加大了生產力度。到1942年6月份,蘇軍的坦克達到了3882輛,還組建了8個空軍集團軍,總兵力達到了560萬人。

另一方面,史達林既擔心莫斯科,更擔心南線戰略資源。1940年蘇軍進行首長機關演習以後,蘇軍統帥部曾分析德軍可能的進攻重點是白俄羅斯方向,但被史達林否決了,他認為德軍的主要目標是烏克蘭和南線戰略資源。

雖然蘇德戰爭爆發時,德軍重點對中線的進攻打了史達林的臉,但莫斯科戰役後,他仍然認為南線是戰爭重心沒有錯。所以,他把主要精力放在應對中線和南線的防禦作戰上,這個選擇是完全正確的,也是為打贏史達林格勒戰役打下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02閃擊戰在莫斯科戰役的失利,德軍也需要調整戰略重心。

雖然德軍在莫斯科戰役中失利,但其軍事力量並未受到特別大的損失。到1942年5月份,德軍在東線戰場約有600多萬人,其中有81萬是僕從國的軍隊。坦克和強擊火炮有3229輛,火炮和迫擊炮有57000多門,還有3395架作戰飛機,其武器裝備力量仍然占有較大優勢。

但是,德軍通過莫斯科戰役也發現了在進攻上的不足,巴巴羅薩計劃並不適合蘇聯寬泛的戰場,尤其是閃擊戰對後勤補給提出的巨大挑戰無法短期解決,如果繼續發動閃擊戰,肯定會出現和莫斯科戰役一樣的失敗。為了在1942年夏季作戰中挽回莫斯科戰役失利的面子,德軍決定把戰略重心向南轉移。

一方面,原打算半年占領莫斯科的希望落空,逼迫德軍向南線要資源。有些人認為,莫斯科戰役失利後,中央集團軍群還有70多個師在勒熱夫和瑟喬夫卡一線防守,如果用這部分兵力繼續對莫斯科發動進攻,肯定會打蘇軍一個措手不及。

實際上,德軍也不是沒有考慮這個問題。因為閃擊戰遭到失敗後,想再次如法炮製是做不到的,蘇軍已經加強了莫斯科的防禦,德軍沒有充分的準備根本不可能占領莫斯科,甚至比第一次進攻輸得還慘。

另一方面,南線德軍收效甚大,戰場環境有利德軍。基輔戰役以後,蘇軍在南線力量受到重創,加上莫斯科戰役蘇軍損失也重大,而德軍也準備在克里米亞和高加索兩個方向同時進攻,南線豐富的戰略資源和寬闊的戰場,也有利於德軍展開裝甲進攻。

從這個層面講,德軍調整1942年的夏季戰略重心,也是根據戰場環境決定的。應該說,這個調整是正確的,只是後期在行動過程中走了樣,不該分散了兵力。

03第二次哈爾科夫戰役,為德軍戰略重心南移加了一把火。

史達林格勒戰役時,德軍為什麼不用莫德爾的70個師南下救援,非要派曼施坦因組建頓河集群呢?實際上,德軍也有自己的考慮,說不想進攻莫斯科是假的,內心還是有重新進攻莫斯科的衝動,不然的話也不會在曼施坦因急需裝甲部隊增援的時候,卻把裝甲預備隊派給了莫德爾呢?

一方面,德軍戰略重心南移是有條件的。1942年4月份,曼施坦因在克里米亞打得風生水起的,讓德軍眼前一亮,以克里米亞為支撐點,就能撬動整個南線的可能,而莫德爾在勒熱夫一帶就成了一支重要的牽制力量,史達林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南線德軍進攻,卻不敢派中線預備隊南下增援。

另一方面,德軍在1942年5月12日打贏了第二次哈爾科夫戰役,為重心南移創造了時機。這是保盧斯第6集團軍的高光時刻,他以傷亡兩萬多人的代價,殲滅蘇軍7.5萬人,俘虜24萬,還讓蘇軍損失了1249輛坦克和2026門火炮,使西南方向形勢惡化,為德軍進攻史達林格勒創造了條件,

可以說,德軍把1942年夏季作戰主戰場放在南線,有三個特別有利的戰場環境:一是勒熱夫戰場牽制著蘇軍中線的主力不能南下;二是曼施坦因在克里米亞打贏了;三是保盧斯在哈爾科夫打贏了。而1942年的東線作戰也都是在圍繞這三個人來設計的,不同的是,保盧斯輸了,曼施坦因和莫德爾都獲得了較高榮譽。

從上面分析看出,1942年德軍之所以沒有再進攻莫斯科,還是有所顧忌的。就蘇德雙方作戰力量對比來說,這一年都在重視裝甲部隊的建設,都在把搶占南線資源作重點,只是德軍使用的策略更大膽一些,他想用瞞天過海和聲東擊西的方法把戰場挪到高加索,沒想到蘇軍和史達林把戰場重心放在史達林格勒,這才有了蘇德戰爭最大轉折點的發生,此戰後,德軍再也沒有能力進攻莫斯科了。

更多資訊請關注島主說事,喜歡本文的讀者請點贊、收藏和分享一下吧!

二戰爆發,德軍離打贏的距離有多遠?莫斯科戰役是個分水嶺

二戰蘇德戰爭,蘇軍半年時間為何損失260萬人?錯判了戰爭形勢

二戰史達林格勒戰役,曼施坦因為何中途撤出救援?通道安全更重要

二戰蘇德戰爭,曼施坦因為何重點放在哈爾科夫?兩利相權取其重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155eae5a991ff48fb625653538db7fa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