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學者+國研新藥,上海市胸科醫院肺癌臨床研究獲得突破性成果登上頂刊
今天(1月17日),由上海市胸科醫院腫瘤科主任陸舜教授帶領團隊領銜開展的「特瑞普利單抗聯合含鉑雙藥化療用於可手術II-III期非小細胞肺癌受試者的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多中心III期臨床研究」(下文簡稱Neotorch研究)重要成果,在國際頂尖期刊《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上發表(影響因子120.7)。
這是中國首個肺癌圍術期免疫治療研究,基於此,由我國自主研發的創新免疫藥特瑞普利單抗成功獲得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NMPA)批准新適應證上市。
此項研究成果將重塑肺癌治療新格局,展現了中國方案、中國研發實力的崛起,更是為廣大的局部進展期肺癌患者開闢出一條「逃生通道」,數以千萬計的患者可從此獲益。
中國學者+國研新藥
「醫生說我各項檢查指標都正常,三年多了,真的沒想到自己能活得那麼好。」江西人胡先生是一名局部進展期肺鱗癌患者,確診時懷疑已經有淋巴結轉移。
2020年7月,胡先生在上海市胸科醫院就診過程中,加入了陸舜教授的Neotorch研究。接受3個療程的新輔助治療後,他肺里的腫瘤縮小一半。這樣,胡先生獲得了手術機會,順利進行了根治性手術和維持治療。
術後隨訪顯示,胡先生的原發灶及淋巴結都沒有再發現腫瘤細胞,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效果。3年又4個月,胡先生的病情一直很穩定,已經完全回歸了正常生活。
像胡先生這樣的肺癌患者,如果術前輔助治療有效,獲得手術機會,則生命或可延長;但如果輔助治療無效,病情一旦進展,則進入晚期肺癌階段。既往,通過化療為主的輔助方式,這些患者中仍有30%-55%會在術後復發、病情進展甚至死亡。
有沒有可能打破這樣的困境,為更多的患者探尋「逃生通道」,提升遠期生存率和生命質量?
由陸舜教授領銜,帶領全國多中心團隊進行的Neotorch研究,開始探尋肺癌圍術期免疫治療新模式。
研究在全國56家中心開展,共納入501例II期、III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結果顯示,相較單純化療,特瑞普利單抗聯合化療可顯著延長患者的無事件生存期(患者的疾病沒有進展、沒有發生併發症的生存時間),將患者的疾病復發、進展或死亡風險降低60%,總生存期也有明顯的獲益趨勢。
同時,特瑞普利單抗組的近一半的病人達到主要病理緩解率(治療後癌細胞只有原來的10%)和四分之一的病人完全病理緩解率(治療後沒有癌細胞),分別高達單純化療組的6倍和25倍。
此項研究前期的驚喜結果已兩次榮登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SCO)大會學術舞台,彰顯了中國研究者的科研與創新實力。此次獲《美國醫學會雜誌》主刊全文發表,體現了國際學術界對這一研究成果的高度認可,彰顯了「中國學者+本土新藥」組合的強勁實力。
全球首創「3+1+13」治療模式
陸舜教授的Neotorch研究開創了全球首個「3+1+13」非小細胞肺癌圍術期治療新模式。
「3+1+13」即術前「3」周期的新輔助免疫治療聯合化療、術後「1」周期免疫治療聯合化療,以及「13」個月的免疫單抗維持治療。
不同於以往,研究關注到術前、術中、術後患者的各階段治療,真正實現肺癌全流程管理。
「臨床醫生做研究的終極目的是為了解決治療的困境。原創藥物研發出來後,該怎麼用?能不能用得更好?這是我們臨床醫生要思考的問題,也是我們做研究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陸舜教授說,研究證明,這個「3+1+13」模式,為更多局部進展期肺癌患者帶來了根治性手術的可能,手術切除率達82.2%,並且沒有增加手術風險。接受全周期的圍手術期免疫治療後,這些病人不僅僅腫瘤縮小分期降期,高達四分之一的患者已經找不到癌細胞,並且經過術後免疫聯合化療和免疫維持治療,還進一步消除了術後的微小殘留病灶,最終實現長期生存獲益。
值得一提的是,Neotorch研究是目前納入中國最大III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樣本量的圍術期臨床研究,是凝聚了中國經驗、實踐與智慧的中國方案,將改善局部進展期肺癌患者的長期生存質量,建立全世界肺癌圍術期治療的新標杆。
特瑞普利單抗作為我國本土自主研發的1.1類創新藥,對患者而言,具有更高的可及性。據悉,它已成為首個「出海」美國的原研PD-1抑制劑,代表著中國創新治療模式正在真正地走向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