哇!丨 交個朋友吧!中國國家地理·營地展區精彩亮相第四屆運博會
9月23日至24日,第四屆大運河城市文化旅遊博覽會·運河特色旅遊產品展在蘇州國際博覽中心拉開帷幕。
中國國家地理雜誌社社長兼總編輯李栓科應邀出席,並作為頒獎嘉賓,參與「大運河城市文旅消費論壇」,為榮獲「2021-2022江蘇文旅消費熱力榜」的企業頒獎。
中國國家地理·營地「交個朋友吧」主題展正式亮相,豐富展品引發現場多次喝彩。營地總經理郭穎謙,以 「內容驅動的新文旅體驗產品」為題,闡釋了以地理科學為內容內核的文旅創新。
至美中國、水韻江蘇,未來可期。
01 方寸之間
見中國地理
高約兩米格外吸睛的長頸鹿、立於竿頭栩栩如生的鸚鵡、復刻喜馬拉雅山脈樣貌的影像集、品類齊全的文創衍生品……紅色門廊營造出的中國國家地理·營地主題展區,以 自然與人文的雙重魅力,吸引著參觀者駐足,引發著一次次讚嘆。
「交個朋友吧」的主題,巧妙地貫穿於精緻而豐富的展廳之內。據中國國家地理·營地總經理郭穎謙介紹,「交個朋友」的靈感來自於 自然界中動植物的共生關係,因此,寬尾鳳蝶和鵝掌楸、弓背蟻與馬藺、麝鳳蝶與馬兜鈴等一系列大自然「CP」的身影,都可在此得見。
相生相伴的關係,延伸到整個展陳當中。無論是博物影像的展示、營地勘探歷程的還原,還是中國國家地理從實物到數字成果的呈現,都指向相伴、互助、融合。 這種「相伴」,是動植物之間的伴生,是人與大自然的依存,是文旅與科技、線上與線下的共生,也是營地項目與在地人文自然的連接和相伴。
作為中國國家地理傾力打造的重點項目,中國國家地理·營地致力於立足祖國大地、構建全新自然人文平台,以科學內容的導入與傳播賦能在地文旅,而這,也與運博會立足於大運河全域、搭建沿線城市文旅融合發展平台的辦會宗旨不謀而合。
文化和旅遊部黨組成員、副部長饒權
江蘇省委常委、省委宣傳部部長張愛軍
江蘇省委常委、蘇州市委書記曹路寶
江蘇省委宣傳部副部長徐寧
江蘇省文化和旅遊廳黨組書記、廳長楊志純
世界旅遊城市聯合會首席專家魏小安等一行領導
來到展館,對展廳予以高度評價
先進的策展理念、精彩的展陳內容,吸引著參觀者目光,也獲得諸位到場領導和嘉賓的高度讚許。
02 水韻江蘇
讀中國江南
中國國家地理·營地主題展區內,最具吸引力的展品之一,莫過於黃色前翅、虎斑狀粗黑條紋的中華虎鳳蝶模型。這一展品的選擇,源自策展團隊的精心選擇:有著昆蟲界「國寶」美譽的中華虎鳳蝶不僅是中國獨有的蝴蝶種類,更是江蘇省特有的生物名片——其省會 南京,就是擁有中華虎鳳蝶最多的地方。
此外,展現南京生物多樣性的可發光螢火蟲紙模,記錄無錫陽山超級自然營地踏勘過程的視頻,以及多本與在地相關的雜誌特刊,均是中國國家地理·營地對在地自然的挖掘與致敬。
作為擁有73年歷史的老牌科學雜誌,《中國國家地理》對於大運河及江蘇省的文字與影像記錄不勝枚舉。2006年,《中國國家地理》推出《大運河專輯》,邀請專家帶領讀者穿越歷史煙塵、多角度對京杭大運河進行客觀解讀,今年7月,《中華遺產》雜誌以大運河為主題發行特刊,從 政治、水利、經濟、景觀四個維度勾勒運河樣貌、詮釋人文內核。
《中國國家地理》還曾推出《江南專輯》、《蘇州特輯》,更將上下兩冊的《江蘇專輯》作為2022年的開年特刊,解讀文化大省的地理地脈、風土人情。
對於不斷創新發展的《中國國家地理》而言,與江蘇、運河的聯結,並不止於紙上。中國國家地理·營地初創時,就將目光瞄準地理與人文資源極為富足的江蘇。 去年三月,中國國家地理·陽山超級自然營地正式啟動,這一立足無錫陽山、輻射長三角的所在,是營地項目構建內容驅動型新文旅體驗產品的持續實踐,也是中國首個以地理科學為主題的文旅度假綜合體。
陽山營地啟動儀式上,中國國家地理雜誌社社長兼總編輯李栓科曾表示,這裡有著地學上滄海桑田的變遷,也有著極為豐富的生物多樣性,營地項目的初心,就是 在這片土地上建設一個可以觸摸地球自然變化、認識多彩中國的窗口,真正實現「於方寸之間,見遼闊天地」。
而陽山營地,只是開始。未來,中國國家地理·營地還將根據江蘇各城市獨特的地理單元,進一步挖掘本土地域特色, 打造更多江蘇IP、中國IP。
03 創新文旅
行中國天地
23日到訪中國國家地理·營地主題展後,一位參觀者在社交平台上以圖片形式分享了自己此行收穫:長頸鹿、麗葉䗛的逼真模型、蜻蜓主題的《博物》雜誌、地理營地的營造紀實,最有趣的,則是可自行拼接、還可發出聲響的蟬紙模。
其實,無論是 展現在地人文自然風貌的地理互動館,還是 妙趣橫生、品類繁多的文創衍生品;無論是 融入山野、沉浸體驗的自然之路,還是 立足城市的好奇小站、自然中心,都是中國國家地理·營地對內容驅動型新文旅體驗產品的重要探索成果。
展覽現場,許多參觀者及業內人士表達了對這一新型產品的關注。為此,24日舉辦的運博會大運河城市文旅消費論壇中,郭穎謙以 「內容驅動的新文旅體驗產品」為題,對以地理科學為內容內核的文旅創新進行了詳細闡述。
中國國家地理雜誌社社長兼總編輯李栓科應邀出席城市文旅消費論壇,為榮獲「2021-2022江蘇文旅消費熱力榜」的企業頒獎
她回顧了中國國家地理·營地「打造國家級文旅IP」「呈現至美中國」的創辦初心,並表示,營地開發、建設的內容驅動型新文旅體驗產品,就是要 在大自然觀和科學傳媒的統領下,從地理差異性出發,以深厚之中國文化為根基,深入挖掘本土的自然、地理與歷史文化,並結合藝術科技手段,提供頂級在地文化和自然體驗。
不同的在地特色,決定了營地產品的不同形態。演講中,郭穎謙以北京、陽山、西藏三地為例,分享了 城市中的自然營地、超級自然營地、無邊界自然營地三種不同營地類型。
在她看來, 「內容為王」的時代,「王道」始終是過硬的產品,對於營地項目而言,每一個產品都要對得起中國國家地理響噹噹的品牌,也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披荊斬棘、脫穎而出,因此必須兢兢業業用心打造,才能不負 「發現美、記錄美、傳播美、體驗美」的榮譽和使命。
北京:城市中的自然營地
陽山:超級自然營地
西藏:無邊界自然營地
經過艱難探索、創新研發,一個 輕量化、專業化的產品體系已初步形成。目前,中國國家地理·營地已完成北京、淄博、陽山、西藏等營地的踏勘、梳理與規劃,研發打磨了包括 內容挖掘、空間營造、自然體驗等在內的核心產品,而這些產品模塊,無疑是激發文旅產業發展潛能、釋放文旅消費潛力的有效方法路徑。
在這場以「發展文旅新業態·驅動消費新浪潮」為主題的運博會文化消費論壇上,郭穎謙進一步分享了中國國家地理·營地的發展方向: 未來,營地將在聚焦深度體驗的「自然之路」項目持續發力,帶領更多受眾共同體驗地理之美、華夏之美。
---THE END---
總策劃:郭穎謙
策劃:格子
撰文:小薇
編輯:C F
視覺:雨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