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味鴨脖食品安全事故頻發,曾因低俗營銷被罰60萬元

2023-01-06     消費者報道雜誌社

原標題:絕味鴨脖食品安全事故頻發,曾因低俗營銷被罰60萬元

按:除了食品安全隱患,絕味鴨脖另一個廣為消費者詬病的問題是「故意加量」。

宅家經濟崛起,滷味賽道大熱。然而此背景下,傳統滷味三大巨頭——周黑鴨、絕味食品和煌上煌卻不進反退。

作為三家中最晚上市,卻憑藉著遍布全國上萬家門店數量而後來居上的絕味食品業績下滑幅度最大。財報顯示,絕味食品前三季度營收51.20億元,同比微增4.77%;歸母凈利潤2.19億元,同比大減77.24%,創近五年最低。

值得注意的是,從2021年四季度起,絕味食品已經連續數個季度凈利出現下滑,毛利率也逐漸走低。財報顯示,2017-2021年間,絕味食品的毛利率為35.8%、34.3%、33.9%、33.5%和31.7%。

儘管絕味食品在財報中表示,疫情與原材料價格上漲是造成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但其品控與服務問題正在削弱人們的購買慾望。

靠著瘋狂擴張的加盟店模式,絕味曾創造了中國特色食品經營傳奇,打敗周黑鴨,成功成為「鴨王」。但與此同時,加盟店模式帶來的食品安全問題成為最大隱患。據了解,近10年來,三巨頭中,絕味食品的食品安全問題曝光次數最多。

圖片來源:絕味食品官網

一、絕味的加盟策略失靈了?

在與競爭對手周黑鴨、煌上煌博弈的這些年,絕味食品選擇用加盟的方式,快速占領市場。

2005年,第一家絕味門店在長沙南門口開業。次年,絕味就開始在湖南省外,如廣東、江西等地開拓版圖,開啟了全國性擴張的第一步。2007年,絕味食品確立了「直營連鎖為引導、加盟連鎖為主體」的銷售模式,加盟店門店數量迅速擴張。

財報顯示,2015年以來,絕味門店數量增速保持在10%—15%。截至2021年12月31日,絕味食品在大陸地區的門店總數已經達到13714家,全年凈增長 1315 家。絕味鴨脖擁有的門店數量遠超過比它早上市的周黑鴨(截至2021年底為2718家)和煌上煌(截至2021年底為4024家),是他們兩家之和的兩倍之多。

迅速擴張的加盟店也為絕味貢獻了主營業務收入的90%以上。門店數量上的絕對優勢,也令絕味鴨脖在總收入上遠高於周黑鴨與煌上煌,2021年三者的營業收入分別為65.49億元、28.7億元和23.39億元。

今年上半年,即使深受疫情影響,絕味食品門店數仍逆勢新增了1207家至14921家,門店總數於我國連鎖食飲品牌門店數排行榜中位列第三。但截至今年三季度,絕味的凈利潤反而同比大減77.24%。

儘管周黑鴨門店數量僅為絕味食品的五分之一,但單店銷售額卻遠遠高於絕味食品。以2021年為例,周黑鴨單店平均營銷額為102.2萬元,而絕味食品僅為41.9萬元。

二、食品安全事故頻發,曾因低俗營銷被罰60萬

絕味食品依靠著加盟實現快速擴張的同時,產品質量或者食品安全事故方面的擔憂也隨之增長。在黑貓投訴平台上,絕味食品的投訴量近500條,投訴內容主要包括食品變質、吃出蒼蠅、蟲子等異物。

NCBD發布的2021、2020年中國滷味熟食行業發展研究報告也印證了這一點。報告顯示2021年絕味鴨脖的差評率為5.14%,差評原因包括強制消費(反向抹零)、食材不新鮮以及門店衛生等問題。2020的調查結果顯示,絕味鴨脖的差評率排名第二,高達8.19%。在差評里,食物不新鮮的比例達到7.2%,(吃後)嘔吐/拉肚子的比例達5.3%,吃出異物或食物帶毛占比達2.8%。

絕味鴨脖的食品安全隱患,並不是近兩年才發生。數據顯示,近十年來,絕味食品的食品安全問題曝光次數在三巨頭中是最多的。

早在2011年,廣東深圳市場監督管理局就曾在網上公布鴨脖等熟食的抽樣檢驗結果,熟制鴨脖的抽檢合格率僅為57。8%,其中絕味鴨脖被列為不合格,絕味食品數家門店銷售的鴨脖被檢出大腸菌群和菌落總數超標,個別門店的絕味鴨脖大腸菌群超出標準160倍。

緊接著在2013年,廣州市工商局的食品抽樣檢驗情況顯示,絕味食品全資子公司湛江阿翔食品廠(現更名為湛江阿翔食品有限公司)生產的絕味鴨脖、五香鴨脖、麻辣鴨頭等三種產品又因菌落總數超標而再次被列為不合格食品。

同年9月7日,央視財經頻道《是真的嗎》欄目報道稱,抽檢發現,北京簋街絕味鴨脖店的熟食鴨脖大腸菌群數量為2400MPN/100g,絕味鴨脖的鴨腸大腸菌群數量為4600MPN/100g。8日,絕味食品就此事給消費者帶來的不便深表歉意,表示公司總部已展開調查,並將及時公布調查進展。但絕味食品同時稱,此次節目抽檢產品為散裝熟食,目前國家尚無相關散裝食品衛生標準。用真空包裝食品的標準來要求散裝熟食達標,本身就是一個偽命題。

圖片來源:絕味鴨脖公眾號

此後不久,《是真的嗎》欄目再次報道稱,抽檢絕味鴨脖沙子口店真空包裝麻辣鴨脖發現,大腸菌群為430MPN/100g,超出國家標準近2倍,屬於不合格食品。

2015年9月和10月,南昌電視台三套《江西政法》連續兩期曝光了絕味鴨脖南昌門店和生產基地江西阿南食品有限公司(絕味食品全資子公司),有員工將掉地上的鴨脖直接撿起接著加工,有員工偷吃一半脆皮腸又放回,繼續包裝,熟食生產車間驚現強腐蝕性化工原料氫氧化鈉,菜碟在廁所蹲便器上沖洗,隔夜滷菜回收再賣。

在2017年絕味鴨脖上市之時,「食品安全風險」被絕味列入招股書中「第一大風險」,並稱在2013年至2016年9月間,被抽查出存在銷售環境不合格、細菌超標、短斤少兩等問題的次數高達114次。

除了食品安全隱患,絕味另一個廣為消費者詬病的問題是「故意加量」。上述報告顯示,在絕味食品的差評中,連續兩年有接近20%的差評給了「故意加量」、「涉嫌強賣」,被消費者質疑是絕味的套路。

在知乎上一個關於「你有遇到過絕味鴨脖強行加稱嗎?」的提問,收穫了6.2萬閱讀量、5530個回答,高贊的回答均是用戶在分享自己被強行加稱的經歷。

此外,不少高贊回答都提及了此前絕味食品因低俗營銷被罰60萬事件。2017年11月1日,絕味食品天貓旗艦店平台和微信公眾號上登出的「雙11」促銷廣告人物只穿著一條紅色內褲,雙腳卻戴著鎖鏈,文案里充斥著「鮮·嫩·多汁,想要嗎」「抵不住的誘惑」「等字眼,被指涉及低俗營銷、消費女性,遭到消費者炮轟。11月2日,絕味鴨脖方面表示,由於運營人員是新手,當天失誤上傳該海報。現已將海報撤下,並「真誠地接受批評和建議」,承諾「今後將以更加嚴謹的態度對待每一項工作每一個細節。」

但僅隔一日,絕味鴨脖官方微信再次推送《我不搞預售,我就是玉獸》,簡介的位置文案為「這幾個月我提前來了,味足『量』更大」,文中背景是打碼的大衛裸身雕像,此後多日並未刪除,「知錯故犯」的行為引髮網絡輿論的負面評論。

此後多家媒體報道顯示,絕味鴨脖低俗營銷已成常態。自2016年6月份以來,絕味就不時推送標題低俗、字眼含性暗示、封面圖打馬賽克等類似的文章。例如,2016年6月份的兩篇推送標題分別為《尺度空前!全城女主播一起發福利》、《今天開始 | 全城找鴨不犯法》,以博取眼球。

事後,絕味鴨脖為低俗的營銷方式付出了代價。

絕味食品在2017年12月22日發布公告稱,旗下全資子公司長沙絕味食品營銷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子公司」)因在網絡平台上發布的網絡廣告內容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廣告法》相關禁止性規定,被長沙市工商行政管理局處罰款60萬元。新浪民調顯示,「雙11」文案風波過後,有75.1%的網友表示不會再購買絕味鴨脖食品。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14ee9d03e3384c05c3d147f099e39e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