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三敖襄橋:SD-WAN最終會走向高階自智網絡形態

2023-12-12     科訊天下

原標題:新華三敖襄橋:SD-WAN最終會走向高階自智網絡形態

2016年SD-WAN在中國成為「熱詞」,彼時這項技術普遍被認為未經考驗、前景不明,但其潛力也促使一些企業嘗試進行了部署。隨著相關產品和服務的陸續落地,SD-WAN也逐漸破除迷障,走向成熟。時至今日,其實用性已獲得市場的廣泛認可。

那麼,當前SD-WAN實踐主要面臨哪些挑戰?當用戶訴求從「可用」轉變為「好用」後,SD-WAN解決方案又會在哪些創新技術的加持下升級?SD-WAN演進的終極形態是什麼?

圍繞上述議題,在第六屆SD-WAN & SASE大會上,51CTO採訪了新華三集團智能管理與運維產品線總經理敖襄橋,從新華三的視角我們不僅可以看到國內廣域網技術的前沿探索,也可以看到時代背景下企業網絡變革的邏輯脈絡。

新華三集團智能管理與運維產品線總經理敖襄橋

全面落地:用戶體驗將成為競爭焦點

根據Gartner 2023年中國信息和通信技術成熟度曲線,SD-WAN已經度過了技術萌芽期、期望膨脹期、泡沫破裂期,來到了爬升復甦期。對此,敖襄橋認為,回歸理性後,SD-WAN正在進入穩定落地階段。

「我們認為這項技術正在穩健地向前發展。大量的客戶已經開始接受並採納SD-WAN作為其網絡技術架構的一部分。我們預見,SD-WAN的未來將會是平穩並持續上升,這種情況可能會持續很多年。」

隨著SD-WAN深入各行業應用,其市場競爭也愈發激烈,如何切實解決用戶痛點、提升用戶體驗將成為廠商競逐的關鍵。新華三對此也保持著清醒的認知,並著力鞏固軟硬體結合的優勢。

「新華三在路由器能力上領先大部分廠商,並通過軟硬體相結合形成很強的技術優勢。」

敖襄橋表示,新華三的廣域網方案也在不斷疊代,整體上將圍繞兩個方面進行能力升級。其一,做到更好的更靈活的智能聯接;其二,做到更好的網絡質量優化,讓用戶體驗更優。

「我們的目標是『智聯接、優體驗』。一方面讓聯接更智能,滿足各行各業大規模的分支接入需求,提升接入便捷性。另一方面實現廣域網鏈路優化,讓客戶有更好的體驗——對使用者,我們關注網絡使用體驗;對運維人員,我們要讓網絡管理更簡單。這是我們的兩個主要方向。」

為提供更高效的「智、優」網絡,新華三堅定地在技術方向上進行持續地投入和探索。

三大創新技術,破解網絡聯接痛點

如何做到更好的智能聯接?新華三認為,要從以下三個方向發力。

· 更好地提升帶寬和速度

· 做到更靈活可靠的編排

· 確保整個廣域網的確定性

面向這三大挑戰,新華三選擇了三項創新技術進行了針對性的破題。

引入QUIC,提升網際網路業務傳輸速率

QUIC(基於 UDP 的低時延網際網路傳輸協議)本是谷歌在2014年提出來的一種新技術,最初是為打破TCP性能瓶頸而生。相比TCP,QUIC增加了多種擁塞控制算法,大大降低了建立連接時間,可以有效提升網絡傳輸的效率。

「雖然最終QUIC技術並未取代TCP,但它仍然是一項優秀的技術,能夠解決擁塞和丟包問題,提高傳輸效率,降低時延。新華三看到了這一點,因此將QUIC技術引入到SD-WAN中,以解決廣域網鏈路質量參差不齊的問題,保證在鏈路質量不好的情況下,用戶依然能夠獲得良好的體驗。」

敖襄橋介紹,與傳統老式網絡的性能相比較,QUIC結合傳統的網絡切片、廣域網加速等技術構成的「組合技」能實現整體上網速率提升30倍。

採用SRv6,更好地實現流量調度和路徑優化

SRv6是基於IPv6轉發平面的SR技術,結合了SR源路由優勢和IPv6簡潔易擴展的特質,具有良好的擴展性和可編程性。敖襄橋談到,過去幾年間,新華三在廣域網尤其是承載網對SRv6技術進行了大規模應用,當下新的挑戰在於:SRv6技術是不是可以進一步下移到分支網絡里來?

「為什麼要把SRv6技術往分支方案里推廣?關鍵在於,SRv6技術可以實現端到端的可編程的源路由能力。分支網絡技術走向SRv6以後,首先可以實現端到端的承載能力技術歸一化,大幅降低整體廣域網鏈路的複雜度;再者,提供更便捷的運維能力,通過IFIT隨流檢測界定網絡故障將更精確、更簡單;最後,當分支網、骨幹網、承載網都使用了SRv6技術之後,才可以更好地去做強弱結合的鏈路控制和調度能力。」

正因為SRv6簡化了網絡協議類型,又具有強大的可編程能力,這使其能支撐大量不同業務的不同訴求。與此同時,SRv6也為IPv6的發展帶來了轉機,為IPv6+創新演進奠定了基石。

利用確定性技術,讓端到端時延抖動可控

隨著物聯網、工業網際網路的發展,網絡業務需求發生了巨大變化,傳統的「盡力而為」的IP網絡架構面臨著巨大挑戰。為了應對時延、抖動要求較高的場景,確定性網絡應運而生。確定性網絡的核心是為應用提供確定性的服務保障能力。

敖襄橋強調:「在確定性網絡中,我們強調的是時延的可控,而不僅僅是時延小。在時延可控、有保障的情況下,再考慮怎麼能夠去降低它的抖動。」

他進一步解釋了確定性網絡的設計思路:「例如,北京到上海的廣域網鏈路有擁塞的問題,要保障關鍵業務的客戶體驗,一種解決思路是修建更多的路線以消除擁塞。現實中還有另外一種思路,那就是在帶寬不足、存在擁塞和丟包的情況下,重要業務通過確定性流的方法來保證發送端和接收端的抖動穩定可靠。」

AIGC加持,升級體驗優化空間

在新華三的規劃藍圖中,在SD-WAN領域要更進一步,除了做到更智能的連接,還要做到更優質的用戶體驗。敖襄橋對此做了簡要闡述。

首先,做好WAN優化,進而提升上網體驗。實現這一目標的主要技術手段之一是數據壓縮。在DCI互聯場景下,可能會出現大量的數據備份的要求,如果沒有進行廣域網優化的話,也許會造成整個網絡嚴重的擁塞。針對這一痛點,新華三基於自身專有的硬體能力可以實現高達80G的單板數據壓縮轉發能力,從而為大數據量的廣域網傳輸業務提供更好的保障。

其次,構建數字地圖,實現高效運維。運維人員通過數字地圖可以簡化運維複雜度,實現精細化運維,做到「一圖在手、WAN事無憂」。地圖覆蓋整個網絡中的軟體與硬體資源,融合有線/無線,廣域/區域網絡,真正實現全網可視化。同時為用戶提供統一運維入口、以達成集中管理、統一治理的目的。

此外,面對AIGC帶來的熱潮,新華三也在積極探索利用其進行智能交互創新,目前已經在廣域網絡中的業務上線、運維保障、策略優化等應用場景進行了實踐。不過,對於AIGC可能產生的增益,新華三還是保持了審慎的態度。

敖襄橋談到:「AIGC技術的更新疊代速度非常快,我們難以預測明年的局面。當前各大廠商都在此領域進行投入和研究,但我們並不認為這項技術能完全顛覆傳統的運維或替代人工。現在來看,它暫時可能還無法達到這樣的高度,但確實能在某些特定場景下解決問題。」

他進行了舉例說明:比如,在某些缺乏專業運維人員的組織中,AIGC的能力能輔助他們進行問題分析,理清思路。在一些突發情況下,查找相關信息或找人幫忙可能需要花費很長時間。但如果有AIGC這樣的交互機制,他們可以快速獲取到相關信息,理解情況並找到可行的應對方式。「因此,我們需要根據具體情況進行考慮。」

敖襄橋提到,對於想嘗試AIGC應用的客戶,新華三目前提供兩種服務:一是提供基於公有雲的接入能力,通過新華三的雲簡運維軟體對快速接入AI機制進行了嘗試;二是面向更專業的客戶提供本地化部署。「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會在客戶現場部署新華三的百業靈犀私域大模型,以及整體的AIGC架構,然後基於我們的SD-WAN系統與大模型進行交互。這種方法的成本較高,不過從數據安全來說更有優勢。」

SD-WAN的終極進化形態:完全自智網絡

對於SD-WAN的未來演進方向,敖襄橋認為,當業務形態越來越多元化,軟體系統架構越來越複雜,越簡單的網絡,才越有競爭力。而自智網絡將是通向這一願景的技術思路。

「SD-WAN,或者說所有的SDN技術,最終一定會走向完全自智狀態,即自我監控所有核心指標,自我分析數據,自動找出關鍵故障,自動選擇最優的廣域網鏈路,整個網絡達到完全自我優化的閉環狀態。」

儘管目前來看距離這一目標還有相當的差距,但是積極引入各種創新技術,部署可編程的網絡基礎設施,擁抱AI來推動網絡功能的自動化和智能化,將是推動廣域網向高階自智發展的關鍵驅動力。

作者丨張潔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1406991c54be82150c00ead178ec20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