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劉夢釗、劉煥新
原標題:諸種動物的不同稱謂
來源:樂亭文化研究會《讀樂亭》會刊網絡版
網絡版會刊承辦:樂亭故鄉人網站(樂亭圈APP)
題圖來自網絡,僅為配圖,和本文無關
生活在美麗富饒的家鄉,隨時接觸到畜禽,鳥雀昆蟲之類的動物。這些動物往往都有一個或幾個稱謂,這些稱謂,形象,趣味、生動、體現出了樂亭人的聰明和深厚的文化積澱。下面寫出來與鄉親們共欣賞。
畜禽類
豬。從性別上講,分公豬和母豬,但是一般不叫公豬母豬,成齡的公豬叫跑卵,母豬叫老克豬。出生後的小豬叫小豬子或豬仔,被閹割後的豬,統稱肥豬,沒閹割乾淨的公豬叫腰卵兒,或賊卵兒;沒閹割乾淨的母豬叫大屁股。人們招呼豬的時候喊「嘞嘞」。
牛。幾千年來給人們拉車種地,是人們不可或缺的幫手。當今,機械化了,牛並沒有閒起來,給人奉獻肉和奶。剛出生的牛,叫犢子或牛犢子;母的叫小乳牛,公牛叫牤牛蛋子,成齡後的母牛叫乳牛,公牛叫牤牛,閹割後的牤牛叫犍子。因為牛叫的聲音是哞哞的,所以人們對牛的暱稱是老哞哞。
羊。剛出生的羊,叫羔兒,羊羔兒,羔子。成齡的公羊叫爬子,閹割後的公羊叫羯子,成令後的母羊就叫母羊。羊奉獻的是奶和肉。因為羊叫聲是咩咩,所以人們也用咩咩來呼喚羊。在我地,羊分兩種,分山羊和綿羊,一般山羊都是奶羊。
馬。剛出生的馬,叫駒,或馬駒子。公的叫兒馬或兒馬蛋子;母的叫騍馬一直到成齡都是這個叫法,有的公馬接近成令時閹割,閹割後的公馬叫老騸,或騸馬 。馬始終是人的役畜。
驢。剛出生的驢,叫驢駒子,或驢芽子。成齡前公的叫小叫驢,成齡後叫叫驢;成齡前母的叫小操驢,成齡後叫操驢。被閹割的叫驢也叫老騸。
騾子。騾子是馬和驢雜交後的混血種。公驢配母馬,生下的騾子,是馬騾,統稱騾子,個頭大力氣足;公馬配母驢生下的騾子叫驢騾,因個頭小又稱疙瘩騾子或噘嘴騾子,有「噘嘴騾子賣個驢錢」的說法,實際上,驢騾有耐力,抗疾病。騾子雖然分公母,但是不生育。母的叫騍騾子,公的叫蛋子,閹割的叫老騸。
狗。剛出生的狗,叫小狗,狗崽子,長大了,母狗就叫母狗,而公狗則叫牙狗了。雖然狗有一個響噹噹名子——犬,而樂亭人始終叫它狗。
貓。它不光會撲捉老鼠,也是人們最喜愛的寵物。公貓叫牙貓,母貓叫女貓,昵貓,看,人們對貓有多麼鍾情,把人的性別用到了貓身上。剛出生的貓叫小貓咪,小咪咪,長大了,叫貓咪,咪咪,人們呼喚貓的時候,叫花花,花頭。
兔子。兔子分家兔和野兔。上個世紀六十年代把家兔都叫鼠,養兔叫照顧鼠;而有些人把捕獲的野兔,拿到集市去賣,不叫兔子叫貓兒(讀輕聲),賣熟食的吆喝,熏貓兒肉,不說熏兔子肉。
雞。分公雞和母雞。在稱謂上,公雞就叫公雞,而母雞則叫草雞。剛出殼的雞,沒人叫雛雞,都是叫小雞,時下孵化場有叫雞苗的。隨著雞的長大,稱呼上則是小公雞,大公雞;小草雞,大草雞,老草雞。為什麼沒老公雞,沒容長老就被淘汰上了餐桌。
鴨,鵝。鴨和鵝沒有別名。幼時,稱小鴨,小鵝。長大了就叫鴨,或鴨子,鵝就叫鵝。當然從性別上,稱公鴨,母鴨;公鵝,母鵝。
貓頭鷹。當地人叫它夜貓子,也叫它咕咕鳥。見過貓頭鷹的,都知道,它生的貓頭鷹身,應該叫它貓頭鷹;它晝伏夜出,真乃夜貓子;它的叫,發出「咕鳥,咕鳥」的聲音,難怪叫它咕咕鳥了。
斑鳩。當地人叫它瞎斑雀(讀巧)。它強占喜鵲窩,有鵲巢鳩居的說法。
布穀鳥。當地叫臭咕咕。它自身能發出臭味。
啄木鳥。當地叫鵮的木子,專和樹中的寄生蟲過不去。
麻雀。當地叫家雀(讀巧)。
喜鵲,當地叫喜鵲(讀巧)。
烏鴉,當地叫老鴰,肚子上有白點兒的叫小樣兒。自上世紀六十年代以後,很少見。
野生動物
狐狸。又名騷狗子,騷狐狸,狐狸狗子。人們按顏色定稱謂,如白狐狸,灰狐狸,而紅色的叫火狐狸;上個世紀七十年代以前,能見到,現在幾乎絕跡。時下作為珍稀動物人工飼養。
黃鼠狼和黃鼬。又名黃鼠狼子,黃妖,黃鼬。實際真正的黃鼬,也叫小鼬子,比黃鼠狼個頭小,尾巴比黃鼠狼要短許多,相對的說是短而粗,人們都叫它豆雛子。我們樂亭人有那麼一個歇後語叫黃鼠狼子下豆雛子——一窩不如一窩,指的就是這兩種類似的動物。這兩種動物,在我地已成瀕危狀態。
蛙類。青蛙,又名蛤蟆,雄性是綠皮,白肚裡,俗稱青冠綠,雌性淺黑色有白條紋比雌性個頭稍大稍胖,俗稱老鴇子。青蛙屬於兩棲動物,上世紀六十年代以前,一到夏季,從坑塘到地里,到處都能見到青蛙。癩蛤蟆,又名老疥,疥瘩,疥瘩海子。
寒蛤蟆,與癩蛤蟆相似,身上沒疙瘩,個頭比癩蛤蟆小很多,也叫二老疥,小老疥,或叫氣兒蛤蟆,氣鼓,在陰濕處覓食。
青蛙的食物,以昆蟲為主,癩蛤蟆,寒蛤蟆專和蠅子過不去。
烏龜,也叫甲魚,黿魚,多數人都叫它王八。
鼠類。對人危害最大得是老鼠,但是人們很少叫它老鼠,都是叫它耗子。與老鼠同類的有地老鼠,地老鼠有幾類,危害最大的叫地串兒,當人們把種子下到地里以後,給地串兒的覓食送來了機會,在地下串來串去,給種子出苗造成了傷害,當到了白薯和花生的結果期,地串是連吃帶盜。和地串個頭差不多,在野地里善於打洞,善於盜竊糧食,又善於儲藏糧食的叫倉鼠,還有一種個頭碩大,小眼睛,尾巴較短,皮毛暗褐色的田鼠,因眼小,叫瞎混鼠,又因力氣大,洞打得深叫老鼠拱。
刺蝟。當地人叫刺蝟蝟。
蛇。本地人叫長蟲,給花脖子長蟲叫臭長蟲。
蚯蚓。本地人叫蛐蟮,中藥稱地龍。
螻蛄。本地人叫啦啦蛄。
蝗蟲類。真正的蝗蟲,現在很少見。上個世紀六十年代以前,夏秋之交常見到。真正的蝗蟲,個頭有小手指粗,長寸許,有綠色和暗紅色的,叫傻大蟲,也叫大螞蚱,當地鬧蝗災,也叫起螞蚱,專吃農作物。有一種純綠色的大螞蚱,外地人叫蟈蟈,當地人稱叫螞蚱,叫起來很動聽,人們捉來,作為寵物籠養和叫螞蚱長得很相似 ,比叫螞蚱個頭小,而兩隻大腿較長,叫油螞蚱還有一種螞蚱,綠色,頭很尖 ,體長二寸許有小手指粗,飛不高,蹦起來也很笨,人們叫它老扁兒。其中有一種與老扁類似,但個頭小很多,叫小老扁兒,或臭老扁兒,比蝗蟲小很多,模樣相似,人們叫其螞蚱。這樣的螞蚱如今仍有。
蟋蟀。本地人叫蟈蟈(白洋淀一帶把叫螞蚱叫蟈蟈),鬥蟋蟀叫蟈蟈咬架。比蟈蟈小,平腦門的叫蛐蛐,也叫乾柴細米。蟋蟀和蝗蟲尾巴上長槍的都是雌性,不會發聲,會發聲的沒有槍,是雄性。
螳螂。長得乾瘦的是雄性,大肚子的是雌性。有一種個小肚大脖子稍短的一種,本地人叫猴螂。常在樹上爬的叫樹猴螂 。
蟬類。在本地有三種,最大的叫老哇哇,稍小的叫知了或嘰了,最小的叫嘰嘰兒。能發聲的是雄性,不能發聲的是雌性。
牛虻。本地人叫瞎虻。
跳蚤。是一種寄生在人或家畜身上的寄生蟲,本地人叫狗蚤、狗蹦子。
虱子,其蟲卵叫蟣子,是寄生在人身上的寄生蟲。現已絕跡。
狗鱉子。是狗身上生的虱子,也叫狗蠅,個頭比虱子大。
黃蜂。當地人叫馬蜂,對人有危害。
水蛭,也叫螞蟥,當地人叫肉鑽兒。
壁虎。當地人叫蝎虎路子。
蜥蜴。當地人叫長蟲小舅子。
蠐螬也叫磁螬,地蠶。
鑽心蟲,也叫玉米螟,寄生於玉米秸稈里,過去人們就叫它蟲兒,人們捕鳥時,用它做誘餌。
屎殼郎。當地人叫屎殼郎螂。
飛蛾。當地人叫蒙蒙哥,與蝴蝶類似。
蝴蝶,也叫花蝴蝶。
蜈蚣。當地人叫蚰蜒。而學名叫蚰蜒的並非蜈蚣,我們當地人叫它錢串子。
屁屁蟲。確實會放屁,可謂名副其實。它的學名叫斑蝥。
螞蟻。當地人叫癟蜉,螞癟蜉,螞蟻癟蜉。按顏色,分黑癟蜉,紅癟蜉,還有大小之分,個頭大的叫大駱駝。
蟹類。分河蟹和海蟹,統稱螃蟹。當地河蟹的統稱都叫毛爪兒,或毛爪螃蟹,因爪上有毛而得名。大個兒的就叫大毛爪兒,它不次於南方的大閘蟹,只是沒有品牌而已。小一點兒的叫驢糞球兒,最小的叫扣蟹。海蟹中的上品叫梭子蟹,俗稱尖螃蟹,其次按特性,模樣有以下幾個名稱:鐵夾子,確實很鐵,要吃蟹腿,要憑牙齒的實力,魔力紅和鬼臉很醜陋、老爺像,與關羽很像。
章魚。當地稱八大魚,八爪魚。
墨魚。當地叫墨(讀密)魚。
鰩魚。當地人稱當得魚。外來人在當地,有稱其老闆魚的。
黃花魚。當地人叫它黃麟子。
河豚。當地人叫它拉頭。
小黃花。比黃花魚小,叫大頭黃,也叫拉頭姜子。
沙鑽魚。當地人也叫沙鑽兒,當地水產中最小的魚。
梭魚。沒成齡,叫小母齡娘兒,或小母娘子。長大點兒叫大母娘兒,或大母娘子,真正長大以後,叫梭魚。
冷光魚。也叫油光魚。比冷光魚小的一種叫狗光魚。
青條,臭條,鑽條。青條,體態細長,最長的有一米,脊背呈青色,故此而得名;臭條不臭,與青條長相類似,個頭只有10厘米左右;鑽條,也叫鑽首,與青條比較相似,肉質好於前兩種。
花鰱,俗稱胖頭,和白鰱類似,但是其脊樑與頭呈暗色。
黑魚,俗稱重魚。
草魚,又叫草根或草杆。
鯉魚,又叫鯉子,紅魚鱗的叫錦鯉,傳說是跳龍門的一種,當地較少。
蝦類。當地產,最大的蝦叫對蝦,或大對蝦;最小的蝦叫霧蝦;腿上長鉗子的叫鉗子蝦,也叫狗蝦,其實是最小的龍蝦;長得閃亮光潔白凈的一種,個頭較大,叫絨蝦或白蝦;毛蝦,也叫蝦皮,蝦皮子。類似於毛蝦,摻雜於毛蝦之中,味道欠佳叫勾定。
皮皮蝦,學名叫螳螂蝦,當地人也叫蝦彈子。
海蛐蟮。和蚯蚓相似,也叫海蚰蜒。
貝類。在我地貝類中最受寵的當屬蛤蜊和蚶子。蛤蜊中的上乘是紋蛤,也稱蛤蜊,稍遜蛤蜊的是扇貝,價錢便宜的是鮮蛤,貝殼發麻的一種叫麻蛤;其實真正的蚶子就是一種,但是人們偏偏把黑色的叫黑蚶子,白色的叫白蚶子,與蚶子相類似,開口處長毛的一種叫毛蚶或毛蛤。類似於蛤蜊,蚶子之間的叫蜆子。個頭較大的貝類叫海螺,當地人叫玻螺 ,當然海螺中也有個頭小的,只有指甲蓋大,叫小玻螺,稍遜大海螺,外殼很光滑的一種叫海臍。一種生得不規則的貝類叫蠣蝗,學名牡蠣。
椿象,是學名,就是當地的臭大姐。當地有一童謠是說臭大姐的,臭大姐,臭大姐;又沒骨頭又沒血。
黏蟲。當地人叫豪綠蟲。
蚜蟲。當地人叫膩蟲。
瓢蟲,又名蓋蓋蟲。
紡線蟲,又名嗡嗡蟲,飛起時發出紡線般的嗡嗡聲,故此而得名。
結語:
有很多候鳥在我縣是過客,人們給它們都起了個名,因不知其學名,故不贅述。
(作者劉夢釗,退休教師;劉煥新,退休幹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