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神話傳說里,黃帝時代最著名的人物就是號稱「史皇」的倉頡了,傳說他是漢字的發明創造者,被後人尊為「中華文字始祖」。他天生長有四隻眼睛,放著靈光。《淮南子·本經篇》:「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
倉頡,原姓侯岡,名頡,俗稱倉頡先師 ,號史皇氏,《說文解字》記載其為軒轅黃帝左史官;《河圖玉版》、《禪通記》記載倉頡曾經自立為帝,是上古時期的一部落首領;其聖誕日為農曆三月二十八日,享年110歲。是中國上古傳說中的人物,也是道教中的「文字之神」。據史書記載,倉頡面長四目,天生睿德,常觀奎星圓曲之勢,察鳥獸蹄遠之跡,依其類像之形首創文字,革除當時結繩記事之陋,開創文明之基,被尊奉為「文祖倉頡」。曾把流傳於先民中的文字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漢字創造的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為中華民族的繁衍和昌盛作出了不朽的功績。
在倉頡造字之前,人類能夠使用的先進文明是「結繩記事」,繩結雖有大小和形狀區別,但年久月深,難於辨識,曾造成黃帝同炎帝一次談判的失利。 為此倉頡深感愧疚,遂辭官出遊,遍訪智者,尋求記事的好方法。幾年之後,他返歸故里,獨居村西深溝之中,仰觀奎星環曲走勢,俯看龜背紋理、鳥獸爪痕、山川形貌和手掌指紋,從中受到啟迪,根據事物形狀創造了象形文字,字成之日,舉國歡騰,感動上蒼,把穀子像雨一樣嘩嘩地降下來,嚇得鬼怪夜裡啾啾地哭起來,即《淮南子》記載的「天雨粟,鬼夜啼」。後來,他集中了勞動人民的智慧,嘔心瀝血數十載,搜集、整理流傳與先民中的象形文字符號並加以推廣和使用。
倉頡除了是原始象形文字的創造者,還是官吏制度及姓氏的草創人,並於洛汭之水發現洛書。目前發現的倉頡遺蹟有倉頡墓與廟、造字台。
正如現在名人故里及墓地的爭奪一樣,倉頡墓地也有很多種的說法,陝西西安、陝西白水 、山東壽光、山東東阿、河南開封、商丘虞城、河南南樂 、陽武 、河南洛寧等地都有倉頡墓等遺蹟。
在已發現的 8 處倉頡墓及遺蹟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一處:白水倉頡墓與廟。始建於漢代的有四處:河南南樂、虞城、開封和陝西白水;始建於晉代的有兩處:山東壽光和東阿;建於宋代的兩處:河南陽武、洛寧。
關於倉頡的葬地,史書多有記載,《禪通記》上稱「倉頡居陽武,而葬利鄉」。明朝的《汴京遺蹟志》上有載:「倉頡墓在城北時和保」。南樂縣元代延佑年間的殘碑,記有「倉頡生於斯葬於斯,乃邑人之光也」的碑文。
提問:知道了「文祖倉頡」後,你認為哪個可以稱為「武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