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獎得主談人工智慧時代的就業:無法再依靠單項技能工作一生

2024-10-29     南方都市報

日前,2024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在上海臨港落幕。今年,人工智慧相關議題在論壇中所占分量極重。什麼樣的工作才不會被人工智慧取代?技術快速更新的時代需要怎樣的技能?個人如何應對充滿不確定性的未來?問題一個接一個拋向與會嘉賓。

論壇現場,201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經濟學皇家教授克里斯多福·皮薩里德斯(Christopher Pissarides)接受南都、N視頻記者採訪時表示,人際溝通等軟技能和理解數據、使用新技術的能力將是人工智慧時代所需要的兩大類技能。這需要企業和政府相應增加職工培訓方面的投入,學校教育也需要進一步與工作崗位需求接軌。

克里斯多福·皮薩里德斯是全球著名的勞動力市場和就業問題的研究者,他和另兩位經濟學家共同構築了DMP(Diamond-Mortensen-Pissarides)模型,從不同角度將「搜尋理論」擴展應用於勞動力市場分析,這使他們共享了2010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

克里斯多福·皮薩里德斯。

人工智慧將更廣泛應用

克里斯多福·皮薩里德斯向南都記者指出,歷次工業革命無疑都普遍提高了人們的生活水平,歷史經驗表明,只要對技術運用得當,持續和包容的經濟增長是可以實現的。

他表示,但當前對於人工智慧的應用並非全然如此。「部分低技術勞動者因為AI技術的發展而被迫選擇不理想的工作,一些企業在應用人工智慧的時候也不夠透明,這些都是導致擔憂的原因。」

皮薩里德斯以第四次工業革命中的另一重要自動化技術——機器人技術為例指出,相比人工智慧,機器人技術獲得了更加普遍的認可與接受,這是因為機器人目前主要被應用於製造業中,替代了一些繁重枯燥的工作,顯著提升了生產力及工人福祉。

而具有更廣泛應用範圍的人工智慧,能夠影響除需要做出複雜決策的高層管理人員之外的各個層面,由此帶來的工作崗位變動需要人們學習更多新的、乃至顛覆性的知識,大大增加了適應變化的難度。

皮薩里德斯表示,人工智慧時代所需要的技能大致可分為兩類,即人際溝通、社交等軟技能,以及理解數據和使用新技術的能力。他認為,未來企業和政府都應相應增加職工培訓方面的投入,學校教育也需要進一步與工作崗位需求接軌。

對於個人如何應對充滿不確定性的未來,皮薩里德斯指出,目前對人工智慧的應用仍然非常有限,但人們必須做好準備,因為廣泛應用的時代即將到來。

同時他也強調,大面積工作崗位短缺的局面不太可能出現,與其擔憂被技術取代,不如積極地擁抱新事物,運用它們提升自己。「我們再也無法依靠早年學習的一項技能工作一生了。越是能夠對新事物保持開放態度的人,越是能受用其中。」

中國在人工智慧領域領先

南都記者注意到,此前在世界智能產業博覽會上發布的《中國新一代人工智慧科技產業發展報告2024》顯示,我國人工智慧企業數量已經超過四千家,人工智慧已成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驅動力量和戰略性技術。

與此同時,我國還通過積極搭建人工智慧發展各方參與的開放性平台,推動形成具有廣泛共識的國際人工智慧治理方案,向國際社會貢獻中國智慧。

皮薩里德斯也看到中國人工智慧產業的快速發展。他向南都記者指出,中國在人工智慧開發和應用方面是領先國家之一,一方面是因為中國有足夠大的規模體量,另一方面則是因為中國政府及業界對人工智慧足夠重視,在相關方面投入了大量精力和資源。

皮薩里德斯表示,當前中國工業機器人的數量比全球其它國家加起來還要多。他指出,機器人技術的發展已經證明,率先使用這一技術的企業將更具有競爭力,並且更有利於搶占市場。

南都記者了解到,總部位於德國法蘭克福的國際機器人聯合會日前發布報告顯示,2023年中國新安裝工業機器人數量達27.63萬台,占全球新安裝量的51%。報告預測,從長遠來看,中國製造業領域對機器人需求仍有很大增長潛力,預計到2027年,年均增長率將達到5%至10%。

皮薩里德斯認為,中國在發展新興技術方面一直做得很好,在此基礎之上,他期待看到未來中國的服務業也能得到更好發展,並相信這將對促進消費及就業等帶來積極影響。

采寫:南都記者 翁安琪 發自上海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126ed50b3207a6a55ff869bc633ffe2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