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擲100億,紫金礦業「四面出擊」

2022-06-04     英才雜誌

原標題:豪擲100億,紫金礦業「四面出擊」

本文作者 | 張賀

要評出A股最會花錢的公司,紫金礦業絕對榜上有名。2022年剛過去5個月紫金礦業就花出去了100億元。

5月30日,紫金礦業發布公告稱,完成對龍凈環保的收購。這個「A收A」的戲碼,從5月9日晚宣布至今才不到1個月。

而在9日宣布以17.34億元收購上市公司ST龍凈15.02%股權,同時還獲得股權轉讓方10.02%的投票權之前,紫金礦業還在4月29日晚發布了耗資76.82億元收購盾安集團旗下包括西藏阿里拉果錯鹽湖鹽湖鋰礦70%權益和江南化工、盾安環境部分股權在內的四項資產包的公告。

如果算上4月20日披露的與仙樂都礦業的股權認購協議,短短一個多月,紫金礦業就花近100億元收購,這一金額甚至超過了3200多家A股公司市值。

收購成就紫金礦業

某種程度上說,沒有那一次次收購,就沒有當前2000億市值、躋身世界500強的紫金礦業。同花順iFinD數據顯示,2011年以來,紫金礦業僅2016年沒有資產交易,絕大多數交易都直指礦山。

來源:同花順iFinD

2015年和2020年是兩次收購高峰,分別耗資44.43億元和55.36億元。其中,2015年,紫金礦業收購了巴理克(紐幾內亞)有限公司50%股權和50%債權及卡莫阿控股49.5%的股權,獲得或分享波格拉金礦和卡莫阿銅礦的運營權。2020年,又收購大陸黃金100%股權、西藏巨龍銅業50.1%股權和蓋亞那金田100%股權。

2021年年報披露,紫金礦業共擁有25處礦產項目,涉及13個國家和地區。其銅礦儲量達2033萬噸,相當於全國的75.25%;金礦792萬噸,相當於全國的41.1%,同時還是國內最大的礦產鋅生產企業。此外,紫金礦業還擁有鋰、鐵、銀等礦產。

來源:紫金礦業2021年年報

收購的標的中,卡莫阿銅礦是全球第四大高品位銅礦,巨龍銅礦是我國已探明最大斑岩型銅礦。二者連同2019年全面收購的塞爾維亞佩吉銅(金)礦(原Timok項目)是 「三大世界級」銅礦。2021年5月,卡莫阿-卡庫拉銅礦一期380萬噸/年選礦系統建成投產;10月塞爾維亞丘卡盧-佩吉銅金礦上部礦帶正式投產;12月西藏巨龍銅礦一期建成投產。

三大銅礦投產及哥倫比亞武里蒂卡金礦技改項目完成等動作,幫助紫金礦業2021年礦產銅產量同比增長29%、礦產金和礦產鋅(鉛)分別同比增長17%和15%。隨著金屬價格上漲,去年紫金礦業營收和歸母凈利潤分別同比增長31%和141%,達到2251億和157億元;經營活動現金流同比大增83%,達到261億元;資產負債率也同比下降3.61個百分點,為55.47%。

2022年一季度,紫金礦業歸母凈利潤延續高增速,同比增長143.88%,達到61.24億元。卡莫阿-卡庫拉二期工程年處理380萬噸礦石項目提前約4個月建成投產更是為未來業績添了一把力。

對於慣常收購的紫金礦業來說,2021年業績和現金流的大幅增長,是今年豪擲近百億收購資產的重要支撐。不過也離不開2020年限制性股票激勵計劃所預留的空間。

2020年12月,紫金礦業2020年限制性股票激勵計劃(草案修訂稿)的業績考核目標中,明確提到,2021、2022和2023年末的資產負債率不高於65%。而2020年末紫金礦業的資產負債率為59.08%。如果以2022Q1數據計算,加上近期近100億元的收購,紫金礦業的負債率為60%左右,距離65%的限額仍有一定空間。

新業務增加新挑戰

如果此番收購仍然以有色金屬或貴金屬礦山為主,那麼對紫金礦業來說是駕輕就熟。但與此前不同,近期的收購面向的主要並非有色金屬和貴金屬礦山,而是環保資產和鋰礦。

除了近日收購的ST龍凈致力於環保業務尤其是大氣污染治理服務,盾安集團旗下的四項資產,包括深耕製冷業務的盾安環境股權、主營民爆和風電業務的江南化工股權、如山系投資項目和金山礦業100%股權。其中,金山礦業交易作價高達48.97億元,占兩筆交易總價格的一半。

這麼貴的資產,盈利能力一定很強吧?非也。

公告顯示,2021年金山礦業無銷售收入,凈虧損為920萬元。其核心資產為拉果資源公司70%股權,拉果資源公司擁有西藏阿里改則縣拉果錯鹽湖鋰礦項目,拉果錯鹽湖為待開發的大型硫酸鈉亞型滷水湖。因為項目未開發,拉果資源公司2021年無銷售收入,凈虧損320萬元。

對於拉果錯鹽湖的資源量,公告提到了截至2012年底的數據,距今約10年。公告顯示,拉果錯鹽湖保有資源量折碳酸鋰 214 萬噸,平均鋰離子濃度270 毫克/升;鎂鋰比3.32,伴生氧化硼 382 萬噸、平均含量 2.57 克/升,氯化鉀 744 萬噸、平均含量 5.13 克/升。

來源:紫金礦業公告

拉果錯鹽湖不是紫金礦業第一筆關於鋰資源的收購。2021年,紫金礦業明確全面進軍新能源新材料領域,先後獲得了阿根廷3Q鋰鹽湖項目,在剛果(金)布局了硬岩鋰勘察項目。2021年年報中,紫金礦業提出,到2025年有望形成5萬噸碳酸鋰產能。

儘管今年碳酸鋰價格暴漲,且新能源車、儲能等帶來廣闊的行業前景。但未來碳酸鋰能否維持如此高的價格是個疑問,尤其碳酸鋰的高價已經影響到新能源車產業鏈的良性發展,大大吞噬了下游利潤。在如此高位收購尚未開發的項目,是否明智?隨著業務類型的增加,紫金礦業的經營管理又能否跟得上?

還有ST龍凈的問題。

《證券日報》發文,ST龍凈隱藏有內控風險。5月9日,ST龍凈公告稱,控股股東累計占用其資金3.65億元,並且尚有1.56億元資金未歸還。此外,ST龍凈還與大股東關聯方公司森帝木業、西藏思匯錦進行交易,有2.09億元經由關聯公司被大股東「借走」。

而且除了2021年經營活動現金流量凈額同比下降42.03%外,截至2021年末,ST龍凈應收帳款帳面餘額為34.6億元,壞帳準備合計6.47億元。不僅如此,從2018年至今,ST龍凈資產負債率也維持在73.01%至74.79%的較高水平。

儘管環保資產可以與紫金礦業的業務形成協同,但ST龍凈內控風險的存在,也會增加未來紫金礦業整合資產的難度。

除此之外,年報顯示,紫金礦業海外銅、黃金礦產資源量、儲量、產量及利潤貢獻均全面超越國內,其中海外資源量銅占比76%、金占比74%,海外產量銅占比53%、金占比60%,境外生產經營利潤貢獻達到51%。在全球愈加割裂的當下,紫金礦業海外業務的經營也面臨一些不穩定。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11a0c72da824bde37d0318871d4c575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