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前艾蒲青翠,粽葉香飄十里」,時間臨近端午,家附近的鄰居們都早早的在門前插上了新鮮的艾葉,一陣陣的清香味仿佛在提醒著路過的人要過端午節了。菜市場、超市裡也售賣起了粽葉以及各式各樣的粽子,大部分年輕人都圖省事喜歡買包好的粽子,而家裡有長輩、老人的,則還是更愛自己買粽葉、糯米,親自包老式粽子吃。
自家包粽子吃,不光在包的時候要下功夫,在煮的時候也是需要技巧和方法的,若是隨隨便便就將粽子放進鍋里煮,煮好的粽子就很有可能會出現夾生、露餡、口感不軟糯、滋味缺乏鮮香等情況,這樣的粽子吃起來不僅解不了饞意,還會讓胃感覺沉甸甸的,多多少少都會有些掃興。
根據家中老一輩多年煮粽的經驗得出,粽子冷水下鍋煮和熱水下鍋煮所煮熟的粽子吃起來是不一樣的,包括煮粽子的時間也要控制好。那麼煮粽子,到底是應該是冷水還是開水下鍋?到底怎麼煮?煮多久不夾生更香糯呢?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許多人在煮粽子時都會糾結髮愁,是直接冷水下鍋煮,還是等水燒開了再把粽子下鍋煮。實際上煮粽子最好是冷水下鍋,因為從冷水開始煮,粽子整體會受熱比較均勻。若是熱水下鍋,粽子最外層的糯米直接遇熱就會快速膨脹開,這樣不僅容易導致粽葉被撐破,最裡面的糯米也會變得更不容易被煮熟,時間要是煮的短一些,裡面就會出現夾生。
而且冷水下鍋,粽子隨著水溫慢慢升高,粽葉的香氣也會漸漸地滲透進去,煮熟後吃起來會更加的清香軟糯。不過若是煮市面上購買的粽子,那就要熱水下鍋了,因為這種粽子一般都是熟粽子冷凍而成的,直接開水下鍋煮上十五到二十分鐘左右即可,要是冷水下鍋煮的時間會延長,粽葉容易破,粽子就會散、太爛,吃起來口感變差。
煮粽子時別只知道用清水煮,稍微放一些料會讓粽子變的更香軟好吃。在煮甜粽的時候,記得加一點鹽和一點小蘇打進去,加鹽是為了增味增香,當鹽溶於水後會逐漸滲入到粽葉、粽子之中,讓咸粽子的香味更濃郁,讓甜粽子吃起來更香甜。
可能會有人比較困惑,煮甜粽子加鹽真的不會竄味麼?但有句老話叫「想要甜加點鹽」,在烹飪甜味菜肴食物時,稍微放那麼一點點鹽,就會讓糖的甜味變得明顯。
煮粽子放小蘇打,則是為了更好的去除粽葉里的草酸,讓粽子吃著更香,同時也能防止粽葉在煮的時候炸裂,讓粽子保持形狀不散爛,還能有效縮短煮粽子的時間。但要記得不要放太多的小蘇打,不然鹼味過大,反而會降低粽子的口感和香氣。
煮粽子一定要保證其一次性被煮熟、煮透,如果使用的是普通鍋具,那粽子至少要煮三小時才行,若是粽子的個頭很大,在煮之前糯米沒有浸泡過或是包好後沒有浸泡過,那煮的時候則要相應的延長煮制時間。
另外在煮粽子的時候火候也很重要,一般先用大火煮開,然後轉用小火就行,不然既費燃料,又會讓鍋中的水快速揮發,那就需要頻繁補水了,煮不好就容易把粽子煮成一鍋粥了。
若是想要節省時間、節省燃氣,那可以借用高壓鍋來煮粽子,一般上汽後再煮個半小時至四十分鐘就可以了。粽子煮夠時間後,可以用手指按壓看看,熟透的粽子是軟軟的有彈性的。粽子煮好後不用著急夾出來,想要吃香味更濃郁,口感軟中帶勁道的,可以將粽子再在水中燜一會再撈出來,但千萬別去過涼水,不然粽子會很容易變質。
所需食材:干粽葉、糯米、蜜棗、蜜豆、花生、干桂花、白糖
1、糯米淘洗乾淨後,用清水提前浸泡一晚,粽葉加清水泡20分鐘。
2、粽葉放入冷水鍋里,開小火煮二十分鐘,再燜十分鐘,晾涼取出剪去兩端較窄的部分。
3、糯米控水放入小半碗白糖和適量干桂花,攪拌均勻。
4、粽葉折成漏斗狀,放入三分之一的糯米,加蜜棗、花生、蜜豆進去,再蓋上一層糯米。
5、把粽葉蓋上,折緊粽葉,用繩子纏緊綑紮好粽子打上節。
6、包好的粽子放入清水中浸泡半小時到一小時,再上鍋加點鹽煮三小時,或是用高壓鍋上汽後煮半小時即可。
在煮粽子的時候,粽子在鍋中容易漂浮起來,最上面的粽子就會半浮在水上,這樣直接開火煮最容易出現半生不熟的情況,所以在開火煮之前記得找一個合適的盤子或是其他物品,壓在粽子上,保證粽子全部浸在水裡煮,這樣就不會出現沒煮透的粽子了。
我是市井覓食記,與世界交手多年,依然光彩依舊,興致盎然!喜歡專注吃喝玩樂市井小事,每日更新菜譜和美食趣聞,關注我,享受美食不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