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我們中國北京高壓科學研究中心(HPSTAR)的毛河光院士和Cheng Ji博士領導的國際實驗研究小組,以及由烏普薩拉大學Rajeev Ahuja教授領導的理論小組,利用實驗研究和理論來理解氫中可能導致金屬化,甚至可能導致超導的高壓結構相變(本研究中氫的第四相),這項發現發表在《自然》期刊上,氫(H2)是宇宙中最豐富和最輕的元素之一。
六十年來一直有人猜測純氫的金屬化可能促使室溫超導體的出現,儘管這至今仍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然而,需要巨大的壓力才能充分壓縮氫以達到這種金屬狀態。經過過去三十年不懈的實驗努力,固體氫已被壓縮到接近400 GPa(大約地球中心的壓力)的壓力
並且在沒有足夠的結構約束情況下,基於光譜觀察,已經確定了六種高於100 GPa的高壓分子相。通過針對超高壓氫氣的新技術開發,最終獲得了高達254 GPa的氫相I,III和IV的X射線衍射(XRD)數據。
令人驚訝的是,這些相沒有表現出不同的晶體對稱性,但都保持在六方緊密堆積(HCP)結構中,c/a軸比相對於理想HCP晶格的急劇減小。研究表明,HCP布里淵區的大規模畸變,導致氫帶閉合之前的一系列電子拓撲轉變(ETT)相,這是第一次在氫氣中看到這樣的現象。這促使Rajeev Ahuja教授領導的團隊,基於最先進的第一原理方法進行系統的計算機實驗,以研究ETT。
這些發現與實驗觀察結果非常一致,甚至可以預測氫的金屬相經過許多中間ETT。廣泛模擬是使用瑞典國家計算基礎設施(SNIC)在NSC提供的資源進行。氫中的ETT代表了一個非常重要的發現,研究結果可以被看作是在易於處理的壓力範圍內,尋找金屬甚至超導氫的實驗和理論研究方面的重要進展。
博科園|研究/來自:北京高壓科學研究中心/烏普薩拉大學
參考期刊《自然》
DOI: 10.1038/s41586-019-1565-9
博科園|科學、科技、科研、科普
關注【博科園】看更多大美宇宙科學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