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智慧型手機,外觀、設計都太過於單一了。」
在2021年11月16日的新品發布會上,被譽為「日本喬布斯」的潮流家電品牌BALMUDA創始人寺尾玄如是說。
事實確實如此,回看那幾年時間的手機市場,除了「摺疊」這種造價不菲的新形態產品外,其他手機都是如出一轍的6.x寸螢幕、直板機身、近200g重量以及堆砌相機參數的後攝模組,你很難從市面上的新機里找到一台截然不同的,就更沒有什麼產品設計上的新意可言。
因此BALMUDA這麼想,如果市場上幾乎沒有強大、緊湊而獨特的智慧型手機,那為什麼我們不做一台呢?
(圖源:BALMUDA)
於是乎,在那天的新品發布會上,BALMUDA Phone正式面向公眾亮相了。
問題在於,儘管BALMUDA這家公司的歷史悠久,但他們最出名的可能是其相對昂貴的電風扇、烤麵包機和電熱水壺等產品,和手機行業乃至IT行業之間可謂是一點關係都沒有。
那麼,當一家現代設計公司想要涉足智慧型手機市場時,會發生什麼?當追求極簡的精神和心血來潮的舉動混合在一起,又會打造出一款怎樣的產品?
而這,就是BALMUDA Phone的故事。
對未知的探索欲
「我是第一個舉手的人。」
── 在BALMUDA官網上《關於智慧型手機的Another Story》里,高田孝文是這樣形容BALMUDA手機業務的起源的。
(圖源:BALMUDA)
「提出要做這個業務的原因,一方面是因為我想不斷嘗試新事物,另一方面則是因為我對寺尾社長提出的智慧型手機概念非常認同。」
具體一點地說,是BALMUDA社長寺尾玄說過的,「人類手掌和臉部的大小十萬年來沒有變化,但智慧型手機在過去十年里是不是變得太大了?在某些時候,你會發現自己被智慧型手機所利用,是不是感覺主從關係顛倒了?」這一番話。
在此基礎上,BALMUDA新組建的IT事業部,開始構思小型智慧型手機將如何改變人們生活這個問題。
可以說,從最開始,BALMUDA就對自己的第一款手機有著明確的產品理念,這點倒是非常罕見的。
(圖源:BALMUDA)
但是BALMUDA本身既沒有製造手機的經驗,在疫情爆發的時間點,也沒有辦法遠渡重洋來中國尋找OEM企業代工,所以為了製作這台手機,BALMUDA最終找上了Kyocera(京瓷)。
Kyocera(京瓷)是日本的老牌製造商之一,自1989年以來便一直在製造手機,他們也是世界上第一款搭載攝像頭的手機和第一款雙屏設計智慧型手機(詳見Kyocera Echo)的製造商,但是在2021年的當口,他們的手機甚至連日本市場前五都進不去。
沒有製作能力的BALMUDA,和沒有市場的京瓷一拍即合。
(圖源:shawease)
最終,BALMUDA Phone在2021年11月17日發布,與軟銀簽訂合同在日本上市,該機在當時的裸機建議售價為104800日元,如果換算為當時的人民幣售價則差不多是4896元。
而在當時,iPhone 13 mini的裸機建議售價為86800日元。
或許是因為品牌調性作祟,亦或是小廠成本壓不下來,如此反常的定價,似乎預示了BALMUDA Phone日後的結局。
很獨特,但無用
現在,是時候來看看BALMUDA Phone了。
正如寺尾玄所說,BALMUDA Phone號稱是一款設計取向的產品,這也很符合品牌自身的開發優勢。
而這個特徵的第一點,體現在色彩上。
(圖源:雷科技)
潔白的背部,潔白的機身,就連螢幕的邊框也是標準的白色,螢幕內側的黑邊甚至比魅族那不倫不類的正面看著更加順眼。
要我說,這種設計才能稱為純白,可以說是純粹的色調美學。
第二點,則體現在機身的特殊設計上。
(圖源:雷科技)
如果說現在的手機就是大小不一的平板,那麼BALMUDA Phone就是一顆仿生的鵝卵石。
全身上下沒有一條直線,取而代之的則是符合人體手掌的弧度設計,以及配合特殊紋路的塑膠後蓋,那中間蝕刻上去的Logo更是有種怪異的精緻感。
這種設計的好處?
應該就是極其舒適的單手握持體驗了,特殊紋路的塑料後蓋,整體摸起來有著相當重的磨砂感,就像是一種摸草紙的感覺,既沒有尋常塑料後蓋的油膩感,也沒有那種一按就凹下去的廉價感,完美貼合手掌的曲線真的相當舒適,與目前市場上的產品完全不同。
(圖源:雷科技)
當然,如果你願意往前翻十年,那你還是能看到Balmuda Phone的靈感來自哪裡的。
就我個人的話,我在這款手機瞥見了Palm Pre,Microsoft Kin One等產品的身影。如果說Palm從鴕鳥蛋中找到了設計靈感,那麼Balmuda更關心的是避免直線,盡一切努力在手機的每個角度都融入傾斜的曲線,但是幾款產品本質上是殊途同歸的。
但不管怎麼,放在今天,這就是獨一無二。
第三點,則體現在整機的尺寸上。
BALMUDA Phone的正面,是一塊4.9英寸的FHD+ 60Hz LCD螢幕,三維則是約69mm×約123mm×約13.7mm的水平。
看數字可能看不出,總之這是它和一台標準6.5英寸手機的對比。
(圖源:雷科技)
而這是它和傳統意義上的超小手機Rakuten hands的對比。
(圖源:雷科技)
矮矮胖胖的機身,和現在普遍20:9往上走的手機,形成了截然不同的觀感。LCD螢幕右上角那一顆碩大的前攝開孔,和背面對影成雙的後置單攝/指紋電源按鈕,都不是正經廠商可能思考過的東西,至於後攝邊上那一顆小小的LED呼吸燈,更是讓人有一種時光倒流的錯覺。
從外觀設計來看,這確實是一部很精緻的小手機。
除了外觀設計,BALMUDA也在系統上加入了一些自己的東西。
和日廠常見的類原生系統不同,BALMUDA Phone有一套定製的鎖屏和系統介面。
首先,鎖屏介面是時間和個人日曆,然後有一條自定義顏色的系帶穿插其中,每次解鎖手機時,整個系統介面的動畫都是從系帶向兩側過渡的,很有特點。
(圖源:雷科技)
主屏上不僅有時間,還有天氣、機主、生日、手機等個人信息,就像是一張電子名片那樣。
(圖源:雷科技)
你可以順著系帶左滑/右滑,啟動對應的自定義功能。
(圖源:雷科技)
接下來,就該聊聊BALMUDA Phone的全屏小組件介面了,只要將桌面從右側向左側滑動,就會依次進入以下幾個介面。
Scheduler:商業忙人可能會用上的每日時間表。
(圖源:雷科技)
Time & Weather:一個設計異常精緻的時鐘,可以通過點擊四個角落的選項切換功能,但是天氣公司似乎因為在國內用不了。
(圖源:雷科技)
Notes:商業忙人可能會用上的重點筆記。
(圖源:雷科技)
Caldulator:就計算器。
(圖源:雷科技)
除此以外,BALMUDA還給不少系統應用加入了細緻的紋理,也給不少圖標做了一波重繪,例如手電筒是一盞煤油燈,Relax mode是一張躺椅等,還是挺有意思的。
(圖源:雷科技)
不過,這些還算獨特的優點,最終都被貧瘠的硬體配置一併掩埋。
或許是因為供應鏈端的限制,Balmuda Phone的處理器是驍龍765G,這是一顆2019年發布的中端晶片,1*2.4GHz A76大核+1*2.2GHz A76中核+6*1.8GHz A55小核的CPU架構,放在這個全大核處理器的年代,看起來真有點懷舊。
安兔兔41W分的總得分,距離那一年最常見的驍龍778G中端機有著33%-40%的性能差距。
(圖源:雷科技)
嘛...也不是不能用就是了。
日常使用中,基於類原生系統簡潔的動畫,操作體驗還是不錯的。
不過連續開啟應用的話,大概第6-7個應用就會卡頓一下,6GB的運存自然也不可能留存下太多的後台應用。
遊戲方面,《原神》《崩壞:星穹鐵道》就不提了,一局高畫質《英雄聯盟手游》下來,平均幀數為59.86幀,應付輕度遊戲負載問題不大。
(圖源:雷科技)
但是在這裡呢,又有一個值得吐槽的點。
那就是BALMUDA Phone這台機子,橫向握持的手感實在是差到嚇人,你的手掌只能接觸到極窄的側面,只要玩一小會遊戲鐵定接受不了。
影像方面,疑似IMX586傳感器的48MP單攝,高情商點說就是iQOO Z9 Turbo/一加Ace 3V同級,低情商點說,除了距離適中的日間成像之外,這玩意的對焦能力連掃碼都不大利索。
(圖源:雷科技)
續航方面,儘管驍龍765G挺省電,但是2500mAh的電池是真的不太行。
至於PD 3.0(18W)有線快充,Qi(5W以下)無線充電,更是只能說算個聊有勝無的添頭罷了。
等了20年的戀人
結論是,BALMUDA Phone是一款徹底失敗的產品。
根據官方信息,由於反響不佳,BALMUDA Phone在推出後僅幾個月就停產了。在隨後的時間裡,這款產品最常見的地方是日本的電信營業廳,作為一款價格實惠且緊湊的智慧型手機,面向日本市場特有的智慧型手機新手清倉出售。
如果用戶按照合約購買的話,這款手機幾乎可以做到不花錢拿下。
(圖源:engadget)
在兩年後的2023年5月,BALMUDA在官網宣布了IT業務的終止,儘管他們後續依然會為BALMUDA Phone提供售後和配件服務,但是這也意味著我們沒法再見到早些年構思中的6英寸版本手機和BALMUDA Tablet的樣子了。
有趣的是,同年5月16日,負責代工BALMUDA Phone的京瓷也同步宣布正式退出面向消費者的手機業務,儘管他們還保留了為企業客戶提供的服務,但從在日本本土市場也難以和夏普、索尼乃至小米等製造商競爭的情況來看,這份服務基本也就是BALMUDA Phone的售後業務了。
依照寺尾玄說明,BALMUDA Phone就像是「等了20年的戀人」一般,是為了實現當時所處電腦創業世代中像是搖滾明星般出名的夢想。
(圖源:BALMUDA)
或許就像BALMUDA一度被稱作小家電里的蘋果一樣,寺尾玄也希望自己能夠像蘋果創辦人Steve Jobs創造產品一再改變市場生態,正因如此BALMUDA Phone必須與眾不同,同時也必須能放進口袋作為日常生活使用產品。
正因如此,在BALMUDA IT產品部在嘗試近80款原型設計後,他們才最終敲定了BALMUDA Phone緊湊、可單手使用的小型機身,並且以弧形機身曲線貼合手掌,搭配上簡潔的系統介面設計,讓使用者更方便使用。
(圖源:BALMUDA)
從寺尾玄的發言來看,他們對這款產品還是很有信心的。
但是寺尾玄沒有看透的是,BALMUDA Phone本質上只是一個由京瓷代工、以Android系統為基礎的溢價產品。
即便在當時的日本市場上,這款產品也沒有什麼容身之地,姑且不論谷歌、夏普,哪怕是iPhone 13 mini的性價比甚至都比它高出不少。
或許,現如今500元左右的二手價格,和玩具一般的產品定位,才是這款產品最適合的位置。
「我們不是要迎合市場,而是要創造市場。」
「我們不是要迎合市場,而是要創造市場。」
寺尾玄曾經這麼說。
但從結果來看,有的時候,順應大潮似乎不是什麼壞事,而逆流而上也難免會遇到粉身碎骨的風險。
從結果來看,BALMUDA Phone最大的價值,或許就是淪為智慧型手機歷史上的一行腳註,告訴大家切勿行逆天之事。
只是對於消費者而言,少了這樣一個獨特的廠商,多少也會有些惋惜就是了。
2024年,AI大模型加速落地,汽車成為黃金場景,「下半場是智能化」成為業界共識。
4月25日,北京車展成為新能源車走向下半場的分水嶺,智能化成絕對主角、國產品牌強勢崛起、企業家「新車模」成風景線,燃油車、合資車、洋品牌、功能車徹底落寞。
車展期間,雷科技旗下「關注電動車,更懂智能化」的新媒體電車通派出豪華報道團前往北京,進行了系統的一線專業深度報道,一共輸出8條視頻、8篇深度解析以及海量短內容,全網收穫百萬+閱讀,斬獲多篇微信10萬+爆款(真實流量),在行業專業媒體引發較大關注。
2024年,AI大模型加速落地,汽車成為黃金場景,「下半場是智能化」成為業界共識。
4月25日,北京車展成為新能源車走向下半場的分水嶺,智能化成絕對主角、國產品牌強勢崛起、企業家「新車模」成風景線,燃油車、合資車、洋品牌、功能車徹底落寞。
車展期間,雷科技旗下「關注電動車,更懂智能化」的新媒體電車通派出豪華報道團前往北京,進行了系統的一線專業深度報道,一共輸出8條視頻、8篇深度解析以及海量短內容,全網收穫百萬+閱讀,斬獲多篇微信10萬+爆款(真實流量),在行業專業媒體引發較大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