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孩子小時候姥姥帶,長大後奶奶卻來截胡?原因現實而溫暖

2023-11-09     菁媽育兒

原標題:為啥孩子小時候姥姥帶,長大後奶奶卻來截胡?原因現實而溫暖

文|瑩媽

看到一項「你們家是誰帶孩子」的調查,發現:姥姥帶占比最多高達43.9%,自己帶的占比27.5%,奶奶帶的占比只有14.7%!

這也充分說明了姥姥帶孩子成為了常態。

而我平時去公園或者在小區走的時候,看到一個老人帶著孩子,經常會聽到孩子叫外婆或者是姥姥。但是當孩子長大上幼兒園之後,我們再去看幼兒園接送孩子的人群,卻發現奶奶會更多一些。

而我也詢問了身邊的不少朋友就發現真的是這樣的現象,在孩子小的時候一般都是姥姥來帶,慢慢的孩子長大了上幼兒園了,這時候又是奶奶來截胡了,孩子長大了能夠自理了,奶奶就開始來幫忙了!

為什麼孩子小時候大多姥姥帶,上幼兒園後是奶奶帶?這其中的5個原因很現實也很溫馨

第一個原因:坐月子姥姥幫忙,媽媽更安心

之前看過一個媽媽說,她在坐月子的時候,看到奶奶抱著自己的孩子,就覺得心裡非常的不舒服,這其實是媽媽對自己人類幼崽的一種保護,奶奶跟媽媽是沒有血緣關係的,所以媽媽不放心奶奶。

而這時候姥姥來帶就沒有這樣的顧慮了,所以在坐月子期間,姥姥來幫忙帶孩子,媽媽會更加的安心!

而且兒媳婦跟婆婆大部分的關係都是維繫著禮貌上的關係,甚至是有點稍微敵對的關係,畢竟奶奶養大的兒子突然間是被媽媽給搶去了。

在坐月子期間,如果發現自己的兒子被媳婦使喚得團團轉的話,奶奶心裏面可能又不太舒服,所以為了避免這樣的一個矛盾,奶奶就乾脆在孩子小的時候撒手讓姥姥帶。

第二個原因:小時候姥姥帶能避免媽媽產後抑鬱症

現在產後抑鬱症的媽媽還真不少,媽媽之所以產後抑鬱症,一來就是因為產後我們的激素大量的下降會導致媽媽情緒不太好。

二來就是孩子嗷嗷待哺,媽媽自己不會帶孩子,內心又有挫敗感,這時候如果是姥姥帶孩子的話,她就更加了解自己的女兒,而且女兒有什麼心事也可以跟自己的媽媽去述說,這樣能夠很好地開導媽媽產後鬱悶的情緒,能夠避免媽媽產後抑鬱症。

但如果是奶奶來帶孩子的話,可能就不太覺察到媽媽的這種內心的需求,甚至有些語言上面還會導致媽媽心裏面更鬱悶。

比如說孩子哭了,奶奶就跑過來抱著孩子說:怎麼了,是不是奶不夠呀?都叫你喝湯了,要多喝點湯才有點奶。奶奶的這些話似乎也沒有特意的攻擊,但是處於產後低激素水平狀態的媽媽聽了卻非常的不舒服,所以這時候姥姥帶會更好。

第三個原因:姥姥更能執行媽媽的育兒方案

以前帶孩子真的就是放養,有一些孩子在滿月之後就開始吃輔食了,而很多孩子斷了母乳也不會喝奶粉。

而現在的新的育兒觀念跟以前差別是非常大的,所以姥姥來帶孩子,在孩子小的時候,她就能貫徹女兒的科學育兒。但是奶奶可能對媳婦本來就不是很信服,就容易陽奉陰違,到時候更加容易出現各種矛盾。

第四個原因:在孩子小的時候,姥姥帶娃更有助於家庭和諧

孩子在小的時候需要爸爸媽媽同時照顧,而爸爸和媽媽感情越好,姥姥看起來越開心。

但奶奶可能就不太一樣,很多老人對於兒子和兒媳婦感情好這件事情,反而心裏面會覺得不舒服。比如說覺得自己的兒子被兒媳婦使得團團轉,沒有男子氣概,比如說兒子給自己的孫子洗尿布,她覺得這是女人做的事情。所以這時候姥姥來帶,更有助於家庭的和諧。

當然這時候奶奶雖然不出力,但一般也會出一些錢給一些安慰,這樣家庭就會更和諧了。

第五個原因:孩子長大了,姥姥回歸家庭,奶奶接上

到孩子三歲的時候可以上幼兒園了,這時候媽媽一般也已經上班了,家裡面的各種生活也相對比較固定了,這時候姥姥要回歸自己的家庭,而奶奶這時候就承擔起接送孩子的重任!

所以孩子小的時候姥姥帶,長大之後奶奶帶,這其實是兩個老人為了小家庭,為了自己的孫子而做出的共同的努力和貢獻!

作為年輕人,一定要感恩老人家為自己的小家庭做出的付出,有感恩之心,有包容之心,才能讓整個家庭和睦,才能讓孩子在愛的環境中長大,才能讓孩子更健康。

(圖片均來源於網絡,侵權立刪)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0fe6c6165935864d293f670a3e0cf6f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