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絕膚色焦慮。
前幾天去看了《芭比》,頗有感觸,純純女性視角的故事太稀缺了,完全跳脫了男頻固有套路,不愧是女導演+女編劇+大女主的搭配,用戲謔的表達戳破了這個世界對女性的「高要求」!
為何這麼多女生有共鳴?因為這種「高要求」並不只存在於大熒幕上,而是像空氣一樣充斥著我們的生活。
何穗 ▐
隨便打開一個社交平台,就能跳出來:
「某某明星白到發光!如何逆襲冷白皮!幾步全身快速美白!讓你悄悄變白,驚艷所有人!」
???
雖說都已經2023了,可是這對白的執迷怎麼還這麼多?
Amber在採訪中提到出道初期被公司要求美白▐
難怪周圍很多女生朋友,都有點膚色焦慮了。在當下以白為追求的主流審美中,對於天生黃黑皮、橄欖皮的女生真的不太友好,如果一味的去迎合主流審美、追求過度美白,很可能費錢、費力且並不能得償所願。
人類的膚色大致分白、黃、棕、紅、黑幾種,這主要是由於人種的地理環境和皮膚所含色素數量分布不同所致。比如在紫外線強烈的熱帶,皮膚就會越黑,反之日照嚴重不足的寒帶,皮膚就越白。
INS@victoriassecret ▐
咱們亞洲處於中緯度地區,接受日照強度正好介於熱帶跟寒帶之間,由遺傳決定的皮膚中黑色素含量比黑人少、比白人多,所以皮膚呈現黃色。亞洲是黃色人種,當然黃皮也有深淺,又分為黃皮、黃黑皮、黃白皮等,在細分下去還有黃一白、黃二白、橄欖皮等等。
作為一個在美妝業工作十多年的人,我可以很負責的告訴你,每個人的美白極限早就被遺傳基因決定了!
INS@fentybeauty▐
想知道自己能白到什麼程度,看一下大腿內側的膚色(或上臂內側),那就是你美白的極限了,無論你用了什麼高科技猛藥……這些美白方式都不會超過你的基因極限!每個人的美白潛力不一樣,亂來只會作壞皮膚,甚至導致局部白斑的產生。
生活中常遇到這樣的問題:「粉底同色號為什麼她看上去更白?」 其實膚色相同、年紀相仿的兩個人,皮膚的健康狀況不同,所呈現出的膚色也會截然不同。膚色是否均勻、皮膚的水潤度、光澤感、細膩度、緊緻度等等,這些細節都會影響你的視覺膚色。
彈性
主要跟皮下脂肪厚度、真皮膠原蛋白及彈力纖維數量和質量有關,健康的皮膚視覺上飽滿緊實嘭彈,就像一隻充滿氣的氣球VS泄了氣的氣球,體會下!特別是膠原蛋白25歲後進入流失高峰期,40歲時只有18歲一半的量。
維持皮膚彈性的方法就是儘量減少流失+努力補充,比如做好防曬減少光老化、做好健康飲食和作息減少身體的糖化、氧化反應,都能有效的減少膠原非必要流失,配合一些針對刺激膠原新生、修護彈力纖維的保養品,A醇、玻色因、胜肽都是不錯的主流抗老成分。
均勻
不論膚色深淺,勻稱的膚色都會顯得面部更平整流暢。就像在化妝時,將臉上的泛紅、暗沉、明顯的斑點遮掉後,整張臉都白凈了很多。
造成膚色不均的原因有局部斑點色沉、屏障受損產生的敏感、抗氧化不足導致的暗黃等,在護膚跟化妝上,儘量讓膚色更均勻,比如護膚品中常添加的VC、煙醯胺、光甘草定、377等都是不錯的美白成分。
光澤
當表皮含水量維持在10%-20%,且皮脂膜功能正常時,皮膚才有那種容光煥發Glowing的感覺,透出來的光澤感。
經常敷完面膜覺得皮膚好像變白了有沒有?那是因為角質細胞吸滿了水分,光線在臉上的反射度更高造成的,這個白只是暫時性的,如果沒有做好後續的保濕、鎖水護理,一會就打回原形了。所以在潔面之後一定要做好基礎保濕,特別是夜間護理,可挑選含有透明質酸、多元醇類、神經醯胺、藻類糖等成分的護膚品。
紋理
皮膚表面紋理越細越淺,皮膚看著越光滑亮白,這跟角質層代謝、毛孔的大小都有關係。乾燥粗糙、黑頭白頭……這些都會加重皮膚表面的凹凸感,紋理一多就破壞了皮膚的平整度。
定期適度的去角質護理,比如一些有輕度角質剝脫效果的復合酸類、角蛋白酶等成分,能加速皮膚表面的老廢角質、堵塞的皮脂快點代謝,去掉那層又暗又糙的磨砂濾鏡,視覺上皮膚就會變得又白又亮,其實那才是健康皮膚該有的美。如果是干敏皮就不要隨便去角質,先把皮膚屏障養好。
不管你是黃白皮還是黃黑皮,健康的皮膚狀態才會讓你Glowing發光(在你原本膚色的基礎上)!拋開膚色焦慮,白一點、黃一點OR黑一點,皆美!每種膚色都有自己的風格,各擅其美、不分伯仲。
COSMO特邀達人好友
李炎宗
美容屆從不乏深耕行業多年,
見證美容業發展熱潮的專業人士們。
我們特設立新專欄,邀請美容界的大咖前來坐鎮,
答疑你在變美路上的疑思,助你不走冤枉路。
圖片來源:Pinterest / INS / 新浪微博 / YouT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