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兇案」和「家庭」這兩個詞兒合在一起時,總能演繹出讓人驚駭不已的故事。因為前者代表著冷血無情,而後者卻象徵著溫馨暖意。
由HBO Max出品的新劇《階梯之間》,講述的便是這類案件。
該劇主創陣容強大,「臉叔」科林·費斯、托妮·科萊特(《遺傳厄運》)、朱麗葉·比諾什(《藍》)、蘇菲·特納(《權力的遊戲》)紛紛加盟。劇集的豆瓣評分8.3分,爛番茄新鮮度高達94%,加上其8集的短小體量,無疑是近期最值得期待的限定劇。
01
2001年12月9日,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的達勒姆地區,一名男子深夜報警,聲稱妻子從樓梯摔下,流血不止,生命垂危。沒過多久,當他再次報警時,妻子已經沒有呼吸。
儘管警方到場時,這位男子極度悲慟,甚至一度情緒崩潰,然而死亡現場的怪異,令警方深深懷疑,這並不是一件普通的意外死亡事件,而是有謀殺嫌疑的兇案。
這名男子便是由科林·費斯飾演的麥可·彼得森,有關他和妻子的死亡案件,便是轟動一時的「彼得森殺妻案」。
在彼得森的口供中,妻子凱薩琳(托妮·科萊特飾)是因喝醉服藥後,從樓梯上意外失足摔死。
然而在法醫的解剖報告中,凱薩琳血液的酒精度相當低,甚至達不到醉駕的標準,而現場中呈噴射狀的駭人血量,以及凱薩琳渾身上下的傷口,尤其是後腦勺的七處撕裂傷,完全不符合自然摔倒的跡象。
不僅如此,警方在事後的調查中發現,彼得森身上存在大量疑點。
首先是他的性取向問題。在彼得森的辦公室和電腦中,存有上千張男性全裸圖片。據彼得森後來坦言,自己乃是雙性戀。檢方據此推理,案發當晚,凱薩琳有可能在得知彼得森這一秘密後,與其發生激烈爭執,進而被後者殺害。
其次是二十年前,彼得森在德國時的一件往事。當時,彼得森的鄰居是一位寡婦和她的兩個幼女,他時常提供幫助。然而這位寡婦和凱薩琳類似,同樣從樓梯上摔倒致死。事後,彼得森還收養了這位寡婦的兩個女兒。
從這些蛛絲馬跡來看,彼得森的確不像他所表現的那般謙和紳士,而是暗藏不為人知的另一面。
但這些疑點也僅僅是疑點,警方並沒有確鑿的證據,來證明彼得森真的犯罪了。而 彼得森始終堅稱,自己從未殺害過妻子凱薩琳。
經過兩年漫長的拉鋸,2003年10月,彼得森被定罪為謀殺妻子的真兇,他將面臨終身監禁。
時間來到2006年,一位曾負責彼得森案件的檢察官因行為不當被免職,讓彼得森看到了希望,他提出上訴申請。他表示當年這位檢察官對自己懷恨在心,故意使絆。
到了2011年,同樣負責彼得森案件的一位血液分析專家,因長期作偽證而鋃鐺入獄。最關鍵的是,當年彼得森案件的血液報告同樣存在作假問題,這就讓他獲得了假釋機會,在家服刑。
2017年案件重審,彼得森簽了認罪協定,獲刑86個月,由於此前的服刑時間已經超過了這一判決,故而彼得森算是以認罪的形式徹底擺脫該案件。
儘管「彼得森殺妻案」在法律意義上告一段落,但在輿論媒體上,大眾依然各執己見,有人認為彼得森人面獸心,肯定犯下過殺妻案;也有人認為他是被冤枉的受害者。
這一案件之所以發酵甚廣,除了 媒體 持續大量報道 外,法國紀錄片導演讓哈維·德·萊斯特拉德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萊斯特拉德在憑藉《周日早晨謀殺》拿到奧斯卡最佳紀錄長片獎後,便想拍攝一部有關美國司法審判的紀錄片,而「彼得森殺妻案」恰好呈現在了他的眼前。
由此,萊斯特拉德跟隨了彼得森數年,拍攝了大量素材,後來還將其剪輯整理成了紀錄片系列《樓梯懸案》。
頗值一提的是,《樓梯懸案》的剪輯師索菲亞·布魯內,竟和彼得森日久生情,成了彼得森晚年的伴侶。而這一人物在《階梯之間》里,便是由朱麗葉·比諾什飾演的角色。
02
從上文提及的案情進展不難看出,「彼得森殺妻案」並非是個板上釘釘的案件,導演安東尼奧·坎波斯也並非想通過這部《階梯之間》,表達他的個人傾向,而是努力還原當年案情中的各方人物,以及家庭內部存在的分裂狀況。
所以,你在觀看《階梯之間》時會發現,它並非按照線性敘事方式講述故事,而是以2001年12月9日凱薩琳死後的故事作為主體,不斷插入凱薩琳死前三個月的個人瑣事,以及2017年彼得森獲釋之後的故事。
從前幾集內容來看,這三個時空的聚焦主體分別是彼得森、凱薩琳和索菲亞。進一步來說,它們意味著有關死者臨終前的猜想,「嫌疑犯」審判時的表現,以及親密者的另一重觀察。
這種策略讓該劇在保持多視角聚焦之外,更增添了解讀趣味,即每個參與者所看到的不同「真相」。
比如第二集,律師魯道夫和一眾專家還原了凱薩琳當晚意外死亡的情形。此時劇集的畫面一轉,出現了魯道夫等人腦海中的「真相」。
而到了第四集的末尾,當法庭宣布對彼得森的判處前,畫面又再次切回到凱薩琳遇害當晚的情形,彼得森雙性戀秘密的發現,以及隨後她在樓梯口被殺,皆以巨細無靡的劇情做出呈現。而這,則是陪審團腦海中的「真相」。
劇集在這兩處以情景再現,而非台詞講述的方式展開,目的便是讓所謂的「真相」變得模糊不清。正如劇集最開始的楔子,那條《約翰福音》18章37節的經文——「真理是什麼?」
有趣的是,在律師魯道夫率領著包括華人第一神探李昌鈺在內的團隊勘察兇案現場時,劇集採用了華麗的蒙太奇效果,將勘探過程和凱薩琳生前的籌募晚宴進行並置穿插。
由此,你能看到上一秒還是魯道夫在和團隊分析案情,下一秒卻是凱薩琳盛裝出席穿過走廊;前一幀畫面里彼得森還一副情緒低落的樣子,後一幀畫面中彼得森意氣風發打算髮表演說。
同一空間在不同時間的穿針引線間,升騰出迥然不同的滋味。死亡背後的真相到底是什麼?在這番蒙太奇轉換中變得霧中看花花不清,煙籠寒水水難見。
當然,《階梯之間》對於「真相」的影像玩味,又不只是老調重彈,而是將這種模糊感深入到這一大家子中,將每個人所表現出的怪異不斷放大,深究其背後的分裂狀況。
要知道,麥可·彼得森與凱薩琳·阿特沃特所組成的家庭相當複雜。
家中的兩位男孩陶德、克萊頓,乃是彼得森與前妻所生;女孩凱特琳則是凱薩琳和前夫所生;至於一對姐妹瑪莎和瑪格麗特既非出自彼得森,也非出自凱薩琳,而是上文中提到的彼得森的寡婦鄰居之女。
這種重組加收養型的復合家庭,令這七口之家的內部早就暗生嫌隙。
比如第一集裡凱薩琳為瑪莎慶祝上大學的橋段里,其親生女兒凱特琳明顯嫉妒,不樂意;而在當晚的飯桌敬酒環節,彼得森一邊說著自家人「團結相愛」,可另一邊,幾個出自不同血脈的子女卻敬著不同的姓氏。相當諷刺。
所以,凱薩琳之死,彼得森被告,只不過是加速了這一重組家庭的崩潰。
當凱特琳得知彼得森是雙性戀後,她立即倒戈站在了檢察官一面,打算控訴繼父;而早在凱薩琳生前,她就對不求上進的克萊頓心生厭惡,兩人發生過劇烈爭吵。
至於彼得森和凱薩琳之間,更是早就不可調和。不管是彼得森寅吃卯糧,不斷用凱薩琳的收入為兩個兒子擦屁股,還是整個家庭早就入不敷出,只能靠凱薩琳苦苦支撐,背後都指向了彼得森的虛偽和狡黠。
但劇集也有令人動容的地方,尤其是凱薩琳死前三個月的苦澀生活。她被公司事務忙得焦頭爛額,家中的蝙蝠將水管和閣樓弄得烏煙瘴氣,就連腦中也經常出現幻聽現象。這些看似與劇情沒有直接關聯的閒筆,成為這部劇最有原創力的地方。
它讓我們明白,其實不管彼得森有沒有謀殺凱薩琳,單從他們的日常生活中就會發現,他早就開啟了榨乾模式。一邊略施好處,用PUA的手段騙得妻子團團轉,另一邊享受恣意性愛和政治競選帶來的快感。
寫到這裡,我突然想起了喬丹·皮爾在《逃出絕命鎮》中營造的一處場面。當那位心理醫師對男主角進行催眠之後,後者頓時墜入了無盡黑暗,眼看著外面的光亮越來越遠,自己將永遠消失。
某種程度上來說,凱薩琳在這個家中,陷入的同樣是這種無遠弗屆的黑暗深淵。只是她沒有察覺到造成這深淵的罪魁禍首,就是朝夕相處的親密愛人。
這部充滿細密恐怖感的懸疑劇,或許是一個警示,告訴那些深陷深淵的人,及時抽身,不要等被吞噬才後悔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