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人的精神家園
一輩子的讀書、思考
一輩子的智慧追尋
選編自《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孫隆基
01.
我們中國人把個人看作是一個 「身」,也就是一個身體, 對於我們來說,身體比心靈或是靈魂都更加重要,所以我們特別注重養身。
我們中國人的語言當中對個人的描述也充滿了這樣的概念,例如:
描述自我,便可稱為「自身」、「本身」;
講一個人的所有,叫「身家」;
講一個人的來歷,叫做「出身」;
講一個人改變了命運,是「翻身」;
講一個人的感覺,叫「體會」,「身體力行」;
對一個人的攻擊,叫做「人身攻擊」,等等。
描述自我,便可稱為「自身」、「本身」;
講一個人的所有,叫「身家」;
講一個人的來歷,叫做「出身」;
講一個人改變了命運,是「翻身」;
講一個人的感覺,叫「體會」,「身體力行」;
對一個人的攻擊,叫做「人身攻擊」,等等。
可見,對於我們來說,對一個人的描述,完全是身體性的,一個中國人,就是一個「body」,而他的心靈與靈魂,就不那麼重要了。
而對我們中國人來說生活最大的主題,就是保存這個身,就是 「明哲保身」。
02.
我們中國人也有心理活動,但是我們的心不是用在自己身上的,而是用於關照他人。
上一輩的中國人總會教導年輕人 「先人後己」,「毫不利己,專門利人」,漢語詞典中, 「人」的不分意思就是 等同於「他人」。
我們講與「心」有關的詞,總與他人有關,如「關心」、「傷心」、「寒心」、「操心」等。
我們講究人與人之間的「合和」性,認為只有自己先關心了他人,他人才會關心自己,於是在不太熟悉的人相見的時候,先要將自己的「心」作用於他人身體之上。
然後別人才會將他的「心」交給你,作用於你的「身」之上,雙方「交心」之後,於是都「安心」,這樣就變成了 自己人。
03.
我們中國人從來不是一個人,而是通過一個基本的「二人結構」來完成社會結構的。
一個人把自己的「心」,關照到另一個人的「身」上;而另一個人也同樣這樣回報,雙方都在對方的關懷之下達到了「安身」的目的,而同時,雙方因為「交心」,也同時「安心」了。
所以一般來說我們中國人之間的互相問候就是:
「你身體可好?」或是 「你別來無恙?」
「你身體可好?」或是 「你別來無恙?」
講的都是對對方身體的關心,而另一方則回答:
「你有心!」、「謝謝你的關心!」
「你有心!」、「謝謝你的關心!」
這一問一答,正是對我們中國人「二人結構」的最好描述。
我們中國人最常見的二人結構,就是古人常說的 「五常」,即 「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儒家說: 「仁者,人也」,就是這個意思。
「仁」這個字拆開就是「二人」,也就是說,一個成功的為人,就要講究「二人」的相對性。
所以我們講究「相對」,兩個人當中的另一方稱為「對方」,相適合的事情稱之為「對」,否則就是「不對」,有什麼錯誤就是「對不起」。
我們中國人的這種相對性的「二人結構」,是檢驗一個人成功與否的標誌,我們在社交場合喜歡問:
「在哪裡高就?」
「你結婚沒有?」
「你生孩子沒有?」
「在哪裡高就?」
「你結婚沒有?」
「你生孩子沒有?」
都是在確認對方是否已經具備了君臣、夫妻、父子這樣的二人關係。
特別地,在我們中國:
一個人哪怕已經三十幾歲,只要是沒有結婚,就會被當作不成熟的個體,被當作沒有長大的半成人來對待;
而結了婚又沒有小孩的,則又會被有小孩的當作未成熟的個體來對待。
一個人哪怕已經三十幾歲,只要是沒有結婚,就會被當作不成熟的個體,被當作沒有長大的半成人來對待;
而結了婚又沒有小孩的,則又會被有小孩的當作未成熟的個體來對待。
相對的,在我們中國,沒有具備「二人關係」的個人,都被認為是一種可憐、失敗、不能自理的狀態,凡是描述「一人」的詞,多是貶意的,如:「孤獨」、「孤單」、「寡人」、「孤立」、「形單影隻」等。
04.
我們中國人對「身」的關「心」,最重要的一個表現就是「吃」, 吃飯,是對身體最直接最簡易的關心。
所以我們為了表達自己對他人的好感,必先要請客吃飯,客人吃過之後,便是領了情,雙方一交心,就成了自己人。
「吃」,為中國人的人際關係拓展創造了一個契機。
而西方人往往不管這些,吃便吃了,情還是不領的,並且西方人不願意接受他人的好意,害怕對方利用賣人情從而達到對自己的控制。
於是,我們發展出了一套與「吃」有關的,用於描述人際關係的語言:
沒有交往的人,是「生」人,不能「吃」;
相互有交情的人,是「熟」人,可以彼此依賴;
在人群里是不是好過,稱之為「吃得開」或是「吃不開」;
對於看不慣的人,叫做「不吃他那一套」;
對於不好相處的人,稱之為「孤寒」、「冷淡」,都有艱澀難「吃」之意。
沒有交往的人,是「生」人,不能「吃」;
相互有交情的人,是「熟」人,可以彼此依賴;
在人群里是不是好過,稱之為「吃得開」或是「吃不開」;
對於看不慣的人,叫做「不吃他那一套」;
對於不好相處的人,稱之為「孤寒」、「冷淡」,都有艱澀難「吃」之意。
05.
我們通過不斷重複的二人關係,聯結出一個又一個「圈子」,在「圈子」內部,人們形成了一種奇特的關係:
個人要在某一個圈子裡面成為中心,則必須壓抑自我,「多吃虧」,關心他人無微不至……
個人要在某一個圈子裡面成為中心,則必須壓抑自我,「多吃虧」,關心他人無微不至……
往往這樣做了的人,會被大家認為是圈子裡的「仁義」之人,獲得尊重。
在這樣的文法規則之下,形成了我們中國人獨特的權謀之術。
在圈子內部,既然大家都已經「交心」,於是便可以在圈子裡面「安身」,也可以通過關心他人來使自己「安心」。
所以我們中國人大多不習慣西方的環境,因為西方沒有中國人這樣的圈子,我們中國人到了美國,大多數是先來到唐人街之類的地方,進入中國人的圈子以求「安身」。
所以我們中國人的圈子的文法規則與二人結構是一致的。
06.
我們中國人深諳對於與他人相處之道,然而對於自己的一個人的世界,就不那麼在行了。
西方的小孩常說的話就是: 我已經不是小孩了。
而中國的父母卻常 說 : 你還是小孩,不能如何如何。
西方的小孩常說的話就是: 我已經不是小孩了。
而中國的父母卻常 說 : 你還是小孩,不能如何如何。
西方對小孩叫 「培養」,我們對小孩叫 「管教」,這些都是迥異的。
所以,我們的「不成熟傾向」是嚴重的,然而在有「二人結構」存在的環境下,我們卻可以顯示出讓人感動的大度有禮貌。例如:
圈子內的人可以相互欠錢,並且在對方未歸還的時候大手一揮說:「算了」;
或是自己無意間提及需要什麼東西,再次相見的時候,對方已經為自己準備好了;
抑或是對方寧肯自己不去玩樂,也要陪自己去買必須的東西等。
圈子內的人可以相互欠錢,並且在對方未歸還的時候大手一揮說:「算了」;
或是自己無意間提及需要什麼東西,再次相見的時候,對方已經為自己準備好了;
抑或是對方寧肯自己不去玩樂,也要陪自己去買必須的東西等。
然而這樣的禮貌往往與我們在圈子之外的表現形成鮮明對比。
例如坐公交車時,彼此之間不認識的中國人,相互推搡,似乎要把別人擠下車方才甘心;而如果突然遇到一個熟人,則又會將熟人讓到前面,還會替對方買票。
我們就是通過「二人結構」中的另一方來約束自己的,直接地說,就是「做給別人看的」。
可見,我們中國人的「真誠」與「面子」背後,是「他制他律」的人格。
07.
我們中國人對待圈子之外的人,乃至中國文化之外的人時的態度就是矛盾的。
一方面,對於「生人」,我們採取的是區別對待,因為只能通過打壓外人,才能顯示對圈子內的人的不一般的關心,所以到處可見對於陌生人的冷漠和對於熟人的熱情。
另一方面,對於自己想要接近的,特別是有一些特別地位的陌生人,我們又顯得特別謙卑,處處壓低自己,給別人以優待,給這樣的陌生人以特殊的待遇。例如:
許多到中國來留學的外國學生,學校都準備了單獨的留學生公寓,讓他們住帶空調的房間,並且不允許其他人進入,以示優待。
許多到中國來留學的外國學生,學校都準備了單獨的留學生公寓,讓他們住帶空調的房間,並且不允許其他人進入,以示優待。
殊不知外國學生並不習慣這樣的集體管束,反覆與校方發生矛盾,並且在國外,對待留學生,往往只是讓他們和本國學生住在一起。
所以對待外面的世界, 我們 中國人有一種一廂情願的想像:
覺得他既然是圈外的人,想要獲得我圈內的資源,就 理所當然地應該來求我;
或是對待想要接近的人,覺得我既然已經對他好了,他就 理所當然地來報答我,也對我好。
覺得他既然是圈外的人,想要獲得我圈內的資源,就 理所當然地應該來求我;
或是對待想要接近的人,覺得我既然已經對他好了,他就 理所當然地來報答我,也對我好。
然而這種屬於我們中國人的文法規則,卻很多時候不起作用。
許多外國人對於中國的這種關心並不領情,他們與中國人談生意,對於中國人不談正事卻先要請客吃飯並不理解。
即使在中國國內,這樣的情況也時時發生,許多青年追求女友,覺得我已對她好了,為什麼她還不報答我,於是轉而變為憤怒和報復等。
我們對待圈外人的冷漠,是有圈子內的二人結構為其撐腰的結果;我們對圈外人的優待,又是利用二人結構期望獲得對方的回應。
我們對自己「二人結構」的文法規則的依賴,就是中國人個性的壓縮。
08.
這種「二人結構」的社會,的確給人以人情味十足的感覺,但這樣的感覺有時只是一種表面現象.
在「二人結構」的統治下, 我們中國人都無法建立起真正的自我, 必須要依賴他人,才能定義自己。
問一個中國人,為什麼要發財致富,他一定要說:
一是為了 「光宗耀祖」,一是為了「蔭澤子孫」。
一是為了 「光宗耀祖」,一是為了「蔭澤子孫」。
就是不說是為了自己。
因為這樣說不符合二人結構,會被指為「自私」、「孤傲」。
所以很多時候,對於我們中國人來說,在壓縮自己的存在:
一方面,相對父母,自己永遠是長不大的小孩,常有三十多歲的女兒還向父親撒嬌;
另一方面,相對於下一代人,自己又必須與他們相對,成為他們的父母,所以,小小年紀就要有向下一代人「交心」的責任感,於是自己又顯示出老年化的傾向。
國人到 陌生的環境,面對陌生人的時候:
要麼就是像一個 小孩子一樣 手足無措,誠惶誠恐;
要麼就像一個 老頭子一樣 故作深沉,遠離他人。
要麼就是像一個 小孩子一樣 手足無措,誠惶誠恐;
要麼就像一個 老頭子一樣 故作深沉,遠離他人。
我們不懂得如何通過合適的方式去展示自己,不懂得如何用浪漫、幽默、從容的態度去融入。
這種失去自我,不懂得自我經營的事情在我們的婚戀問題中特別突出。
可以知道為什麼有這麼多人熱衷於為他人介紹結婚對像——
當人們發現一個人沒有結婚,「形單影隻」的時候,總是生出一種可憐感,認為他是「孤獨」的和不能自理的。
於是一定要幫他介紹一個人結束他的單身狀態。
當人們發現一個人沒有結婚,「形單影隻」的時候,總是生出一種可憐感,認為他是「孤獨」的和不能自理的。
於是一定要幫他介紹一個人結束他的單身狀態。
我們很多人對於如何組織去追求異性,往往不知所措,不懂得如何組織,不懂得如何愉悅對方,而往往是把對方嚇壞,如此產生很多畸形的戀情乃至悲劇。
09.
我們中國人往往對於自己在群體中的利益有一個預想,即:
我能得到什麼,當 自己得不到時,也不要他人得到;
如果他人要在群體中出頭,則必定要去阻撓,要實現 群體的平均性。
我能得到什麼,當 自己得不到時,也不要他人得到;
如果他人要在群體中出頭,則必定要去阻撓,要實現 群體的平均性。
當一個人太出色時,群體中的他人就以為你擁有特權所以區別對待,不再把你當作圈子內的人。
而一個人如果有任何區別於他人的行為,人家就會認為你「自外於國人」,打壓你而把你當作外人對待。
所以 我們做事情總是不敢以自己的原則為準,往往要看他人的表現行事。
及至今日,我們仍然有「仇富」的情結,有「劫富濟貧」的情結,還有「剷平主義」的殘留。
不能承認自己的局限,不能承認他人的長處,害怕的是自己無法與他人再結成可以「相對」的「二人結構」,無法使自己「安身」,這也是我們中國人的「兒童化」使然。
- END -
聲明:本公眾號部分轉載圖文只為交流分享,感謝原創。如有涉及侵權等問題,請告知,我會及時更正。
讀書|思考|感悟
把時間交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