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門的歷史,你知道多少?

2022-08-22     小女子大人物

原標題:天安門的歷史,你知道多少?

來北京遊玩的小夥伴們大多會選擇故宮和天安門作為必到之處,可你有可能不知,其實天安門在古代也是故宮的一部分,是天子居住的皇城的正門。在紫禁城成了故宮博物院時,午門才變成了現在故宮的入口。

天安門在明朝叫奉天門,蘊含著承天啟運,護佑江山,永葆萬年的美好願望。直到順治八年(1651)重建後,才更名為天安門,取「承天啟運,受命於天,安邦治民」之意。

天安門 (圖片來源丨搜狐網)

天安門在古代的作用

除了作為皇城的正門外,天安門還是皇帝宣詔的地方。無論是明代還是清代,皇帝要頒發詔書,都會在天安門上進行,有一種真龍天子,奉天宣召的威嚴。

當國家舉行重大慶典時,皇帝就會在天安門上舉行莊嚴的宣召儀式。清朝,宣讀詔書的官員,會先讀滿文詔書,之後再讀漢文。官員則整齊地跪在金水橋南聽詔。待詔書宣讀完畢後,會將其放在一個檀木匣子內,從天安門正中堞口處翩然飄下。

禮部的官員會在天安門下接著,接到後,按禮制將其帶回禮部,並恭鐫詔書,分發頒行到各省。

天安門 (圖片來源丨北京日報客戶端)

天安門前的特色建築

大家在走到天安門外時,會看到金水河上跨有7座漢白玉金水橋。橋南,東西各有一隻石獅子,前邊各有華表一座。

天安門前的建築中,最具特色的就是這華表。華表起源於古代的「誹謗木」,立在門前是鼓勵人們各抒己見、進諫申冤的意思。華表在天安門前後各有一對,不過方向正好相反。

犼 (圖片來源丨微博@趙所生)

如果你仔細觀察,你會發現華表的頂端,端坐著一隻神獸,它是一種非常有靈性的動物,叫做犼。也有一個別稱,西北的叫「望君出」,西南的叫「望君歸」。

同時,犼的身上也「肩負」著重大的責任,如果皇帝在外遊玩,一時間忘情,不管朝政,不回宮,它就呼喚皇帝儘快回宮,天下還有很多大事等著他處理決斷呢!如果皇帝天天徘徊於深宮之中,不了解外界的情形,那麼它就呼喚皇帝不要久居宮中,而是要出去巡視,多多體察民情,了解百姓的疾苦!可以說,是一隻為皇帝操碎了心的「忠臣」。

華表 (圖片來源丨微博@正能量陽光少女)

古代天安門的幾次重修

天安門初建於明永樂15年(1417),是一座三層五間式的木結構牌樓,叫承天門。修成後於天順元年(1457)慘遭雷火,在八年後的成化元年(1465)重建,將牌樓重建成面闊五間,進深三間的門樓。不過,在崇禎十七年(1644),李自成攻入北京,承天門再一次被毀。

直到清順治八年(1651)將其再一次重建,將其建成一座城樓,並正式更名為天安門。重建後,天安門在1688和1952年經歷了兩次大規模的維修工作。

今天我們所看到的天安門,是建國後1970年重建後的樣子,重建後,天安門比原來高了83厘米,通高34.7米。

【小提示】文中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屬於原作者,僅為配圖表達。如有問題,請聯繫【松蘭書社學士】說明,萬分感謝。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0f9b48ca0523787b183738e997a0b51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