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日,《醬園弄》釋出新劇照。
章子怡飾演的詹周氏,初露真容。
殺夫、分屍的復仇「惡女」形象,呼之欲出。
早先陷入非議的電影,又因此讓不少人平添期待值。
巧的是,一部央視熱播國劇中,「小章子怡」童瑤同樣破尺度出演殺夫戲。
被網友稱為「醬園弄代餐」。
這部劇看點還不少。
一口氣「碰瓷」N部大作。
「國產版《西西里的美麗傳說》」
「童年陰影版《不要和陌生人說話》」
「比《黑暗榮耀》更殘酷」
「《漫長的季節》2.0」
熱度不低,開播收視第一。
爭議也不少。
這劇究竟怎麼樣?
今天,魚叔替大家驗驗貨——
《微暗之火》
初看這部劇,尺度確實不小。
光是劇情走向,就彙集了種種一點就炸的議題。
童瑤飾演的女主南雅,集女性困境於一身。
她17歲遭繼兄侵犯。
沒有得到父親的保護,反而以名聲為由,被迫退學。
之後,先是陷入弒親疑案。
被懷疑害死了無能的父親、變態的繼兄。
後又陷入一段狗血的三角關係。
搶走閨蜜的有錢男友。
結婚後,遭丈夫家暴。
孕期被踢中肚子,生下先天發育不良的孩子。
但不僅沒有得到人們的同情,反而被無端詆毀。
僅僅因為外形和穿著,被蕩婦羞辱,被造黃謠。
她想離婚,但受到丈夫不擇手段的阻撓。
也無法通過正常渠道爭到撫養權。
又何況,女兒的疾病需要高額治療費,僅憑她一人無力承擔。
後來,有一天,當地發生一起命案。
南雅的丈夫在家遇害,身中兩刀,當場身亡。
而南雅主動自首。
疑點在於,這是一場精心謀劃的殺夫案?
還是像她說的,是正當防衛導致的意外死亡?
警方在調查中,又發現了她的另一個秘密——
一段禁忌的年下戀。
南雅居然和一個高中生有染。
一盤磁帶中,男孩露骨傾訴自己的愛戀。
這背後,居然又是一個關於命運和救贖的故事。
看到這裡,不知魚友有沒有同感。
總感覺這劇情,好像在哪見過。
整個故事非常符合刻板想像,能看出各種作品的影子。
劇中,南雅是清水鎮上傳說般的女子。
她的美麗成為原罪,惹來男人垂涎,女人妒忌。
其中一幕,借少年視角,看南雅穿街過巷時旁人如何側目、低語。
很難不讓人想到《西西里的美麗傳說》。
一個不諳世事的少年,也被她挑起了青春慾念。
和朋友一起游泳後,他躺在河岸邊。
對南雅裸露的肌膚想入非非。
讓人想到《陽光燦爛的日子》。
劇中懸疑部分的敘事走向又宛如《白夜行》。
社會的黑暗和人性的冷漠,讓南雅難以解脫。
她只能徹底走上犯罪道路,本能地尋求救贖。
幻想穿越黑夜後,有朝一日能和所愛之人並肩走在陽光下。
還有窒息的原生家庭,可怖的家暴男、和閨蜜從如膠似漆到因男人反目成仇……
也都已經看過太多遍了。
自然,相似不是問題。
這些話題本就是生活中處處可見的,也值得被反覆講述。
最大問題在於,這些人物、情節無法建構出一個可信的世界,讓人代入其中。
比如,劇中,南雅只因長得好看,就遭全鎮人嫉恨。
人們眼見她遭嚴重家暴,卻大都認為是她自己活該。
南雅出門買個菜,周圍人都要圍在一起嚼舌根,還故意讓她聽到。
全鎮好像只有劇中幾個主角會同情她、理解她,願意給予她援手。
結合劇里的背景,這顯然不符合常理。
劇中故事發生在2000年。
清水鎮,也不是一個完全閉塞的鎮子。
有飛去上海的大學生,有做大生意的企業家。
高中生可以去網吧和全世界的人聊天,男主還曾在家看電影《死亡詩社》。
隨著更多劇情展開,深入了解清水鎮上的人後,更能發現他們大多是明事理的,沒有那麼保守、無知。
南雅的服裝店開在鎮子上,生意並不冷清。
生病的小孩,也有鄰里幫忙照顧。
這都讓街頭的那場戲淪為前後矛盾的造作表演。
還有,劇中南雅和閨蜜搶男友的戲。
實際上,是南雅單方面被閨蜜男友追求。
她和閨蜜關係極好,從未動過插足的心思。
閨蜜也善解人意,絕非重色輕友的人。
誤會明明很好解開,南雅完全可以被騷擾後第一時間告知閨蜜。
但劇中,南雅偏不挑明。
結果就導致閨蜜男友變本加厲地糾纏。
被閨蜜撞破後,兩人意外真的湊成一對,又造成後續一連串悲劇。
多年過去,南雅沒有一句解釋,對外人「搶男人」的指責默默承受,和閨蜜也因此斷絕關係。
這樣的劇情編排,又自相矛盾了。
從其他情節里可以看出,南雅並非逆來順受的性格。
平日裡,女人說風涼話,她會報復回去。
男人性騷擾,她會態度明確地拒之門外,哪怕事後被道歉,她也不會原諒。
但偏偏做第三者的傳言,哪怕對她最信任的朋友,她都不加回應,任人們信以為真。
類似的還有,她前期的形象一直是清醒、理智的。
未成年遭侵害,第一反應是報警。
家人靠不住,她就離家打工,賺錢自立。
丈夫家暴,她計劃尋求婦聯幫助,早日離婚。
但後來卻選擇背水一戰,操弄他人,接連成為兩次重大命案的嫌疑人。
可以理解,劇中想表現的是社會的殘酷逼她走上了犯罪道路。
只是,這種走投無路的絕望感,完全沒有拍出來。
她被家暴,通常只拍激烈的打鬥現場。
鏡頭對準的是她的傷疤和眼淚,家暴者如何陰魂不散、難以擺脫反而沒能看到。
整部劇都是如此。
它不像是內娛偶像劇那樣,完全脫離現實的懸浮。
而是一種堆砌了太多的議題,卻無法自洽的懸浮。
劇中明明有如此之多的社會症候,卻讓人觸不到一點真切的個體經驗。
而演員的表演,也沒有強大到足以挽回劇本的擰巴。
因此也不難理解,很多人對這部劇的質疑。
這部劇評論區,全是觀眾的各種「幻視」。
原著作者玖月晞也一直被質疑融梗。
之前,她的作品改編的電影《少年的你》上映期間也掀起很大爭議。
同樣,《微暗之火》的原著也陷入侵權糾紛。
抄襲、融梗之說都還沒有定論。
但至今關於這部劇的討論都在故事之外,至少說明了劇作本身的問題。
大膽的尺度和議題,更多只是作為營銷點迎合了社會情緒,沒能激起更多共鳴和思考。
但如此想來,何止這一部作品,這分明是國產懸疑劇的通病。
這兩年很多國產懸疑劇,都有種濃濃的套路感。
青春懷舊+時代輓歌+女性困境。
兇殺案開場,中間不斷反轉,最後更多秘密湧現,升華到人性救贖。
不論是懸疑感的營造,還是對現實困境的描摹,都相當貧瘠和固化。
簡直像被投喂了大量同類型作品後,AI生成的劇。
其實,坦白講,這幾年國產懸疑劇增多,整體製作水平肉眼可見在進步。
這部劇也有可圈可點的部分。
最直觀感受到的就是畫面的美感和質感。
道具、布景,也能看出花了心思。
但,這反而更讓人覺得可惜。
因為故事本身乏善可陳,再精美的製作也只是空中樓閣。
在AI已經開始衝擊影視業的當下。
我們需要的不是包裝精美的陳腔濫調,貌似體貼的社會關切。
而是真正記錄我們呼吸的存在。
不是一連串標籤堆成的概念。
而是活生生的、真實可感的「人」。
全文完。
如果覺得不錯,就隨手點個「贊」和「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