蕪湖位於長江下游東岸,以魚米之鄉的江南為腹地,兼具航運之便利,自古商貿發達,物資豐富,是著名的「四大米市」之一。近代開埠之後,又迎來一個發展的小高潮。如今的蕪湖也是依江環湖,又有青山相伴,城市環境也越變越好。而蕪湖城區的兩座古塔,作為江城的標誌性建築,依然見證著從城市的欣欣向榮,守護著每一個蕪湖人。
01
中江塔
中江塔位於蕪湖青弋江匯入長江之處,是眺望三江口的極佳之所,也是自古來往船隻航行所仰仗的燈塔,就這樣數百年來默默地造福著黎明百姓
中江塔位於蕪湖長江東岸,青弋江匯入長江之處的江堤上。一般而言江堤泥沙淤積,地基並不很牢靠,在此建塔必須有十足的把握。
此塔共五層,高35米,據說一、二層建於明萬曆年間,三至五層建於清康熙年間,年代混合,風格卻統一。塔為八角形,每層飛檐翹角,但出檐並不是很遠,也沒有增建外廊供憑欄觀景,總體風格簡樸。甚至用磚色彩較新,估計是經過近年的重修所致。
古代將從九江到鎮江(京口)一段長江又稱為中江。這段長江基本是南北走向,江南部分因而有「江東」之說。蕪湖往北江流經過東西對峙的天門山,地勢險要,水流湍急,自古為長江一景。唐李白便有「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還」的千古名句。中江塔也因為中江而得名,可見是這段長江的重要地理標誌。
更重要的是,中江塔兼具燈塔作用,船隻夜航路過蕪湖,遠遠就能看見塔上的燈光,便知航行方向,也便於停靠蕪湖碼頭。中江塔似乎和佛教無直接關係,主要是作為風水塔而存在,且更具有實用價值。
如今的蕪湖江邊早已經過整修,江堤成了市民們休閒散步的場所。初春時節,柳樹發芽油菜開花,江南江北大地重回一片生機。偶見年輕人在滔滔大江為背景前玩耍,更顯得春意盎然。
02
赭塔
蕪湖有水也有山,位於城內的赭山並不高,因石質偏紅而得名。廣濟寺依赭山而建,地勢逐級抬升,此山又被成為小九華山,也是地藏菩薩的道場。
因為沿江城市自古商業發達,做佛事的場所自然也較為方便。進入金碧輝煌的寺內,拾階而上便可看見半山腰有座古樸的小塔。此塔相傳建於北宋年間,此塔為六邊形,目測也就20幾米,但由於坐落在赭山之上,遠看仍是一處標誌景觀。
塔共五層,磚砌,每層用仿木斗拱跳出重檐,但出檐並不遠,算是小巧型磚塔。塔每層交錯有門窗,且窗為直欞窗,是較為古老的形制。直欞窗下有磚雕佛像,作為樸素塔身的裝飾。塔寺融為一體,成為蕪湖山景的亮點。
來源:蕪湖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