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紂王滅國後,商朝人都去哪兒了?有一支商人後裔在海外建了國

2023-06-25     瀾風說

原標題:商紂王滅國後,商朝人都去哪兒了?有一支商人後裔在海外建了國

近些年,《封神演義》IP又大火了起來,不論是裡面手持打神鞭的姜子牙,還是混世魔童哪吒,都給我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當然,也有申公豹、妲己、商紂王等反派形象。

但小說就是小說,哪吒鬧海也不過是神話故事而已,和真實歷史相差甚遠。

《封神演義》中將商紂王描寫成了一個十惡不赦的暴君,不止對民眾殘暴,對自己的親叔叔比干還施加炮烙之刑,囚禁箕子、姬昌,還把姬昌的兒子伯邑考做成肉丸給他吃,描述中無不透露出對商紂王的極大惡意。

但拋卻個人情感色彩,商紂王在歷史上還是很有作為的一個國君,只是棋輸一著,被周王朝偷了老家。

前往征討東夷的主力大軍深陷戰爭泥潭無法回救,商王朝才迅速被忘了國。但是,商朝亡了之後,商朝的貴族和遺老遺少都去了哪裡呢?

殷商遺民和三監之亂

周武王當時的伐紂大軍,也不過是4.5萬人而已,在聯合了諸方勢力攻破朝歌城,瓜分了紂王的財產以後,周人實際上已經是強弩之末,沒有辦法再對商朝勢力進行進一步的打擊了。再打下去可能自己就沒了,這場商周大戰可能會被別人得了漁利。

再加上當時的商朝遺民們對商王朝的感情還很深,所謂的商紂王暴政只不過是周人的一面之辭,成王敗寇而已。

所以如果在朝歌城取殷商而代之,很可能會遭到殷商餘部的反擊。

在殷商人的眼裡,周人不過是西方的蠻子,教化不足,根本就不會服周人的統治。周人的周禮相比殷禮要簡化很多,兩方的信仰觀念也大不一樣。

商人信奉鬼神,巫蠱之風濃厚,當年紂王帝辛和紂王的父親帝乙都曾想要進行宗教改革,削弱神權對王權的限制。

只不過帝乙在臨死前也沒能完成這一偉大志向,講改革的重任放在了兒子帝辛身上,帝辛呢也沒有辜負父親的期盼,一上台就進行了一次大的宗教程式的簡化改革。

但紂王的叔父比干是掌握神權的大祭司,怎麼可能任由紂王這個剛上任的生瓜蛋子來削弱自己的權利?

殷人在平時進行大型活動之前,都會鑽個龜殼,刻上要做的事情,來求問上天,占卜吉凶。

比乾乾的就是這件事情,只不過這位大祭司像往常的很多祭司一樣,在無數次的占卜中掌握了龜紋裂開的規律,早就可以通過人為意志來干預占卜結果了。

所以鬼神的權力幾乎就可以等同大祭司的權力,大祭司對王權的影響之大可想而知。所以商紂王才處死比干,用炮烙之刑對待比干,用這種極刑並昭告天下,其實是在對神宣戰,向上天宣戰。

這就好比保守教皇壓迫的德意志國王殺死了基督教的教皇一樣,是震動整個基督教世界的大膽行徑。

所以商紂王的改革才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對,也讓他丟失了一部分民心,給了周人趁虛而入的機會。

所以如果不信鬼神的周人前來繼續統治這些崇信鬼神的商朝遺民的話,要麼被商朝遺老同化,要麼就繼承商紂王的意志,把宗教改革推行到底。

但實力單薄的周人肯定不會讓自己深陷教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就早早地後撤,回到了自己的鎬京,休養生息去了。但這些商朝遺民始終是個禍患,到底該怎麼辦呢?

周武王姬發為了彰顯自己的戰爭正義性,再加上當時「亡國不絕祀」的傳統,周武王就留下了商紂王的兒子帝辛再朝歌城,繼續供奉鬼神,延續殷商的香火。

當朝歌城的百姓聽到這個消息,個個都歡欣鼓舞,齊呼萬歲。只不過叫的萬歲可不一定是周武王。

姬發一看殷商的群眾基礎還這麼牢靠,這樣下去肯定是不行的,一定要限制住這些遺民勢力的,否則自己的「亡國不絕祀」不是給自己立的仁義牌坊,而是給後世自掘墳墓了。

所以周武王就把自己整編的殷六師留在朝歌城附近,時刻提防殷商遺民叛變。

除此之外,周武王開創了分封制,將自己的三弟管叔鮮分封到了朝歌城東邊的衛國,另外兩個弟弟分別分封到了朝歌城北邊的邶國和南邊的鄘國,來鉗制殷商勢力,鉗制武庚。

即使是這樣,周武王姬發還是覺得不放心,沒有辦法完全剷除商王朝的統治根基,讓他寢食難安,成了心中的一塊心病。

終於,在殫精竭慮的六年之後,周武王駕崩在了他的老家西岐。這一駕崩不要緊,即位的周成王年幼,心智閱歷還不足以統治這個剛剛建立不久的國家,就由武王四弟周公旦和召公來進行輔政。

但是「周公恐懼留言日,王莽禮賢下士時」,當時的周禮剛剛建立,父死子繼的嫡長子繼承制還不穩固,很多人都擔心周公旦會篡權奪位,兄終弟及。

在今天的濮陽一帶監督武庚的管叔鮮就不樂意了,畢竟自己是老三,即使是篡權也應該是輪到自己。

於是就聯合武庚和另外兩個鉗制勢力發動了「三監之亂」。但這時候的西周大軍已經休整了很多年,之前損失的力量已經得到了很大的補充,再加上沒有了商王朝的限制,實力遠非之前可比。

所以在經歷了三年的戰爭之後,周公旦誅殺了武庚和管叔鮮,平定了三監之亂,自此以後再也沒有了商朝遺民的作亂。

商奸微子,受封於宋

雖然武庚伏誅,但商朝遺民仍然存在,周公旦就派自己最信任的康叔封前往衛國,收原來朝歌等殷商王畿之地為領土,管理商朝遺民。

同時又擔心遺民力量過於集中,再生禍事,就將商朝遺民一分為二,一部分留在衛國,另一部分遷移到了宋國,派微子啟管轄。

微子啟是上代商王帝乙的長子,也是商紂王帝辛同父同母的長兄,微仲衍是老二,但只是因為母親在生微子啟和微仲衍的時候還是妾室,所以老大和老二在禮法上並不能算是嫡長子,不能繼承王位。

實際上,商王朝還是有一些非嫡長子繼承王位的案例的。所以微子啟也並非沒有希望,只是這個微子啟從小和叔父比干混在一起,被君權神授這一套很是著迷,對固有的禮法也是十分因循守舊,完全不符合商王帝辛的遺志。

所以即使他是長子,也不被帝辛待見,順利繼承王位。

所以微子啟一直都對這個當上了大王的帝辛心存不滿,在商紂王進行改革時,微子啟的阻撓雖然不像比干那麼大,但也是各種反對的。

但畢竟是親哥,是商紂王為數不多的親信,紂王還是不忍心拿微子啟怎麼樣的。

後來商紂王在東征之時,為了防止被西岐叛變,抓了西伯侯姬昌來做人質,也是微子啟百般勸阻,讓商紂王放走了姬昌。

而這次放走姬昌,微子啟已經和周人建立了很深的利益關係,並和周人安插在紂王手下的間諜膠鬲合謀在了一起,伺機而動。

可能是周王許諾了什麼天大的好處給了微子啟,也可能只是微子啟看紂王不順眼,微子啟就在武王伐紂之時當了商奸,和周人裡應外合,合力滅亡了商紂王的天下。

在平定三監之亂之後,周公旦就進行了第二次分封,把微子啟和微仲衍分封到了宋國,繼承了殷商的宗廟,繼續祭祀商朝的鬼神。

並且把原來衛國的一部分商人遷到了宋國,也歸屬微子啟管轄。

箕子北上,建立朝鮮

箕子和比干一樣,是上上一代商王的兒子,帝乙的弟弟,商紂王的叔父。箕子也是反對商紂王的一些改革措施,只不過他更多是站在商民族這個主體上進行勸諫,並不是像代表著神權的比干一樣權力那麼大。

可能紂王和他的感情也比較好,在改革遭到反對之後,商紂王也只是將箕子囚禁起來,讓箕子不再勸阻自己改革而已。

在朝歌城被攻破之後,箕子也被放了出來,逃往箕山隱居了起來。

周武王在滅商之後,一直為怎麼處理殷商遺民所困擾,曾多次前來拜訪箕子求教,希望他能輔助自己治理天下。

但箕子不願意像微子啟那樣,做新朝的大臣,就在武王走後率領一部分商朝遺民,向商族的老家東北而去。

箕子帶領部眾來到渤海灣邊,乘船渡海來到了遼東半島和朝鮮北部附近,建立了箕子朝鮮。

後來北京河北地區的額燕國強大以後,開始侵吞箕子朝鮮的領土,完全占領了遼東半島。而箕子朝鮮也被迫南移,大部分疆界都在如今的朝鮮一帶了。

結語:

商紂王的商朝雖然亡了,但商民族依然存在於世間,衛國在殷商遺民的影響下,巫蠱之風依然非常嚴重,直到周厲王時期,還利用衛國出名的巫師來監督民眾的一言一行(厲王止謗)。

而我們的宋國則是保留殷禮最多的國家,在周遭一眾姬姓諸侯國的環顧之下,常常被嘲笑迂腐不化,直到宋襄公的「仁義之師」,宋國還是秉持自己的禮儀觀念。

至於箕子朝鮮,給朝鮮半島帶去了大量的中原文明成果,雖然韓國至今不承認箕子朝鮮的存在,但史實永遠是無法改變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0decca3f92478fb45ecbfb2ee8de33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