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條熱搜引髮網友激烈討論:
#父親要求月入6000元的女兒付4500元贍養費#
女兒小陶,打小父母離異。
母女倆相依為命地生活。
在她的成長過程中,父親幾乎從未出現過,只是零星支付過幾個月的撫養費。
「我和父親沒什麼感情。」
如今,父親隨著年齡增長,體弱多病。
一個月房租、水電、醫藥費,加起來需要4500元。
自己的退休金不夠付,就想起了讓小陶來贍養自己。
為了督促女兒履行贍養義務,父親以「重續親情」為由,把小陶告上法院:
「請求法院判決,讓女兒每月給我4500元贍養費,並至少探望1次。」
反觀小陶,真是有苦難言:
「不是我不想養。
但母親有慢性病,我一個月只有6000塊的工資,要承擔我們母女倆的生活費,實在拿不出這麼多錢啊!」
考慮到父女倆的現實情況。
最終,法院判決小陶每月向父親支付800元的贍養費。
那麼,小陶到底該不該掏這筆錢?
一部分網友覺得贍養父母天經地義:
「畢竟是自己的父親,怎麼能不管不顧呢?哪有和父母置氣一輩子的子女。」
「撫養並不是贍養的前提。」
而更多人投了「反對票」:
「重續什麼親情,不過是想續錢罷了!」
「老人的算盤打得真好,年輕時投入一顆精子,到老了有高回報率。」
以前總覺得「天下沒有不愛孩子的父母,孩子報恩理所應當」。
不論是撫養還是贍養,都是無需爭論的事。
但當你把刻板的道理投入到包羅萬象的現實中時,才發現:
「生活,比我們以為的複雜多了......」
它永遠不是一道簡單的判斷題。
其實像小陶爸爸這樣。
「對孩子的成長投入很少,卻要求孩子過度反哺」的父母,並不是個例。
之前曾看到一個故事。
一對老夫妻育有一男兩女。
重男輕女的兩人,總是明里暗裡地幫襯兒子,卻對閨女置之不理。
後來,母親生了重病,家裡需要錢。
父親頻繁上門,對沒有工作的女兒們苦苦相逼。
最終,女兒拿著菜刀沖了出來:
「既然所有的東西都讓兒子繼承,那憑什麼是女兒贍養?」
女兒的憤怒不是毫無來由的。
之前自己宮外孕急需錢。
爸爸兜里揣著一千塊錢卻不肯幫忙,甚至直言:
「你斷藥吧!」
小女兒有心臟病,可一直以來都是婆婆在照顧,親生父母從來不聞不問。
更讓人心寒的是,有次父親做手術住院,大姐夫請假在醫院陪床兩天兩夜。
父親術後醒來第一句:
「還是(有個)兒子好。」
可他兒子,全程連面都沒露過......
無獨有偶。
之前有一對夫妻因為想要兒子,把出生僅1天的女兒送人。
女孩很幸運。
遇到了一對好的養父母,把她視作掌上明珠,從未告知她的身世。
然而,在女孩13歲時,養父母在1年內先後因病去世。
她再次成了孤兒。
為保孩子衣食無憂,養父母為女孩留下百萬遺產。
並叮囑自己的弟弟:
「這些錢,都要放在孩子名下。」
養父母的「預見」不是沒有道理。
就在他們離世不久,女孩從未露面的親生父母突然找上門,說想認回女兒。
甚至下跪祈求:
「我想彌補這些年對孩子的虧欠。」
只是這樣的行為,不僅沒有感動任何一個人,甚至從裡到外透露著虛偽:
「想要女兒是假,想要財產是真!」
親生父母的「消失又出現」,對於剛經歷喪親之痛的女孩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
清官難斷家務事。
這些故事中的父母,到底是真有難言之隱,還是別有用心。
作為外人,我們無法分辨。
但翻看評論區,我們不難發現類似的故事還有很多。
我們習慣相信「人心本善」。
卻也不得不承認:「有時人心,就是這世上最難揣度的東西」。
即便那個人是你的親生父母。
如果說不愛孩子是一種錯。
那麼「太愛」孩子也可能是一種錯。
還記得14年前轟動全國的「楊元元事件」嗎?
30歲女研究生在宿舍的洗手池邊自縊身亡。
「她到底為何而死?」一時成了所有人關注的焦點。
深挖後才發現:
這是一個被親媽剪斷翅膀的女孩。
楊元元自幼喪父,母親靠著微薄的工資拉扯她和弟弟長大。
所以,她一向懂事,對母親言聽計從。
考大學時,楊母讓女兒讀好就業的商科。
楊元元再三懇求無果,只好放棄自己的「法學夢」。
大三時,楊母下崗了。
未打招呼就拖著行李搬進女兒的宿舍,兩人擠在一張單人床上。
學校同情母女倆,默許了她們的同住。
自此,兩人開始了8年的「共生」生活。
「無論吃飯散步,形影不離。」
因為帶母上學,楊元元成了學校的「異類」。
逐漸失去所有的社交,變得越來越封閉。
每天除了學習就是打工。
也曾有親戚勸楊母不要總黏著女兒,該替女兒的終身大事考慮。
但楊母並不在意:
「三十幾歲沒結婚的人多的是。」
大學畢業後,楊元元沒能順利讀研,也沒找到合適的工作。
只能靠打零工為生。
物質與精神狀態跌至谷底。
再加上,母親從小就要求她和弟弟:
「必須去上海和北京落腳。」
所以,她只能一邊打工,一邊再次考研。
但重考3次,均以失敗告終。
或許是天意垂簾。
在楊元元即將30歲時,她終於考上了上海的碩士。
而楊母又一次理所當然地搬進了女兒的宿舍。
哪怕她的帳戶中已經有了過萬的存款,足夠她租房生活。
「我就是想和閨女一起。」
但這一次,楊母被學校下了逐客令。
「你們有苦衷,學校也有制度。」
一邊是對母親的「孝道」,另一邊是學校管理的制度。
被夾在其中左右為難的楊元元,最終選擇了自殺。
其實,楊元元曾有過「改命」的機會。
不止一次。
但都被楊母「扼殺」了。
她曾在大學畢業後拿到了回老家做公務員的機會。
但楊母貪戀大城市的繁華,不同意女兒回小縣城。
「寧願在這裡掃馬路,也不能回去!」
後來,她收到了西北大學的碩士面試邀請,但被媽媽潑了一頭冷水:
「距離遠,不靠譜,不許去。」
當她考上上海的碩士時。
弟弟曾想把媽媽接去照顧。
因為他在北大讀博,經濟狀況更好,可以減輕姐姐的負擔。
但楊母拒絕了。
因為她有「上海夢」,渴望在這座繁華都市生活。
心理學上有個術語叫「水蛭型父母」。
特指那些對自己的生活不滿,通過控制、寄生孩子,來讓孩子實現自己心愿的父母。
孩子,成了實現父母願望的工具人。
楊母就是如此。
她看似對孩子付出一切。
實際上,她的付出是在「成全自己」。
水蛭型父母會把孩子逼進人生的角落,無路可走。
末了,還要摸摸孩子的頭說:
「乖,我都是為你好。」
不得不承認。
愛,是一個很複雜的東西。
我們不能簡單地因為父母「過激」的行為,就粗暴地為他們貼上「不愛孩子」的標籤。
《愛的藝術》中曾說:
「愛是一種能力,需要知識和努力。」
有些父母的確內心深愛孩子。
但因為大環境倒逼、認知誤區等原因,而對孩子實行了不恰當的教育方式。
那到底要怎麼分辨「愛或不愛」呢,其實也沒那麼難。
只看一點:
目的。
看父母的行為,到底是為了孩子,還是為了自己。
還記得2年前考上南哈佛大學後自殺身亡的天才少年張一得嗎?
他的父親獨自撫養兒子長大。
傾其所有。
為兒子打造「一得博物館」,裡面包含20多萬張「記錄兒子成長」的照片;
為兒子學好英語,雕刻了25萬個英文字母;
給兒子做飯10年,菜譜從不重複。
......
但就是這樣一位父親,沒有出席兒子的葬禮。
而是委託前妻把兒子安葬在美國。
後來也從未去看過。
張父曾說:
「我的前半生眾叛親離,一敗塗地,所以把希望都寄托在兒子身上了。」
這句話單看沒問題,但細品他做的事,很難不後背發涼。
張父曾給兒子做了一個「成長資料庫」:
「2013年一得上初中,共接送兒子3280次。」
「前往一得學校,與老師共溝通過210次。」
「參加過一得學校家長會72次。」
說是兒子的成長記錄,但寫的全是自己的功勞。
兒子去世後,他在網上寫下了這樣的話:
「自己的前一個人生階段,十年每天給孩子做的菜從不重複,感覺活出了漂亮的自己。」
「活出漂亮的自己」,細思極恐!
原來,張父的傾其所有。
根本不是為了兒子,而是為了自己。
兒子不過是他手邊最方便的「工具」。
看吧。
「愛」,也是很有迷惑性的。
張父多年對兒子的付出,看似「愛孩子深入骨血」。
實則樁樁件件「圍繞自己」。
當父母把「愛」作為幌子,只為滿足自己的需要,根本不顧孩子的感受時。
這算不得愛。
當然。
像楊母、張父這種極端的爸媽,只是少數。
絕大部分的父母,都是複雜的混合體。
對孩子,是真心的愛。
同時也藏了點私心,加上點難言之隱,外加一些思慮不周。
正是這份「複雜」,讓很多現實問題難有標準答案。
《我要快樂,不必正常》中的主人公年幼時被棄養。
後來被領養至一個牧師家庭。
家裡經濟條件不錯,讓她接受了很好的教育。
但其他方面對她並不好,導致她的童年過的很不幸福。
「我是沒人要的孩子。」
深深根植在她的內心,以致影響了她後來所有的親密關係。
長大後。
她找到了親生母親,想知道她當年為什麼會拋棄自己。
「那時我只有16歲,身無分文,實在是養活不了你。」
最終,主人公接受了生母的解釋和道歉,但也拒絕加入她現在的家庭。
她感覺自己過往的傷口雖然開始癒合。
但永遠會留著傷疤。
「她是我的親生母親,也是一個我完全不認識的人。」
我很喜歡書中的一句話:
「一個人可以在獨行的同時想要被認領。
我們又回到生命的複雜性上,它不是非此即彼——無趣守舊的二元對立。
它亦此亦彼,維持平衡。寫起來如此簡單,要做到卻十分困難。」
再回到我們開頭提到的故事。
生活很複雜。
從不是「養或不養」這樣非此即彼的回答。
我們總說「血濃於水」。
似乎只要血脈相連,所有問題都會被自然化解。
但現實並非如此。
你可能在深愛父母的同時,也憤怒於他們曾帶給你的傷害。
然後糾結一生。
這很正常。
所以,如果你也面臨著類似的「兩難困境」。
請尊重自己內心最真實的感受吧。
可以嘗試做出自己能做的努力。
但也不必被道德的枷鎖綁架而委屈自己。
孝順,發自真心才可貴。
若被人按著頭硬行孝道,最終也只會變成憤怒。
不是毀了自己,就是傷了旁人。
你們是怎麼看「未盡養育義務,卻要求子女過度反哺」這樣的父母呢?是否也遇過「孝道」與「感情」相悖的兩難困境呢?歡迎來評論區聊聊~
點個【在看】,願所有親子矛盾,都能有更圓滿的答案。
作者 | 肖肖,心裡有人煙,筆下才有眷戀。
編輯 | 張敬,兩眼帶刀混帳到老。
主播 | 林靜,聲音與文字的世界裡,與你奔赴山海。
圖片 | 視覺中國,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點擊下方卡片 發現更多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