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
這段話出自清代孔尚任的《桃花扇》,道盡了世道多變、世事滄桑,也像極了中國大多的古鎮。
憶往昔,商賈雲集之時它們門可羅雀,而如今除了個別商業化嚴重的古鎮,其餘的要多冷清就有多冷清。江蘇南通的余東古鎮就是如此。
余東,始於唐代,興於北宋,盛於明清,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鼎盛時期它曾是南通地區土布紡織中心,是藍印花布的發源地,所產的芙蓉衫、芙蓉巾都成為朝廷貢品。
彼時,人們稱這裡為「小上海」,因為它的地理位置(它地處長江三角洲平原,與上海只隔著一條河),因為它發達的商業。
千年滄桑巨變,當人煙散去,古鎮徒留一聲聲無奈的嘆息和那殘破不堪的歲月印記。
01
余東史
余東古鎮,古稱餘慶,又名「鳳城」,傳說在築城時,這裡曾有異鳥飛降,故文人稱之以「鳳城」。
余東,地處長江與黃海交界處,2000多年前,在江海衝擊作用下,這裡隆起東布州(即余東一帶)與南布州(約當今通州市金沙鎮以東至通州市忠義鄉一帶)為代表的幾處沙丘。
南北朝時期,東布州與南布州開始產生了明確的界限,兩者之間形成了一條狹長的水脊,因形似牛角,人們稱為「牛角梢」。而後,隨著時間的推移,東布州的範圍越來越廣。唐朝時,官府看上了這裡的雜草叢生,荒無人煙,使之成為罪犯流放之地。
尉遲恭之子尉遲寶慶因受薛剛反唐之牽連避難於此地,圍墾築寨,取其姓名首尾二字為餘慶。此後除了官府流放大量犯人到此墾殖,因其濱江臨海的地理條件,也逐漸吸引了移民來此定居,這裡也逐步形成以煮鹽為生的沿海村落。
宋代時,此地鹽業興旺,蘇、皖、浙、晉等各地商賈相繼來此開店經營,餘慶絡繹成市,建置餘慶場。到了元代由於江海潮起潮落,大片陸地相繼露出,餘慶因位於余中沙之東,故更名為余東,沿用至今。
02
余東鹽
「鹽」是余東發展的關鍵。
早期的余東坐擁面積巨大的海灘,為「煮海水為鹽」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有利條件。
盛唐開元年間,余東煮鹽業發展勢頭迅猛,於是朝廷便派人在此設置了專門的鹽稅機構,開創了古通州南部地區因鹽設官的先河。大曆年間,黜陟使李承實巡查此地,在此圍墾築堤設灶煮鹽,余東由此又有其別名「李灶」。
清代,為兩淮鹽業鼎盛時期,煮鹽業的蓬勃發展,使余東逐漸成為聲名在外的產鹽區。當時兩淮共有23個鹽場,余東場為其一。余東鹽場所產之鹽號稱「吳鹽」,也叫「真梁鹽」,其鹽質冠於兩淮,是鹽中的上等佳品,故暢銷全國,成為朝廷貢品,余東也遂成為清代淮南的一個鹽業重鎮。
余東古鎮現存的古運鹽河和兩個鹽碼頭,以及鹽倉、鹽店、鹽棧等遺址,依然彰顯著曾經的輝煌。
鹽業的不斷發展,不僅促進了工商業的繁榮,還造就了余東這一袖珍古城。
03
余東城
余東城,好風光,它有四城踞四方;
城裡城外各十廟,五山五坊三條港;
四河七橋四池塘,還有青墩雙井莊;
亭台樓閣堂會院,鳳城福地美名揚。
一首舊時民謠可大致說明鼎盛時期余東城的全貌。
如今,歷經數百年的滄桑後,余東古城「中軸對稱,城河相擁」的基本格局仍存,原有的四城門、十廟、五山、五牌坊皆消散於歷史煙塵中。
如今的余東古鎮區,面積約為0.89平方公里,是明代余東城所在地,最突出的當屬瀰漫著古樸氣息的余東老街。它是南通地區內唯一一條保存得最完整街道,長876米,由2146塊石板鋪成,石板底部為下水道,古時還兼藏兵洞功能。
漫步在余東的老街上,歲月的青苔爬上牆頭,每一塊磚石都在沉默嘆息。
當年街巷兩側的商鋪舊宅多數仍在。始建於清嘉慶年間的郭利茂銀樓,是典型的徽派建築,它見證了余東鎮曾經的輝煌。
以老街為中軸線的姐妹井,哪怕過了數百年仍水量充沛,水質甘洌醇美,且天旱不幹、暴雨不澇。據說,這是明代兩姐妹同嫁余東鎮後開鑿而成,因其大小、式樣完全一致,故稱「姐妹井」。
余東不大,但它安靜閒適、獨具風韻。街頭哼唱的曲調《通東利事》令人回味無窮,祖傳秘制的江海成擦酥餅甜咸入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