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懷明:構建完整嚴密的中國戲劇史體系——重讀周貽白《中國戲劇史長編》

2023-04-25     古代小說網

原標題:苗懷明:構建完整嚴密的中國戲劇史體系——重讀周貽白《中國戲劇史長編》

周貽白的《中國戲劇史長編》是中國戲劇史研究的經典之作,要全面深入理解該書的成就與特色,需要將其放在二十世紀以來中國戲劇史研究發展演進的大背景下進行觀照。

《中國戲劇史長編》,周貽白著,商務印書館2023年2月版。

提到中國戲劇史研究,首先要提及的就是王國維與吳梅這兩位先驅者,他們對這一領域的開創性貢獻是公認的,毋庸置疑。兩人都撰寫過有關中國戲劇史的著作,王國維著有《宋元戲曲史》,吳梅著有《中國戲曲概論》。在充分肯定兩人成就的同時,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由於受主客觀條件的限制,兩人的研究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忽視戲曲的表演,花部戲曲、宮廷戲曲等也未能進入兩人的研究視野。隨著研究的深入,人們逐漸意識到,王國維、吳梅等先驅者所構建的中國戲劇史體系是不夠完善的,有待增補與完善。

周貽白的《中國戲劇史長編》就是這樣一部致力於構建完整中國戲劇史體系的重要著作,他本人對此也有著明確的認識:「戲劇本為上演而設,非奏之場上不為功,不比其他文體,僅供案頭欣賞而已足」。(周貽白《中國戲劇史長編》自序)

全面深入評價周貽白的《中國戲劇史長編》一書還需要一個維度,那就是將其放在周貽白中國戲劇史研究的整體框架中。與其他研究者相比,周貽白對中國戲劇的探討非常注重通觀的研究,其所撰寫的中國戲劇史著作數量也是最多的,先後有《中國戲劇史略》、《中國劇場史》、《中國戲劇小史》、《中國戲劇史》、《中國戲劇史講座》、《中國戲劇史長編》、《中國戲曲發展史綱要》七部著作。

《中國戲劇小史》

從1936年的《中國戲劇史略》到1979年的《中國戲曲發展史綱要》,在長達四十多年的時間裡,周貽白一直致力於中國戲劇史的探討,其戲劇史著作內容不斷豐富,章節不斷調整,從中可見其中國戲劇研究發展演進的內在脈絡。通過這七部著作的前後比照,可以看到其學術思想的演變軌跡。

最初的《中國戲劇史略》只有四萬多字,對中國戲劇的全貌進行了十分簡略的勾勒。由於內容過簡,未能充分體現作者對中國戲劇的認識,於是另撰一部《中國劇場史》進行補充。但周貽白仍然感覺不滿意:「往者,予曾以不多篇幅,著為中國戲劇史略一書。因感於場上情形,所述過簡,復另撰中國劇場史一種,籍資補救。兩書雖能並行,然已離案頭與場上為二。昧厥初心,不無耿耿」(周貽白《中國戲劇史》自序)。

於是他另起爐灶,重新撰寫一部融案頭與場上於一體的戲劇史著作,這就是1953年由中華書局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戲劇史》一書。

《中國戲劇史》

《中國戲劇史》長達47萬字,是二十世紀上半期規模最大的一部中國戲劇通史。其內容正如該書扉頁內容提要所概括的:「全書凡四十餘萬字,共九章,分訂三冊。首述中國戲劇的胚胎及其形成,旁征博採,遠溯周秦;繼述唐、宋、元、明各代的雜劇傳奇,昆、弋、秦、徽各腔的格調規律,引證劇本,頗多私人珍秘。對於近代皮黃劇的史實資料,記之尤詳,蔚為我國戲曲典籍的巨著。」

該書出版後,頗受學界好評。如趙景深對其就有著很高的評價:「到現在為止,我們還不曾有一部比較完備的中國戲劇全史。有之,自周貽白《中國戲劇史》始。」(趙景深《中國戲劇史》序)張庚亦云:「世界上研究中國戲曲史的學者不少,但寫成完整史書而能獨樹一幟的,王國維、青木正兒之外,就要數到貽白了。」(張庚《周貽白戲劇論文選》序)

《周貽白戲劇論文選》

《中國戲劇史長編》是在《中國戲劇史》一書基礎上修訂而成的,對於具體修訂經過,周貽白曾做過這樣的說明:

屬稿之日,距今已十餘年,當時社會情況不同,觀點未明,論斷容有舛誤。出版之後,曾承各方加以指正,初擬毀版重寫,嗣經與戲劇界同志商討時,認為本書對於資料之引用,尚無大謬,但能糾正缺失,仍可有助於中國戲劇發展之研究。乃以兩月時間,細加增改,並另撰《各地方戲劇的發展》一節,改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以期疏明百花齊放,各有根源。時代進展,一日千里,本書雖有修訂,錯誤必所難免,明知不符作史之旨,但請作為資料以備參考可也。(周貽白《中國戲劇史長編》自序)

較之《中國戲劇史》,《中國戲劇史長編》除增加《各地方戲劇的發展》一節外,還有不少文字上的增刪,這些增刪主要有兩類:一類是增加各個歷史時期社會文化背景的介紹,另一類則是將表述方式改得符合當時的學術風尚,這些都帶有較為明顯的時代烙印。

《中國戲劇史講座》

總的來看,在周貽白所著七部中國戲劇史著作中,以《中國戲劇史長編》一書最能體現其戲劇史研究的成就及治學特點,儘管他對該書也不是很滿意。

《中國戲劇史講座》和《中國戲曲史發展綱要》二書雖然晚出,也都是頗見功力、特色獨具的戲劇史著作,但在整體學術水平上,並沒有超過《中國戲劇史長編》,這是時代因素造成的,讓一個喜歡實證研究、具有豐富藝術實踐的學人放棄自己的學術優勢,轉而用自己既不熟悉也不擅長的階級鬥爭模式來解讀中國戲劇,這種錯位必然會影響著作的質量,這是那個時代學人的共同悲劇。

與同類著作相比,《中國戲劇史長編》一書有如下幾個突出的特點:

一是該書是一部真正意義上的中國戲劇通史,建構了一個較為完整周密的中國戲劇史體系。

《中國戲曲發展史綱要》

前文說到,無論是趙景深還是張庚,皆強調該書的「完備」、「完整」,這可以做如下兩個層面的理解。

其一,該書梳理了中國戲劇從先秦到民國初年數千年間的發展演進歷程,是一部嚴格意義上的戲劇全史。從縱的方面來看,該書對中國戲劇發展演進在各個不同歷史階段的基本特點、重要現象、作家作品、演出情況等,皆引證豐富的史料,給予較為詳細的介紹和分析,勾勒出一幅完整的中國戲劇史全貌。

周貽白先生

其二,該書勾勒的是一部立體的中國戲劇史。除對戲劇文學、音律特性的介紹,作者還用較多的篇幅對各個歷史時期的舞台演出情況進行歸納和探討。

在關注雅部戲曲的同時,還對花部戲曲的發展演進情況給予特別關注。目光所及,從民間、文人到宮廷,並對內廷演劇的意義給予客觀、允當的評價。就橫的方面來看,在該書中,作為綜合藝術的戲劇的各個分支皆受到重視,並占有適當的篇幅。

二是該書對戲劇演出情況給予特別的重視,突出了中國戲劇作為舞台藝術的特性。

該書對戲劇藝術的各個組成要素皆給予較為充分的關注,其所還原的中國戲劇史是一部內涵豐富的戲劇史,這正如有位研究者所概括的:「他力矯王國維、青木正兒之失,在戲劇史上第一個自覺地將表演藝術、聲腔臉譜、舞台美術等要素系統地引進了研究視野。」(劉麗文《論周貽白先生在中國戲劇史上的地位和貢獻》)

周貽白這一治學特色的形成與其豐富的藝術實踐有關,也與其對戲劇藝術全面、深入的的體認有關。第一章中的如下一段話代表了他對戲劇的整體認識:「戲劇本有綜合藝術之稱。即為空間藝術的繪畫、雕刻、建築及時間藝術的詩歌、音樂、舞蹈等項,綜合而成之謂。」

《周貽白小說戲曲論集》

在當時的戲劇史家中,對戲劇有如此認識者為數並不算少,但能將這種戲劇觀念落實到研究實踐中者並不多,周貽白就是其中的一個。

正是基於這種認識,周貽白對以往的中國戲劇史著作如王國維的《宋元戲曲史》、青木正兒的《中國近世戲曲史》等都感到不滿意:

根據以往已經成書的兩部中國戲劇歷史的著作,本人的初步感覺,便是談中國戲劇而不管舞台扮演,不僅是脫離實際,而且也不容易明白其劇本體制的形成。內容雖然決定形式,但形式亦可影響內容。中國戲劇的特點,是載歌載舞,如果離開舞台扮演來談中國戲劇,就不免偏於一面了。(周貽白《編寫〈中國戲劇史〉的管見》)

《中國近世戲曲史》

對以往研究狀況的了解和不滿使周貽白明白自己的努力方向之所在,也明白自己的學術優勢之所在。這樣其撰寫《中國戲劇史長編》的學術意圖就很明確,也很有針對性,那就是要「把劇本文學和舞台扮演結合起來,藉此介紹中國戲劇所曾經歷的一些程途及其如何衍變」 (周貽白《編寫〈中國戲劇史〉的管見》)。

周貽白在卷首的凡例中還特意強調了這一點:「中國戲曲史之作,不一其書,但皆注重劇本之編撰,或臧否文辭,或陳述梗概。本書則於文辭聲律之外,兼及各代戲劇扮演情形。蓋戲劇本為登場而設,若徒紀其劇本,則為案頭之劇,而非場上之劇矣。」這顯然是有感而發的。

《中國劇場史》

在該書中,演劇部分占有較大的比重。以第四章《元代雜劇》為例,該章下設三個小節,即雜劇的體例、作品思想性及其文詞結構、排場及其演出。以往的研究者如王國維等多較多的強調雜劇的文學性,周貽白則充分注意到雜劇的各個組成要素,不僅介紹其文辭,而且還對其體例、結構、排場、演出等方面進行梳理和辨析。以這種方式撰寫的中國戲劇史正如研究者所說的,是一部完備的戲劇史、立體的戲劇史,對戲劇研究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戲劇史著作之外,周貽白還撰寫了不少單篇論文,專門探討中國古代戲劇演出的相關問題,如《中國戲劇與舞蹈》、《中國戲劇與雜技》、《中國戲曲的舞台美術》、《中國戲劇的上下場》等,將這些文章與《中國戲劇史長編》放在一起對讀,對周貽白治學的這一特點感受會更深刻。

三是對花部戲曲高度重視,並將其納入中國戲劇史的宏大敘述中。

周貽白早年曾登台演唱過京劇、湘劇,對地方戲的情況較為熟悉,後來從事戲劇史研究,便發揮自己的這一優勢,對地方戲曲的形成、發展及其特色進行了深入探討,成為這一領域的開創者之一。

二十世紀上半期,受王國維等人的影響,研究者對文學特性比較突出的雜劇、傳奇等雅部戲曲關注甚多,對花部戲曲則缺少足夠的重視。隨著研究的深入,人們逐漸認識到,花部戲曲的勃興是中國戲劇發展演進的一個重要環節,一個必然結果。周貽白的研究代表了這一研究趨勢。

《王國維文學評論三種》

在《中國戲劇史長編》一書中,周貽白將花部戲曲放在中國戲劇發展演進的大背景下進行考察,對花部戲曲形成、發展的軌跡進行縱向的梳理和描述。

在清代以降的戲劇史敘述中花部戲曲占有較大的比重,清代戲劇分《清初的戲劇》和《清代戲劇的轉變》兩部分,其中有一半的篇幅在介紹花部戲曲的發展演進,內容包括花部的勃興、京腔與秦腔、四大徽班與皮黃。對於皮黃劇,則設立專章,分五節進行介紹,其中既重點介紹了京劇,同時也介紹了各個地方戲劇的情況。

其實在該書之前的幾部戲劇史著作中,周貽白都曾為花部戲曲設立專章。以最早出版的《中國戲劇史略》一書為例,該書共有十六個節,其中花部戲曲部分就占了三節,即《花部和雅部的分野》、《花部諸腔的興替》和《皮黃劇的來源及其現況》。

其後的《中國戲劇小史》、《中國戲劇史》、《中國戲劇史講座》、《中國戲曲發展史綱要》等書都有關於花部戲曲的專章,特別是在《中國戲曲發展史綱要》一書中,花部戲曲的敘述差不多占到全書篇幅的三分之一。

《戲劇演唱論著輯釋》

但即便如此,周貽白仍然感到不夠滿意,在該書的凡例中表示想撰寫一部有關花部戲曲的專書:「皮黃劇以風行之故,推為亂彈代表,得操中國劇壇之霸權。但其他地方戲劇,仍各具其源流。本書雖另作一節,實未能詳盡,俟有餘時,當別為一書闡述之。」可惜這樣的專書後來因故未能寫成。

對花部戲曲,《中國戲劇史長編》一書側重縱向的史的梳理。周貽白雖沒有寫成花部戲曲的專書,但寫了不少單篇研究文章,對花部戲曲的各種藝術特性進行深入探討。如《中國戲曲聲腔的三大源流》、《中國戲曲聲腔史的新頁》、《皮黃劇的變質換形》、《湘劇漫談》、《談漢劇》、《談楚劇》、《閩劇》等。將這些論文與《中國戲劇史長編》放在一起對讀,可以做周貽白的花部戲曲研究有著更為全面深入的了解。

值得注意的是,該書還對清代宮廷演出給予關注,在皮黃劇一章中專門設立《昇平署與內廷演劇》一節,雖然篇幅不算太多,但對宮廷演劇的變遷、劇本及演出體制,進行了較為系統的介紹,並進行了頗為公允的評價:「今日的皮黃劇能具有一種高度發展,關於清代內廷演劇的這一番經過,我們是不應當忽視的」。

人民文學出版社1960年版《中國戲劇史長編》

對宮廷戲曲的研究此前已有專書,周貽白雖然不是開創者,但他是最早將納入中國戲劇史的學者之一。當時受意識形態的影響,宮廷演劇幾乎成為一個研究禁區,周貽白專門用一章的篇幅進行介紹且給予正面肯定,這在當時是需要很大的學術勇氣的。也正是有了這一節,周貽白所構建的中國戲劇史體系才真正是完整嚴密的。

通過上述的介紹可以看出,周貽白先生的《中國戲劇史長編》是一部真正意義上的中國戲劇通史,這個通涵蓋時間和內容兩個維度。該書從問世到現在雖然已經過去了六十多年,但其內容並沒有隨時代的變遷而過時,其中的許多觀點至今仍富有啟發意義。

更為重要的是,該書為當下的中國戲劇史研究提供了方法層面的借鑑和指導,比如對戲劇藝術的探討不能僅從案頭出發,要積累豐富的舞台經驗,以免隔靴搔癢之弊;再比如中國戲劇史研究要從豐富可信的文獻資料出發,不盲目跟隨時流,論從己出,由此得出的結論才能經得起時間的經驗。

《中華讀書報》

總之,該書具有多方面的價值和意義,作為一部經典之作,值得細細品讀。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0ce0b0d3327aa3f20e4466d52c757b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