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億新紫光,與過去告別|深度

2024-07-12     國際金融報

紫光集團重整案終於塵埃落地,「新紫光集團」就此誕生。業界普遍猜測,更名意味著新紫光將與過去的自己劃清界限。

2022年7月11日,深陷債務危機的紫光集團宣布完成資產重整及股權交割,原股東清華控股與健坤投資全部退出,戰略投資人「智路建廣聯合體」設立的控股平台北京智廣芯控股有限公司(下稱「智廣芯」)承接紫光集團100%股權。至此,備受矚目的紫光集團重整案終於塵埃落定。

紫光完成重整後,新主事者戰略指向性明顯。7月11日,距離完成重整兩周年之際,紫光集團宣布更名為「新紫光集團」。集團董事長李濱在當日的演講中稱,新紫光集團 「新」在新架構、新模式及新技術。

在更名的同時,紫光原有的司徽亦摒棄不用,取而代之的是新品牌形象字母「N」。官方對此的解釋是,這代表著新紫光集團致力於開啟新時代 (New)、面向新未來(Next)、引領新航線 (Navigator)。7月12日,《國際金融報》記者探訪紫光旗下紫光展銳(上海)科技有限公司發現,其標誌性LOGO依舊保持原貌,未見更迭跡象。根據知情人士的說法,集團旗下眾多產業公司的品牌形象仍處於更新的過程中。

步步高的創始人段永平曾說過,名字多一個字,就要多一千萬的廣告費。從「紫光集團」到「新紫光集團」,更名的背後,業界普遍猜測,新紫光集團試圖與過去的自己劃清界限。

張力攝

「新紫光」從何而來

被譽為「中國最大綜合性集成電路企業」的紫光集團,成立於1988年,前身系清華大學科技開發總公司。2003年,清華大學成立國有獨資公司清華控股,紫光集團的股份全部劃入。2009年6月,趙偉國進入紫光集團出任總經理。次年,趙偉國控制的健坤投資以2.8億元入股獲得紫光集團35.29%股權,後增至49%,趙偉國自此出任紫光集團董事長,負責公司實際運營。

成為紫光集團掌門人之後,善於資本運作的趙偉國的「野心」開始顯露,藉助資本槓桿,乘著國家和時代的東風,通過多筆「蛇吞象」式的投資和併購,紫光集團的產業觸角逐漸覆蓋至晶片半導體、信息通信基礎設施、雲服務和數字化解決方案等產業。

據不完全統計,2013年至2019年,紫光集團斥巨資收購了20多家公司,投入資金超過1000億元。與此同時,紫光集團的資產由2009年的13億元規模急速膨脹至2019年底的2978億元。

這樣的擴張速度,在中國資本市場並不多見。

彼時,被稱為「併購狂人」的趙偉國曾表示:「併購行為是紫光集團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一個正常現象。」

不過,旦夕禍福。雖然大舉併購對紫光集團擴大業務版圖功不可沒,但隱患也自此埋下。

2020年11月,紫光集團出現債券違約,引爆了債務危機,而當時的管理層未能力挽狂瀾。根據2021年12月紫光集團管理人方面披露的審計結果,截至2021年6月30日,紫光集團重整主體資產客觀公允的市場價值約1214.78億元,所有者權益虧損442.78億元,擬化解債務約1376.09億元,也就是資不抵債。

2021年7月,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宣布,受理債權人對紫光集團的破產重整申請,一場千億級別的重整拉開帷幕。

歷時5個月,2021年12月10日,智路資本和建廣資產組成的聯合體在最後一輪競爭中擊敗浙江國資與阿里巴巴聯合體,最終成為紫光集團管理人選定的投資方。3天後,紫光集團公布的破產重整草案顯示,智路資本、建廣資產聯合其他四家投資者共同搭建資產收購平台,承諾現金出資600億元,整體承接重整後的紫光集團股權。

值得關注的是,彼時,在重整方案即將塵埃落定之時,趙偉國與其控制的健坤集團強烈抗議,公開質疑司法重整工作,並向多部門實名舉報管理人,讓紫光集團本已逐漸明朗的前景蒙上了一層陰影。

2021年12月20日,趙偉國曾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稱,健坤集團的質疑主要集中兩方面,「一方面是對股東價值歸零的質疑,涉及到幾百億國有資產流失問題。另一方面則是對重整戰投方智路建廣聯合體投資能力的質疑」。

與此同時,被問及下一步打算時,他告訴記者,「接下來肯定還有一些計劃」。

但最終趙偉國選擇了妥協,紫光集團破產重整方案在2021年12月29日獲債權人、出資人表決通過,健坤投資也投下了贊成票。

紫光重整落定後,據《財新》援引智路建廣聯合體在宣布中標紫光的新聞稿中的說法,聯合體控股企業擁有超過3萬人員工隊伍,全球十餘家工廠和數百億元營業額,體量與紫光集團相當。未來,紫光集團的半導體業務將與智路建廣聯合體的集成電路產業布局進行深度連接及協同。

尋找最優解

公開資料顯示,智路資本是一家全球化的專業股權投資機構,主要專注於SMART領域(半導體產業鏈、移動技術、汽車電子、智能製造和物聯網),投資人包括高科技公司、大型金融機構、家族基金。

成立於2014年1月的建廣資產,亦是一家專注於集成電路產業與戰略新興產業投資併購的私募基金管理公司,此前其以18億美元收購恩智浦半導體公司(NXP)高性能射頻功率放大器部門的業務及相關專利,該項目也成為2015年中國乃至世界集成電路產業的經典併購案例。

作為中關村融信金融信息化產業聯盟的投資平台,建廣資產和智路資本此前曾在多個半導體投資項目上有過合作。在接盤紫光集團之前,兩家曾聯手在2017年初以27.5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81億元)收購恩智浦旗下標準件業務,後更名為安世半導體,成為迄今為止中國最大的海外半導體併購案之一。

而建廣資產和智路資本背後的實際操盤者均指向同一個人——李濱,其出生於1970年,本科畢業於清華大學管理信息系統專業,2011年曾擔任中芯國際資深副總裁。

與趙偉國類似,李濱亦是半導體資本市場的「風雲人物」。根據新紫光集團官網對李濱的簡介描述,他「在企業管理方面,曾創立多家信息技術領域的高科技企業,並成功與大型企業集團併購,後參與大型集成電路企業管理,推動半導體產業鏈上下游合作及設備材料國產化;在股權投資方面,曾主導多起過百億元的大型半導體及核心技術產業的跨境併購投資與投後管理」。

紫光重整帶來的重大變化之一便是趙偉國徹底出局,李濱成為新任掌舵人。2022年7月13日,在紫光集團重整收官之際,新任董事長李濱發表致全體員工的一封信。

在公開信中,李濱將紫光集團的發展歷程,視為中國科技產業成長的一個縮影,其在肯定紫光集團過往成就的同時,也深刻剖析了紫光集團如何一步步面臨挑戰,直至走向破產重整的境地。「在企業發展模式上,紫光集團有著很好的行業布局,各個實體企業也都有一批經驗豐富的管理團隊,但為什麼沒有發揮出來優勢,反而走向破產重整?除了資金方面的錯配以外,我們認為還缺少兩個東西:一是產業協同,集團內的企業都是各自為戰,沒有資源共享、協同管理,沒有發揮出合力;二是產業鏈建設,集團下屬企業眾多、體系龐大,卻沒有進行完整的產業鏈布局,部分關鍵環節存在明顯的短板」。

智路建廣聯合體的入主,被視為紫光集團發展歷程中的重要轉折點。彼時,市場的目光聚焦於一個核心議題:新東家將以何種視角與策略,帶領紫光集團重新起航。

7月11日,李濱對外談及,老紫光集團過度負債經營。2022年1月,重整前,僅紫光集團層面負債接近1400億元,每年的利息就超過100億元。重整兩年多後,紫光集團的資產負債狀況得到很大改善,截至2024年6月,集團層面負債下降了67%,減少至400多億元。

此外,老紫光集團報表範圍內合併的子公司有292家,業務冗雜。重整後,新紫光集團逐漸清退非主業資產,同時根據業務發展需要新成立了紫光智行、紫光智算、紫光閃芯、新紫光半導體等新公司,分別面向汽車電子、人工智慧、存儲、先進工藝等領域。

根據規劃,新紫光集團通過設立技術研究院,在高性能計算系統與晶片架構、新型存儲器與存算一體化晶片等多領域布局,未來的創新技術方向為多元異構高效融合的新型智算集群系統解決方案、高端車規級晶片、6G與低軌道衛星通信晶片、面向後摩爾時代的半導體技術新賽道。

加快資本運作

據公開資料,目前,新紫光集團報表內合併的子公司超300家,核心子公司共計26家,聚焦移動通信(紫光展銳等)、材料與器件(國芯晶源等)、存儲(西安紫光國芯等)、信息通信基礎設施(紫光股份、新華三等)、汽車電子與智能晶片(紫光國微、紫光同芯等)、信創與雲服務(紫光雲等)、高可靠晶片(紫光同創等)、金融共八大板塊。

值得一提的是,《國際金融報》記者此前曾獲得的一份文件顯示,除了紫光股份、紫光國微等上市公司,紫光集團旗下有12家公司符合科創板上市條件。而紫光集團管理團隊曾表示,將積極協助優質的下屬產業公司推進上市工作。

6月24日,全國中小企業股轉系統公告顯示,作為紫光集團旗下的核心企業之一,存儲晶片廠商紫光國芯的掛牌申請獲得批准,並於6月25日起掛牌。7月初,紫光國芯在新三板掛牌。新紫光集團對此評價稱,成功登陸新三板,是紫光國芯發展歷程的新起點。

在其他板塊中,至今未能登陸資本市場的手機晶片廠商紫光展銳也在積極推進IPO進程。6月初,《國際金融報》記者從可靠渠道獲悉,紫光展銳已成功完成新一輪股權融資,融資額度突破40億元,投後估值約在660億元,投資方涉及上海、北京兩地國資平台以及工銀資本管理有限公司、交銀金融資產投資有限公司、人保資本股權投資有限公司等金融機構,同時中信建投、國泰君安、弘毅投資等知名投資機構亦位列其中。一名接近紫光展銳的知情人士對記者表示,紫光展銳預計於明年推進IPO進程。

實際上,紫光展銳曾距離科創板僅一步之遙。

在2021年4月完成53.5億元的一輪融資後,市場有傳聞稱,紫光展銳將進行上市前的股權及組織結構優化,並有望在2021年底申報科創板。

但受紫光集團重整影響,在科創板對於發行人實際控制人近兩年未發生變更的嚴格要求下,紫光展銳的IPO進程一度陷入停滯。

直到2023年6月,紫光展銳迎來新任董事長馬道傑,他接替了自2022年2月起擔任該職務的吳勝武。紫光集團曾在公告中稱,這一調整是為了進一步助力紫光展銳的高質量發展,加強公司戰略規劃與管理。

馬道傑曾經的身份是天翼電信終端公司的創始人和首任總經理,自2017年12月加入紫光集團後,歷任紫光國微常務副總裁、總裁、董事長等要職。2023年5月,他卸任紫光國微總裁,繼續擔任公司董事長。彼時市場普遍認為,馬道傑豐富的移動通信行業經驗和在晶片龍頭上市公司的管理經驗,出任紫光展銳新任董事長,將有望推進該公司上市進程。

7月11日,馬道傑也公開表態稱,新紫光集團啟航兩年來,紫光展銳經營業績穩步提升,新一輪融資接近完成,開啟了新的發展篇章。

記者 馬雲飛

編輯 周清原

責任編輯 孫霄

—— / 好文推薦 / ——

  • 全球債務遭遇「大選年」
  • 美國經濟到底如何
  • 中國新能源車,海外市場受青睞
  • 愛奇藝急需新「爆款」
  • 「A股100萬點可期」衝上熱搜,中泰資管回應
  • 亞太及中國區換帥,能否救普華永道於水火?

點亮「在看」,你最好看!(*╯3╰)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0cac2160951b714d7f6c525c6faf11e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