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飆》《三體》等群像出彩,軍功章有「選角公司」一份

2023-03-03     教育方式與方法

原標題:《狂飆》《三體》等群像出彩,軍功章有「選角公司」一份

作者 | 肉鬆

「現在行業里的選角團隊或公司,可能也就30家左右了。」同人星光創始人姚遠說道,相比於2019年的統計數字——300,行業規模已經縮水了90%。

姚遠2004年入行,2014年成立同人星光,去年帶著團隊參與了三部劇集:《蒼蘭訣》《冰雨火》《風吹半夏》,娛樂資本論見到他時,公司剛搬家不久,所在園區的房租和之前比相對便宜,也讓某種困境不言而喻。

而這背後的原因並不難解釋,甚至早已是這兩年的老生常談。影視寒冬尚未結束,疫情的打擊接踵而至,為了撇去市場泡沫、儘快實現盈利,占據主導地位的長視頻平台開始實行降本增效策略。自2020年,行業上、下游都處於一種相對艱難的生存狀態,這其中自然也包括最早介入項目的選角。

如果對選角行業過去的發展態勢有所感知,或許會生出一種「今時不同往日」之感。

往前追溯,行業的第一個轉折點發生在2008年左右,隨著影視項目的產量激增,積累的演員資源越來越多,選角導演處理的工作不再只是幫忙定群演。當時,這個崗位的普遍說法還是「演員副導演」,幾乎一個人包攬如今整個選角團隊做的事:早晨安排演員化妝,在現場接演員、接群演、接特約,給特約台詞、試戲,安排第二天的演員通告。

2009年,「中國演員副導演協會」的成立在一定程度上顯示出從業者們的「野心」,即提高對影視項目選角的參與度。而在那個時候,選角行業的特性與傳統就已經很明確,前輩與新人之間講究傳幫帶、同行之間充斥著相互幫襯的江湖氣。《狂飆》製片人、選角負責人秦戈是2010年入行的,一直以來,他都堅信「天下副導演是一家」。

熱鬧,本圖為AI作畫,創意by娛樂資本論

再往後,借鑑好萊塢的行業體系,選角工作室開始在國內盛行,牧星人、浩瀚星盤、同人星光、CD HOME等公司先後成立。在這個過程中,選角的工作模式從個人轉為團隊,演員副導演漸漸分化成不同的崗位:選角導演、演員統籌、演員副導演助理等。

而一個客觀規律是,影視項目的產量變化直接決定了選角公司的狀態起伏。也因此,經歷過整個影視行業的繁榮階段後,在2019年的市場波動中,選角行業也迎來過一次洗牌期,很多團隊都在合併、轉行中徹底消失了。過去三年,類似情況又重新上演。

但是換個角度來說,這一輪輪的大浪淘沙,其實意味著行業工業化和成熟度被推向了新的台階。

為什麼這麼說?

自去年以來,從《人世間》《開端》到《三體》《狂飆》,在市場上引發大量關注的劇集項目中,有相當一部分都屬於群像劇。群像之所以精彩,不僅是因為劇本刻畫、人物塑造足夠到位,也得益於恰到好處的選角。每逢這類項目熱播,相關討論越發常見,有的演員因此走進更多觀眾的視野,比如劉丹、黃澄澄、張頌文、馮兵……有的一改往日在觀眾心中留下的刻板印象,比如王子文、林永健……

選角這項幕後工作也引起了的外界關註:面對群像劇,如何鎖定一個合適的演員?匹配群像需要考慮什麼?那些低調且戲好的演員是怎麼被發掘的?

我們帶著以上疑問找到了《風吹半夏》《卿卿日常》《狂飆》《三體》背後的選角公司:同人星光、雲漢百戲、判斷力和以雅傳媒。但這些選角操盤手紛紛坦言,其實並不存在所謂的群像劇選角方法論,對他們來說,不會先入為主地帶著群像劇的概念進行選角。

更合理的邏輯是,精準的選角能為群像打下更紮實的基礎,而這正充分體現了選角團隊的綜合能力。

大浪淘沙的意義就在這裡,還能留下的10%,都是行業里的精兵強將。據了解,這其中少數體量較大者,規模能有上百人,更多是幾人到幾十人不等的小而美團隊。相比於爭取更大的話語權、決策權,或者擴張規模、拓展業務,我們接觸到的從業者都更願意專注在選角領域,發揮匠人精神。

在他們看來,選角的奧義是在創作上與主創們打配合,同時,在導演、製片人、平台等各方意見中起到平衡作用,扮演服務者的角色。這到底是怎樣一個環節?通過與上述四個團隊負責人的對話,我們總結出了關於選角的11件小事,同時也將幾部劇的幕後故事、大家的行業見解做了整理(詳見整版)。

【選角背後,不為人知的11件小事】

1

論參與度,選角介入項目最早、對接部門最多,因為演員是一部戲最直觀的部分,也成為籌備期最容易引發廣泛討論的一環。

2

整體而言,各團隊的選角流程大同小異。以秦戈給判斷力定下的規矩為例:

第一輪:通讀劇本或人物小傳並進行內部討論,大家分別寫下關於角色的三個關鍵詞,達成一致後,從演員庫和經紀人投遞的資料中找出外形符合條件的演員。

第二輪:看演員以往的作品;

第三輪:聯繫通過前兩輪篩選的演員,問經紀人要其自我介紹和試戲片段,約合適的演員見面。試戲時,由同一個人和面試同一角色的不同演員搭戲;第四輪:

以上每一輪篩選都會淘汰一半人選,見完面,人選被鎖定至最小範疇,聯繫服化道給他們做簡單的造型,臨時租一個攝影棚,讓導演和攝影從監視器里看效果;

第五輪:結合演員們的檔期、費用,做最後的決定。

3

當然,對於選角來說,歸納和提煉關鍵詞是遠遠不夠的,更有針對性的參考依據是人物小傳或人物畫像。

其中,前者通常由製作團隊提供,雲漢百戲的負責人張藝之在拿到《卿卿日常》的人物小傳後感嘆過,「從沒見過這麼詳細的人物小傳」,除了常見信息,還包括將故事背景類比職場之後,每個人所對應的人設。後者的維度同樣很多元,涉及人物的色彩、星座、與之接近的動物形象等等。

4

一個為群像劇選角時更容易遇見的問題是,人物的成長線不夠詳盡。同人星光負責人姚遠告訴小娛,為了選到最合適的演員,選角團隊會和主創一起補足人物前史,比如人物的原生家庭、成長環境等。

以《風吹半夏》里的陳宇宙為例,在主創的構思中,陳宇宙從小體弱多病且父親早逝,性格上也相對弱勢,發小許半夏會照顧他、保護他,甚至背著他上學。另外,在這種情況下,相比讓經紀人、演員直接看劇本,選角更需要提前提煉角色亮點,引起他們的興趣。

5

演員與角色的適配度,有時候並不那麼顯性,造型的輔助會給人意想不到的驚喜。

比如《狂飆》中飾演高啟蘭的隆妮,據秦戈回憶,瀏覽演員資料時,其簡歷中兩張反差極大的照片引起了他們的注意,正接近於觀眾在劇里看到的兩個階段的高啟蘭。等到給演員做完造型,這個人物的形象變得更立體、清晰起來。也出於這個邏輯,選角會從各種途徑尋找接近角色形象的演員照片。

6

從工作性質來講,選角往往周旋於片方、平台、演員之間,而在李萌看來,這份工作需要平衡的是放飛想像和落地執行之間的距離。

典型情況之一是,面對一些類型化的角色,該選擇演過類似角色或觀眾相對熟悉的演員,還是打破常規、尋找讓人意想不到的人選。在《三體》的選角中,林永健飾演常偉思就屬於後者,而于和偉飾演史強,對應的是另一選角考量:即求形似還是求神似。

7

選角的第一要義是為個體角色匹配演員,但面對群像劇時,還要考慮這些演員是否能融入整體群像。

籌備《狂飆》時,選角團隊會將演員照片按照角色的好壞各自排開,看三個單元里的正反派人物「勢均力敵」,同時,莽村、高啟強身邊的人等小群像,也會被團體,也需要將演員們放在一起觀察其整體匹配度。

姚遠在給《風吹半夏》中伍建設、裘畢正等幾位Boss選角時,也準備了好幾組人選,不斷地更換、排列組合,才最終確定了現在的陣容。

8

在選角時,選角團隊會不斷優化整體的備選方案,項目情況不同,這個過程的複雜程度也不同。

基於題材的特殊性,在做好準備工作的情況下,以往只需要一到兩次的方向討論,但是在籌備《三體》時,這種討論進行了六、七次。再比如《狂飆》,觀眾如今看到的演員陣容,正是選角團隊提報的第三版方案。

此外,每個角色都需要準備3到5個備選演員,除了給最終決定留下一定的衡量空間,也因為選角像一場博弈,直到與演員簽下合同的前一刻,任何變化都可能發生。

9

除了與角色的匹配度,選角通常更青睞配合度高的演員。由於戲份有限,出演配角的演員往往不會全程跟組,配角一旦多起來,協調檔期的難度便又上了個台階。

此外,從創作的角度來說,願意多留在劇組,和其他主創一起完成創作也是製作團隊更願意看見的。

10

無論是什麼題材、類型的劇,需要多少演員,在宏觀調控之下,演員片酬在項目總成本的占比都是固定的,所以對選角來說,一定要在預算之內碼齊所有的演員。

當角色眾多、「僧多肉少」的時候,選角會嘗試找合適且關係好的演員來幫忙,而所謂「幫忙」,指的是以低於市場價的片酬來參演。如果是足夠好的角色和團隊,演員的降價意願會更強。

11

當演員的某個角色出圈之後,片酬會不會立刻上漲?答案是肯定的。但對於很多演員來說,演到好角色、參與好項目才是更重要的,張藝之坦言,「並不是每個演員都日薪208萬的」,姚遠也認為,「只有不好的內容才會拿錢砸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0caa57cf32924db032f3d0435bb42f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