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雙11到現在這大半個月時間裡,相信很多小夥伴跟我一樣,把平時該買的東西都攢在這個時間買了。各個手機品牌在今年也給出了一定的力度,我們也推薦了一些手機產品。不過似乎無論性價比多高、或者多便宜的手機,總會有小夥伴覺得產品還不夠好。而面對頂級旗艦呢,又在抱怨為什麼賣的這麼貴。
那究竟什麼樣的手機適合我們?這個問題很大,每個人的需求都不一樣。但如果把手機按照價位分段,了解一下不同價位區間手機的特性,似乎就沒那麼難回答了。今天就簡單按照價格區間來介紹一下不同價格區間手機的特性,不涉及具體品牌和產品,配圖純粹是為了好看。
1,1500元到2000元檔:「對於大多數人來說足夠了」
先說一下,這裡的價格區間是指新上市的機型,如果一些老機型因為退市而出現「跳樓價」,那就不包括在內了。對於大多數人來說,2000元以下的機型能得到安兔兔70萬分左右的性能,1080p螢幕,日常使用包括追劇、看視頻、購物、導航,以及平時拍照等等都足夠用了。
這個價位的手機普遍是以保證夠用為主,能做到各方面能力均衡,但沒法面面俱到。手機品牌可能會讓產品稍微「偏科」,比如拍照強一些、外觀強一些,那跑分就會低一點。所以偶爾也會出現貴一點的機型跑分反而低的情況,消費者也最好要結合需求來選購,才能買到最適合的手機。
2,2000元到3000元:「性能太可以了,但用戶覺得還不夠」
如果你對性能有一定需求,比如喜歡玩遊戲,需要跑分高配置高的機型,那這個價格區間已經足夠用了,甚至有點過於夠用了。比如這價位已經有驍龍8+、天璣9000這檔的機型,跑原神都能很流暢,螢幕、影音、續航等也都會相當不錯。
但是,這個價格區間的機型普遍沒啥賣點,就是堆配置、堆性能、堆跑分。有的人可能會嫌棄手機卡頓等等,但這種問題不常出現,甚至未必有多明顯的感知。更何況卡頓是很宏觀的問題,即便是在高端機型上也沒法完全避免。你糾結卡頓問題,只能說是因為你太在意了,心理因素在作怪。
3,3000元到4000元:「夠用過頭了,拍照還差點」
這個檔位的產品已經開始不那麼比拼性能了,因為硬體配置已經是基本盤,驍龍8+起步、配個驍龍8 Gen2也不嫌多,各家也都會努力告訴你他們把手機做到了多流暢,手機的顏值也在線。在這個價格範圍內你不需要問性能怎麼樣,需要關心的是手機拍照怎麼樣。因為手機的影像系統可能處在一個不上不下的尷尬位置,不會差,但說好又不是太好。
4,4000元到5000元:「安卓之光,拍照最強」
在這一檔買產品的話,其實可以盡情挑剔了,因為你很難挑出什麼毛病。不管是性能也好、續航也好,外觀也好、拍照也好。這價位手機各方面都是頂級配置,配件都是供應鏈上最強的型號,手機品牌也願意大量花時間精力去優化的。如果這個價位還滿足不了你,那就沒有什麼能滿足你的了。
當然,這時候如果上網看評測,會看見很多評測都在討論誰更強、誰不太行之類,但這些都是頂尖產品之間互相對比的結果,不代表你能得到的使用體驗就這樣。退一步說,一個手機品牌會把驍龍8 Gen3旗艦做得卡頓、有各種小BUG嗎?幾乎不可能。
5:6000元+:「沖高端,但絕大多數都沖不上來」
為什麼有人會願意買非常貴的手機,而且它的配置看起來好像也不怎麼強?這是因為配置可以不強,但技術必須強。供應鏈能把一項技術給你,就也能給別人。沖高端成功了的品牌,它們產品很多創新賣點不是供應鏈的,而是自己的,甚至會反哺供應鏈或者其他品牌,成為被模仿的對象,所以才有大量消費者對它格外信任。到這級別了還談跑分,格局小了。
手機價格每提高1000元,用戶可能就要減少60%。而現在對於絕大多數消費者來說,一款2000元的手機就已經足夠舒服使用一年甚至三年。網上經常能遇到動不動就說性能不夠用、拍照不夠用、卡頓之類的人,其中大多數其實並不會認真了解產品,他們對於手機的態度,就像買車必先考慮B、B、A一樣,這不是使用上的滿足,而是在實現心裡上的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