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圖說話:夜視儀下的「5對輪」開炮,噴出巨大火球

2022-05-05   烽火俊赫

原標題:看圖說話:夜視儀下的「5對輪」開炮,噴出巨大火球

【話說軍世】在我們軍隊的裝備序列中,59式坦克是一個非常長時間段的代表性裝備,雖然有過大量的魔改型號,不過「機靈」的網友發現,不變的就是那標誌性的「五對輪」,在如今我們軍隊已經實現大量換裝的時代,59式坦克已經轉入二線,能看到的機會已經越來越少,而此前公開的坦克在夜視儀下的開火瞬間,非常的酷炫。

看圖說話:夜視儀下的「5對輪」,開炮時噴出巨大火球

在畫面中,兩輛坦克在夜視儀的畫面中,輪廓非常的明顯,看坦克有著5對明顯的負重輪,這應該就是59式坦克了,在坦克炮開火的瞬間,炮口處噴出了巨大的火焰,炮口前方的熱量非常的高,不僅是在空氣中,地面上也有大量的熱量。

我們常說的59式就是59式中型坦克,設計原型為前蘇聯的T-54A坦克,59年開始服役,主要武器為1門100毫米線膛炮,1挺12.7毫米高射機槍,外加駕駛員右前方和炮塔火炮右側各有1挺7.62毫米機槍,戰鬥全重36噸(凈重34噸),車體長6米,最大公路行程為500公里(59-2式),最大公路時速可以達到每小時50公里,59式的總產量超過了1萬輛。

59式坦克的坦克炮塔迴旋速度可以達到每秒10度,100毫米線膛炮的炮身管長度5350毫米,戰鬥射速可達每分鐘7發,備彈38發(59-2式),各類機槍彈藥備彈3500發,其中500發為12.7毫米彈藥。

到1985年,59-2A式坦克改進設計方案已經完成,增加了國產復合裝甲、側屏蔽裙板等現代坦克防護裝備,更換了新的81A式105毫米線膛坦克炮,更重要的是增加了對活動目標反應速度小於10秒,有效射程達到2400米的雙向自動裝表簡易火控系統,以及炮長微光夜視瞄準鏡、車長微光夜視儀、駕駛員微光夜視儀,59-2A式的火控能力和野戰能力都大幅增加。

這其中就涉及到了夜視儀,自二戰開始,就已經作為目前軍用設備中最重要的一型夜視器材,夜視儀的發展主要分為3大類,包含:主動式紅外夜視儀、微光夜視儀、紅外熱成像儀;59-2A式搭載的便是微光夜視儀:

1、主動式紅外夜視儀;

其原理主要是通過儀器,向目標發射紅外光束,照射到目標後發射回紅外圖像,通過轉化為可見光圖像實現夜視觀察效果,主要用於人員、車輛等軍事裝備等夜間瞄準、偵察等領域。優勢在於不受光線影響,全黑模式下也能實現夜視效果,成本也很低。

早在1940年,德國就已經研發成功了幾種紅外透射材料,隨後還研發出了主動式紅外夜視儀等,不過並沒有真正應用於實戰中,在1944年時,還研發出了專用於坦克等車輛上的「食雀鷹」紅外夜視儀,曾安裝在黑豹坦克上測試,人稱「夜視豹」。

在二戰末期,美國最早將紅外夜視儀應用於實戰中,面對常常夜間戰鬥的日軍,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韓戰中也曾被應用,還曾被我們所繳獲。

不過,主動式紅外夜視儀的劣勢在於,觀察距離偏近,同時需要主動發射紅外光束,很容易被對方的紅外探測裝備發現,導致暴露自己,在目前的軍事裝備中,已經很少使用這類夜視儀。

2、微光夜視儀;

其原理是利用夜間的微弱自然光,通過儀器放大數十萬倍,然後實現可以肉眼觀察的夜視效果,不僅應用于軍事領域,具體應用非常廣發,直到目前仍然是最終重要的夜視裝備,已經發展到了第3代(0代、1代、2代、2代+、3代),自2代+開始到第3代,技術上已經實現了質的提升,實現了裝備體積變小,重量變輕,夜視效果非常清晰,實用性高等優勢。

微光夜視儀利用核心部件實現微光的增強效果,其製造工藝還是很複雜的,因此成本相對較高,不過其成像效果很好,採用被動式的工作方式,暴露自己導致被發現的幾率較低,因此其性價比很高。

3、紅外熱成像儀;

在民用領域一般直接被稱呼為「熱像儀」,最直接的表現為:在成像效果中,不同顏色代表被測物體的不同溫度。具體的基本原理為「一切絕對溫度零度(-273℃)以上的物體都有輻射紅外線」,具體的各種物體都會有不同的紅外線輻射強度。

基於其工作原理,使得紅外熱成像儀在白天和黑夜都可以發現各類人、動物、車輛,不僅如此,相比其他夜視設備,紅外熱成像儀功能也大幅增強,具備透過霧、雨等的觀察能力。

到1960年代,美國就已經開始研發被動式的熱像儀,相對於主動式的紅外設備,被動式紅外熱成像儀不發射紅外光,被發現的機率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