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A封鎖戰,華大九天的「近憂遠慮」

2022-08-22   英才雜誌

原標題:EDA封鎖戰,華大九天的「近憂遠慮」

本文作者 | 劉超然

近些年市場對產業「數字化」、「智能化」這類詞都不陌生。

不誇張的說,我國當下幾乎所有產業都掀起一場數字化和智能化的轉型浪潮,也正是這股產業升級浪潮為很多傳統製造業帶來了新的成長空間和想像力。然而在這場轉型的背後,無論是電動車、智能電網、工業機器人還是軍工國防等無一例外都離不開晶片。

但是目前我國晶片產業依舊不「完整」,2019年我國晶片進口率高達85%,據統計,2021年我國進口集成電路6355億個,進口集成電路金額約2.8萬億。晶片的自給率雖然略升但依然僅有26.6%。於是,「國產替代」成為二級市場晶片產業最熱的話題。

晶片產業「國產替代」之路並非一帆風順,隨著美國在晶片領域對我國的技術封鎖越來越廣,近期美國的最新禁令,讓EDA「卡脖子」問題又被重提。作為「晶片之母」EDA是目前晶片行業不可或缺的關鍵環節,回顧國內EDA產業發展,似乎總是在逆風奔跑時才獲得突破的力量。

華大九天能否扛起「國產替代」大旗

作為晶片半導體行業的上游,當下的全球EDA市場,正處於「三國鼎立」的狀態,近80%的市場規模由美國的三家EDA企業瓜分,分別是新思科技(SNPS.O)主力領域是數字電路的晶片設計;鏗騰電子(CDNS.O)業務集中於模擬方向;以及西門子EDA(前身Mentor Graphics)在製造和封測領域具有較強優勢。

正是美國對EDA的壟斷,讓7月底剛登陸創業板的國產EDA華大九天(301269.SZ),被寄予厚望。中國本土起家的華大九天,近期登陸創業板,目標是要打破原有的「行業三角」。

EDA軟體是利用計算機代碼輔助實現晶片電路的模擬,是一種集成電路晶片的設計、製造、封測的大型工業工具。直白點來說其實就是晶片設計領域的Photoshop或者Auto CAD,它是最基礎、最上游的領域,貫穿了集成電路產業鏈的每個環節。EDA行業的技術進步與晶片設計製程升級伴隨,每次晶片的節點進步,都少不了EDA技術進步的推動,不誇張的說,沒有EDA,就沒有晶片。

既然要國產替代就必須要向國際市場看齊。2021年全球EDA市場總營收在880億人民幣左右,預計2026年全球EDA市場營收1500億人民幣,年復合增長率約10%左右。由於國產EDA廠商目前尚未在國際市場獲得份額,因此暫時僅從國內EDA市場份額來看,2020年國內EDA市場以進口為主,Synopsys占據29.1%,Cadence占據32.0%,Siemens EDA占據16.6%,剩下22%的份額由國內幾十家EDA企業瓜分,目前華大九天依靠特定領域全流程產品,在局部領域技術較為領先,搶到了國內6%的市場份額,並且以2021年營收5.79億,歸母凈利1.39億領先於國內同行。

國內外EDA廠商對比(數據來源:choice)

但差距還是要承認,華大九天目前無論從營收還是技術上都只能排在第二梯隊,而第一梯隊依然是由國際EDA三大廠商割據,Synopsys 2021年的營收已經達到280億以上,是華大九天的48倍多。

好在,華大九天在研發投入上不落下風,公司2021年研發投入達到3.05億,雖然遠遠不及Synopsys超百億的研發費用,但華大九天2021年超50%的研發占比,以及IPO籌集的25.51億元中,除7.5億元補充流動資金外,剩餘資金全部針對公司業務的升級開發,其中「數字設計綜合及驗證EDA工具開發項目」的投資額,更是達到了5.67億元。

華大九天對研發的重視可以看出公司是有扛起國產EDA大旗的決心,但目前還沒有到「國產替代」那一步。畢竟國產替代概念的核心是想要用國內的技術和產能彌補帶來美國的影響,但是事實上,目前對於先進位程晶片國內芯技術還並沒有給出可替代的答案。

正視差距

正視差距才能認清自己,華大九天在EDA產業「打怪升級」之路才剛剛開始,後面挑戰重重。

首先,華大九天確實還存在業務短板。公司在招股書中也坦然表達除公司技術上暫時落後於國際同行,「目前公司產品僅有電路仿真工具達到先進水平,其他工具尚不支持16nm及以下先進位程工藝」。稍微關注晶片板塊的投資者都知道,28nm是晶片技術的分割線,28nm以上稱為「成熟製程」,而28nm以下稱為「先進位程」,換言之,即使客戶企業對先進位程有開發意願,公司暫時也無法提供相關技術服務。

這短期會限制華大九天的客戶群體,使得公司暫時無法向台積電、英特爾、AMD等這類國際一流的半導體廠商擴張。但好在根據市調機構TrendForce預估,7nm及以下先進位程產能方面,到2025年中國台灣占比約69%、中國大陸1%、韓國18%、美國12%;而以全球各區域12英寸產能來看,到2025年中國台灣占比約43%,接著是中國大陸27%、美國8%、韓國12%。相較2022年的產能格局,中國大陸暫時將以成熟製程為核心,華大九天預計將首先搶占國內成熟製程晶片市場份額,先成為國內龍頭。

其次,在業務短板可能延伸出競爭優勢較弱和盈利能力下滑。成熟製程晶片與先進位程晶片之間存在較高的技術壁壘,而正是技術壁壘才帶來了更高的產品溢價,即更高的毛利和凈利。由此,若短期瞄準成熟製程,華大九天的盈利能力有下滑的風險,且將迎來更激烈的市場競爭。

很多企業都在「虎視眈眈」盯著這塊大蛋糕,近兩年EDA企業的一級市場投資也相當活躍,某家Pre-A輪的EDA企業最近單筆融資額就一度達到11億元人民幣,多家明星資本參投,可見競爭進入白熱化。

再者,除了業務短板外,華大九天未來的研發之路,還將面臨持續「燒錢」的資金壓力。公司目前上市募集的資金中,7.5億元用於補充流動資金。需要如此注入資金的一部分原因在於公司應收帳款有些高。2018年-2020年,華大九天的應收帳款餘額持續攀升,上市前的2021年有所緩和,之前的應收占營收比例在40%-50%左右,這意味著華大九天每掙一塊錢,能即時拿到手中的只有5-6毛,另外的錢還在兌付的路上。

這種業務模式或許符合行業現狀,但對於一家高速成長的科技企業而言,還是會拖累公司的現金流。

最後,晶片半導體的行業周期下行或將帶來更大的隱含風險。近期英特爾、英偉達、美光等晶片巨頭紛紛下調了下半年的盈利預期,其中,美光表示「計劃削減在新工廠和設備上的支出,以應對訂單減少的局面」,台積電也表達過類似的觀點,「預計下半年的晶片需求正在減少」。

「春江水暖鴨先知」,各晶片半導體巨頭不約而同的觀點就是全球晶片短缺正在逐漸緩解;而且近期的新聞熱點也表明國內晶片板塊正在進行行業大調整,原因或是我國目前的晶片半導體行業大機率被誇大,前期千億國家隊的投資並未能取得預期成果,不排除存在泡沫,而且若目前國內市場的大部分技術和產能都僅停留在成熟製程的同質化生產上,中短期國內晶片過剩並不魔幻。

華大九天EDA剛出「新手村」,真正的國產EDA之路才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