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 讀Introduction
近日
一則 #20歲姑娘月經不規則確診癌症#的消息
登上微博熱搜
引髮網友關注
浙江一位20歲女大學生
多年月經不規則
還存在肥胖、空腹胰島素高、
高脂血症等問題
年僅20歲就確診子宮內膜癌
無獨有偶
近日浙江另一位
60歲的張女士(化名)
也得知了
自己確診子宮內膜癌的結果
"我還以為是自己保養得當,
絕經後月經又『回來』了,
誰會想到是癌啊"
兩位女性患者雖年齡相差40歲
患癌的早期"信號"卻如出一轍
卻很遺憾地都未引起重視
20歲"月經問題"頻頻難解
原來是罹患子宮內膜癌
小王是一位在讀大學生,今年6月初月經來潮,量很少但一直淋漓不盡。7月中旬,她發現出血量增多還伴有較大血塊。3天後,出血量變少,但還是沒有完全停止。直到8月31日,月經量再次增多,小王這才坐不住了,來到醫院就診。
接診的醫生聽小王主訴了病情後,立刻引起了重視,當即為她安排了B超檢查。結果提示:子宮內膜厚20㎜(正常隨著月經周期變化,在5-12㎜之間),並有範圍約33×16×28低回聲區。醫生立即安排小王入院,進一步行手術治療。
9月10日,醫生為小王安排了陰道內鏡下的子宮內膜病損切除術、診刮術。術後病理報告提示子宮內膜癌,I級。
小王的月經一直都不太規律。大約13歲月經初潮後,一直都是2-6個月來一次,有時一次要半個月,但是小王和家人從未重視過。隨著年齡的增長,小王還出現了肥胖的問題,165㎝的身高體重卻達到了84㎏。此次入院還檢查出空腹胰島素高、高脂血症等問題。
醫生表示, 青春少女出現月經不規則不一定都是功能性異常,也有可能是器質性病變。小王多年月經不規則,使雌激素長期刺激子宮內膜。肥胖和胰島素抵抗進一步引起內分泌紊亂,又導致了子宮內膜複雜性增生、不典型增生炎症等,進一步導致了子宮內膜癌變。萬幸的是,癌症的發展還處於早期階段,可以做保留生育功能、保留子宮的治療。
絕經十年「大姨媽」又來造訪
還被人夸"氣色好",同樣確診
不管是皮膚狀態還是身材,張女士都是同齡人中的佼佼者。不說年齡時,很多人都以為她才40多歲。因為家境優渥,她向來捨得在護膚保健上「砸錢」。絕經已10年的她,近幾個月迎來好幾次「大姨媽」造訪。詫異的同時,她心裡還有點欣喜:這是青春再現了。
但在內心深處,張女士還是覺得累贅:「月經」一來,每次斷斷續續要持續十餘天;而且「到訪」的時間並不規律,她被迫天天隨身攜帶姨媽巾。忍無可忍之下,她到醫院就診,希望醫生能把她的月經時間「調理」得短一些。
B超顯示:子宮內膜厚度約10mm,有實性團塊組織,局部血流較豐富。
接診醫生瞬間警覺了起來: 臨床上認為絕經後子宮內膜超過5mm就要警惕,張女士的子宮內膜厚度達到了10mm。按照張女士的描述,不同於經血的暗紅色,她的陰道不規則出血顏色為鮮紅色。
張女士患的是子宮內膜癌。得知確診消息,張女士連說不可能:「我平時不痛不癢,身體沒有任何不舒服,別人還說我氣色好。」
當問到她有沒有服用雌激素類保健品或藥品時,張女士明顯愣了一下。她說,閨蜜提醒她,女性在絕經後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分泌降低,皮膚會老得快,她一聽馬上開始定期做卵巢保養,每天也會服用親友從海外帶回來的保健品。
所幸,張女士尚處在子宮內膜癌早期,沒有擴散到其他器官。徵求本人和家屬意見後,該院婦科團隊為其制定了手術方案:腹腔鏡下行全子宮、雙側附件和前哨淋巴結切除術,手術一切順利。目前,張女士已出院,無需補充放化療。
早期內膜癌預後較好關鍵
要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
專家介紹,在我國, 子宮內膜癌是婦科三大常見惡性腫瘤之一,目前僅次於宮頸癌,居女性生殖系統惡性腫瘤的第二位。
根據國家癌症中心的數據顯示 ,晚期子宮內膜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不足15%。因此,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是應對女性子宮內膜癌風險的最好選擇。醫生強調,大部分子宮內膜癌患者能夠在早期發現並處理,生存率較高,治療方式以手術為主,放療、化療為輔。
此外,廣大女性要定期做婦科常規檢查;發現月經不規則、痛經等症狀不可掉以輕心,要及時前往正規醫院查明原因、對症治療;肥胖危害大,要做好體重管理,否則容易引起或加重各類內分泌及代謝問題。
防止卵巢衰老無特效藥
女性勿跟風服用保健品
為什麼好好的內膜會變「壞」?雌激素是造成子宮內膜癌的罪魁禍首嗎?
雖然服用含雌激素保健品不是導致子宮內膜癌的唯一原因,但是兩者的關係非常密切。長期過量食用含激素的保健品,可能會導致子宮內膜的異常增長,增加患子宮內膜癌的風險。子宮內膜癌絕經後女性比較多見。流行病學發現, 未孕、未產、肥胖、高血壓、糖尿病、晚絕經、外源性雌激素應用及遺傳因素等都會增加患子宮內膜癌的風險。這其中,約80%-90%的子宮內膜癌屬於雌激素依賴型,疾病的發生、發展與體內的雌激素水平息息相關。
特彆強調,在日常生活中,不要擅自服用雌激素類保健品或藥物,如有需要建議在醫生指導下規範應用。從醫學角度講,卵巢最好的保養在平時,女性應儘量避免對卵巢有損傷的行為, 目前並沒有保養卵巢的特效藥。任何藥物和保健品的使用均應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進行,否則很有可能交的是「智商稅」,甚至還有可能適得其反。
這些人群
要格外警惕子宮內膜癌
01
肥胖、高血壓、糖尿病
又稱為「子宮內膜癌三聯征」,肥胖女性的風險增加1.6-3.7倍,糖尿患者風險增加2.8倍,高血壓者增高1.8倍。
02
長期暴露在單一雌激素作用下
內分泌紊亂:無排卵性月經,多囊卵巢綜合徵等;
患有能產生雌激素的卵巢腫瘤;
治療圍絕經期綜合徵,但只吃雌激素,沒有補充孕激素;
吃了那些所謂的能夠延緩青春的 「保健品」,裡面可能含有雌激素。
03
初潮早,絕經晚
子宮內膜暴露在雌激素刺激下的時間相對增加。
04
不生育
懷孕期間的孕激素對子宮內膜有保護作用。
05
遺傳因素
如林奇綜合徵,終生發生子宮內膜癌的風險高達60%。
06
不健康的飲食生活習慣
吸煙、喝酒、缺乏運動,偏愛薯片、奶茶、油炸食品等高能量食物。
07
其他
乳腺癌術後,服用他莫昔芬等內分泌治療的相關藥物。
查出子宮內膜息肉
會癌變嗎?需要手術嗎?
在門診中,婦產科醫生經常會遇到查出子宮內膜息肉的患者很焦慮,擔心會癌變。
其實, 子宮內膜息肉癌變的機率並不高,但癌變率會隨著年齡的增加而增加。
對於 沒有症狀、沒有惡變高危因素、息肉直徑<1cm的絕經前子宮內膜息肉患者,尤其是 初次發現、沒有結婚生育的年輕患者,可以 觀察隨訪。
在期待治療時,建議3~6個月超聲檢查1次,如果息肉沒有增大,可以延長至每年檢查1次。如果息肉增大或出現症狀時,就需要進一步治療。
但對於 有臨床症狀的子宮內膜息肉患者,如出現了異常子宮出血,無論息肉大小,都應該 積極手術治療。
此外,有子宮內膜癌前病變及子宮內膜癌高危因素的患者,如有高血壓、肥胖、糖尿病等,或者息肉>1.5cm的,有不孕症或要行輔助生殖技術的患者,或者絕經後出現的息肉,保守治療無效的復髮型子宮內膜息肉,就不建議期待治療,建議直接手術切除。
提醒廣大女性朋友,不但要有健康的生活方式,積極治療各種基礎疾病,還要定期進行婦科檢查,如果有月經異常或其他相關的症狀,請及時就診。
科普專家Expert
譚布珍二附院婦產科 主任醫師
擅長:婦科腫瘤如卵巢癌、宮頸癌、子宮內膜癌、子宮肌瘤、卵巢囊腫的診治;婦科(生殖內分泌)疾病如月經不調、不孕症、子宮內膜異位症、子宮肌腺症、子宮脫垂、多囊卵巢綜合症、更年期綜合症、各種生殖器炎症等的診治;擅長各種婦科手術(包括微創和開腹手術),手術操作精細,各種婦科腫瘤及婦科疾病的診治規範。科主任,教研室主任,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碩士生導師。中國婦幼保健協會婦科腫瘤專業防治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婦產科專業委員會常委;中華醫學會腫瘤學分會婦癌專業學組委員;中國婦幼保健協會「婦科內分泌專業委員會婦幼健康指導學組」副組長;中國老年學會與老年醫學會婦科分會委員,江西省醫學會婦產科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等。
占伏良二附院婦產科 副主任醫師
擅長:婦科內分泌診治,婦科腫瘤微創治療,女性不孕。中國婦幼保健協會婦科內分泌專業委員會健康扶貧工作學組委員、中國婦幼保健協會婦科內分泌專業委員會「婦科內分泌與婦科腫瘤青年學組」青年委員、江西省研究型醫院學會婦科內分泌計劃生育分會常委、江西省抗癌協會婦科腫瘤專業委員會青年委員。
編輯:吳竺靜 編審:蘭天
綜合:新華日報健康、人民網科普、健康杭州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正版圖片庫123RF、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