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錯,他就是金基德。
今天我們不聊別的,只聊他最新的一部作品。
故事的發生地設置在一艘封閉的軍艦上,船上人物的由來、出發地與目的地等重要信息一概沒有交代。
符號化的人物、不清不楚的故事背景,這是金基德的慣用手段。
但在本片中,這一手段的應用更像是構建寓言的框架。
全片正如片名那樣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人間,即人類生存的空間。
大家表面和平共處,實則卻是被正常的規則與秩序束縛、壓抑著天性,所以依舊暗流涌動。
其二,好人與壞人針鋒相對:女主角小夏的丈夫率先反抗不公,當晚便身中數刀、屍沉大海。
第二階段:空間。
混亂的一夜過去,第二天人們發現船竟神奇地漂浮在空中,自此,影片也進入了暴風雪山莊模式的主調。
獸性面對食慾,萬物皆可拋、萬事皆可做。
值得一提的是,這一階段也巧妙地影射了一番半島政治。
南北韓統治實為一體兩面,極權與否,關鍵還是在於那一顆極具威懾力的子彈。
煉獄般的洗禮過後,一切歸為虛無,船上只剩小夏、議員的兒子和一位神秘老人。
此時大船與三人構成了一個絕佳的比喻:諾亞方舟、亞當、懷孕的夏娃和上帝。
而且當議員兒子死去的那一刻我們才明白,夏娃是真的夏娃,亞當卻不是真的亞當。
至於象徵著上帝的神秘老人,金基德曾在採訪中表示:這部片子表現了「自然觀察人類」。
所以將其比作「自然」或許更為貼切。
他從一開始就在船上收集泥土,在船艙里養雞、種植作物,從不干預眾人的打打殺殺、明爭暗鬥,卻唯獨阻止懷孕的小夏自殺。
終於,瓜熟蒂落、母雞生蛋、小夏的兒子呱呱墜地。
當然不會。
第四階段,人。
一次吃飯的時候,兒子將手伸向母親的大腿,全片在兒子對母親的追趕中戛然而止。
不難看出,整個故事就像是一場科學實驗,快速地將各種所需的元素摻雜在一起,冰冷地觀察它們的排列組合。
不過金基德的野心顯然比科學家更大,他想要解構的是人性本身。
如此大膽的初衷,意味著本片必定毀譽參半。
雖然這兩種觀點小嗨都不怎麼贊同,但說實話,這樣極端的電影我確實欣賞不來。
金基德的作品向來以性、暴力、死亡和慾望作為主題,這毋庸置疑。
可回顧以往的作品,他總會將這些元素轉化成極具隱喻的符號,讓觀眾自己去摸索、去感受。
全程直白粗暴,性與暴力完全沒有邏輯可言,每一個角色身上都看不到所謂的尊嚴。
//i1.go2yd.com/image.php?url=YD_cnt_31_01DA1SsXjCap
在這場關於人類的實驗中,金基德表現地過於狹隘,其本身就建立在完全善惡符號化的人物基礎上,主要人物非黑即白,次要人物隨波逐流、沒有任何主觀選擇和想法。
而且暴風雪山莊模式電影之所以受人喜愛,不僅僅是因為它讓我們看到了人性之惡。
更重要的是,它讓我們感受到了難得的人性之善。
而絕非像本片中的金基德那樣,一邊如同上帝般冰冷地審視著自己的電影世界,一邊嘶吼著告訴觀眾:人類真醜惡。
將自己審視的世界以極端方式展現給觀眾,從而令人產生不適感,本質上就是一種強加價值觀的行為。
這是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