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楠:《桃花扇資料彙編考釋》、《長生殿資料彙編考釋》

2023-04-28   古代小說網

原標題:王亞楠:《桃花扇資料彙編考釋》、《長生殿資料彙編考釋》

《桃花扇資料彙編考釋》、《長生殿資料彙編考釋》

內容簡介

文獻史料是學術研究的基礎,對文獻史料進行搜集、整理、考辨和闡釋是開展學術研究的基礎性工作和前提條件。

該書從清代、民國中國和域外的《長生殿》、《桃花扇》的版本、別集、總集、選集、戲曲、小說、曲譜、曲選、筆記、雜著、日記、信札、方誌、檔案和報刊等中深入挖掘、廣泛搜集有關這兩部劇作的成書、刊印、流傳、演唱、接受、批評、研究、影響等的第一手的大量文獻史料,精當選擇,審慎取捨,考辨真偽,精心校勘,妥當分類,有序排列,集成為一部搜羅豐富、內容準確、分類明確、條理清晰、方便利用的資料彙編。並對資料加編者按語,或介紹作者,或解釋資料,或提出問題,或發表意見。涉及事實者,探究其載錄的源流;涉及觀點者,追尋其論說的出處。

全書依各篇(條)文獻材料的內容性質分類,凡六類,分別為:本事編、版本編、演唱編、評點編、評論編、影響編,兩書書末分別附《〈洪昇年譜〉〈孔尚任年譜〉證補》和《〈小忽雷〉資料彙編》以及徵引書目。

全書希望通過集中豐富、系統的資料,使研究者省卻翻檢之勞,為研究提供線索,有利於開拓研究視野,不僅能為《長生殿》《桃花扇》文獻史料研究提供比較豐富的材料,也可以幫助推動劇作文本研究、批評史研究更加深入發展提高。

《桃花扇資料彙編考釋》,王亞楠編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23年2月版。

《桃花扇資料彙編考釋》目錄

序言

前言

凡例

一、本事編

二、版本編

三、演唱編

四、評點編

五、評論編

六、影響編

附錄

《小忽雷》資料彙編

徵引書目

後記

《長生殿資料彙編考釋》,王亞楠編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23年2月版。

《長生殿資料彙編考釋》目錄

序言

前言

凡例

一、本事編

二、版本編

四、演唱編

四、評點編

五、評論編

六、影響編

附錄

《洪昇年譜》《孔尚任年譜》證補

徵引書目

後記

後 記

本書的編著緣起於我的博士論文《〈桃花扇〉接受史》的寫作。我在博士論文寫作之初,為研究《桃花扇》的版本流變,同時也為了完成承擔的《全清戲曲》中的《桃花扇》整理的任務,在北京大學圖書館查閱了館中所藏的《桃花扇》清康熙間介安堂刻本,發現該版本卷首、卷末所載的眾多「副文本」和其中的眉批、出批在後來的清刻本、現代排印本和王季思先生等的整理本中都未得到完整的收錄。

《〈桃花扇〉接受史》,王亞楠著,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0年3月版。

我後來又從袁行雲先生的《清人詩集敘錄》中了解到」至詠《桃花扇傳奇》及觀演《桃花扇》劇詩,散見後人詩集者極多「,於是根據袁先生所列的人名、書名按圖索驥搜集、輯錄了一些有關《桃花扇》的詠劇詩;又通過翻閱《清代詩文集彙編》、《四庫未收書輯刊》等大型叢書,搜集到更多的詠劇詩。

在徐扶明先生的《〈牡丹亭〉研究資料考釋》、侯百朋先生的《〈琵琶記〉資料彙編》和伏滌修先生的《〈西廂記〉資料彙編》的啟發、影響下,我開始有意整理、彙集以上所提及的《桃花扇》眾多版本中的「副文本」、有關《桃花扇》的詠劇詩和其他有關《桃花扇》的清代資料,並利用「晚清民國期刊全文資料庫」、「大成故紙堆」等資料庫下載、整理和錄入了較大量的現代(1912-1949)刊印的《桃花扇》資料。

伴隨著博士論文的寫作、修改,我對所搜集、整理的《桃花扇》資料進行了逐條、逐篇的研究,確定其創作時間、背景,並效法朱一玄先生的「中國古典小說名著資料叢刊」的體例,對資料按其內容的不同性質進行分類編排。

朱一玄《紅樓夢資料彙編》

經過數年間不斷的搜集、整理,至2020年初我的博士論文出版時,我彙集的清代和現代有關《桃花扇》的資料加上考釋文字已逾百萬字,使我萌生了將其修改、出版的念頭。同年,我以「《長生殿》接受史研究」為題成功申報了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項目。

在先前翻閱《清代詩文集彙編》、《四庫未收書輯刊》等叢書時,我也對有關其他劇目的詠劇詩的有關信息,如作者、出處、所在冊數、卷數、頁數等做了簡要記錄。為申報教育部項目,我對清代有關《長生殿》的資料進行了初步的搜集、整理,所得也有三十餘萬字。

在以上所述前期工作和成果的基礎上,由於王夢佳師妹的鼓勵和幫助,我聯合上海人民出版社以「《長生殿》《桃花扇》資料彙編考釋」為題申報了2021年度的國家古籍整理出版資助項目,幸運地成功獲批。此後,我又對兩部書稿進行了修改和增補,主要是從部分清詩總集中新搜集到一些詠劇詩。

袁行雲先生在《清人詩集敘錄》中指出「詠《桃花扇傳奇》及觀演《桃花扇》劇詩」的數量「較諸詠《長生殿傳奇》不啻數十百倍」。袁先生所言不免有些誇張,但由目前我所搜集、整理的有關兩劇的詠劇詩的數量對比來看,兩者的差距確實較大。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是可以而且需要進一步思考、討論的。

《清人詩集敘錄》

孔尚任生平撰有戲曲作品兩種:《小忽雷》(與顧彩合作)、《桃花扇》。吳梅先生在《中國戲曲概論》卷下「二 清人雜劇」中所列的清人雜劇「可見者」有「孔尚任一本:《大忽雷》」。但未幫助根據,不可信從。

《小忽雷》傳奇目前有兩種整理校注本,均將《大忽雷》作為附錄予以收入。王毅校注本(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的「前言」對於《大忽雷》的作者也表示「存疑」,稱「其作者姓名無考」,因該劇「在思想和藝術上均有可取之處,為了廣其流傳,我們照舊保留它」。而後出的戴勝蘭、徐振貴校注本(齊魯書社1988年版)則對為何附錄《大忽雷》未做任何幫助。

《小忽雷傳奇》

孫書磊老師曾發表《〈大忽雷〉雜劇考》一文(《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2009年第3期,後收入其《南京圖書館藏孤本戲曲叢考》,中華書局2011年版),稱《大忽雷》的作者當為顧彩。故為全面呈現孔尚任的戲曲創作的成就和影響,《〈桃花扇〉資料彙編考釋》僅將有關《小忽雷》一劇的資料作為附錄收入。

因《〈桃花扇〉資料彙編考釋》原稿的篇幅已逾百萬字,其中現代(1912-1949)部分的資料約有四十餘萬字,故我最後決定先將清代部分提交出版,以符合古籍整理對象的時間範圍要求。我將現代部分的資料以「現代(1912-1949)《桃花扇》資料集存考釋」為題作為另一項目的最終成果提交、申請結項,並希望以後能有機會再修改、出版。

我在碩博階段都是修讀的元明清文學方向,但碩士期間偏重詩文方面,當導師朱萬曙先生不以猥陋將我招入門下,賜我問學人大的機會,使我得聞絳帳弦歌時,我幾乎完全是戲曲和戲曲研究的門外漢(當然現在也不敢說是「門裡人」)。

當本自駑鈍的我在入學前的暑假裡遵從朱老師的建議和要求,較大量地閱讀戲曲史著作和戲曲作品,略略窺知戲曲領域的「天高地厚」之後,對於因機緣巧合而闖入的這一廣闊園地和神聖殿堂更感懵懂和惶惑,但也為之所吸引,希望能夠感受其魅力。自己所能做的和必須要做的只有從「零」開始,全力以赴,盡心投入,積極、踏實地學習。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對於「學然後知不足」的感受也日益強烈而真切。

入學後,因為我參與朱老師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全清戲曲》整理編纂及文獻研究」,承擔其中孔尚任的戲曲作品的整理任務,朱老師建議以「《桃花扇》接受史」作為我的學位論文的題目。

《全清戲曲》

於是,我一邊整理《桃花扇》的劇本,一邊搜集有關該劇的傳播、接受的資料。在用了半年時間集中地搜集資料後,我開始了論文的正式寫作。因為前述研究方向轉移的緣故,在寫作的過程中踟躕和忐忑還是一直伴隨著我。而朱老師對於論文從確定選題、建構框架到搜集材料、具體寫作,再到後來的修改、擴充等各個方面,都對學術訓練不足、專業基礎薄弱的我給予了悉心指導,傾注了不少心血。

「經師易遇,人師難遭」,而朱老師的道德、文章都讓我有高山仰止之感。我能夠忝列門牆,從學受教,既得識學術研究的門徑,又了解為人處世的道理,感到十分幸運。我在修改博士論文、提交出版時,因特殊原因影響,未請朱老師賜序批評。我內心為此一直惴惴不安,今年年中在北京與朱老師相見時,朱老師還提起此事,使我更感愧疚。

《明清戲曲論稿》

在兩部書稿申報國家古籍出版資助項目時,朱老師撰寫了寶貴的專家推薦意見。待到書稿將要出版之時,朱老師卻又有恙在身,不便賜序。我也不敢冒昧打擾,而對於朱老師的身體狀況則終日懸念,祝願朱老師早日康復。

苗懷明老師也為書稿申報國家古籍出版資助項目撰寫了寶貴的專家推薦意見,並表示會在書稿出版後在其主辦的「古代小說網」微信公眾號上進行推介。我早先拜讀過苗老師的多部大作,也每天都會關注和閱讀「古代小說網」的推文,尤其喜愛苗老師生動、別致的課堂教學方法和所布置的課下作業,並曾在教學中有過借鑑。

2019年11月,我在北京大學藝術學院舉辦的「吳梅與近代以來的中國戲曲文化」學術論壇上首次當面領略了苗老師的風采,使我更為欽佩。我的博士論文出版後,苗老師也曾在「古代小說網」上進行推介。今年是盧前先生逝世七十周年,苗老師計劃編輯出版一部有關盧前先生的紀念文集,收入小文一篇,以附驥尾,使我更加受寵若驚。

2021年4月27日,朱恆夫先生蒞臨我院舉行講座。我參與了講座之後的一個小型座談,與朱先生相識。後經朱先生的高足王建浩師兄介紹,我與朱先生建立了通信聯繫,於是不揣冒昧請朱先生為拙作撰序。朱先生慨然應允,並在序文中提出了不少寶貴的意見和建議。

河南省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的王永寬老師是我碩士學位論文的答辯委員會的主席。時隔多年之後,因此一點因緣,我請王老師賜序,王老師也欣然允諾,在百忙之中閱讀書稿,提出了寶貴的意見和建議。

《王永寬學術叢談》

我在攻讀博士學位期間曾通過電子郵件向江巨榮先生請教學術問題,江先生熱情回復,使我頗為感激。我將書稿寄予江先生,請先生賜序,江先生認真、細緻地閱讀書稿,隨時提出問題,但最後因身體有恙,未能完成序文,使我倍感遺憾,祝願江先生身體健康。我謹在此向朱恆夫先生、王永寬老師和江巨榮先生表示誠摯的感謝。

在求學和博士論文寫作過程中,我先後得到了不少師長熱情而無私的關愛、鼓勵、指導和幫助,銘刻在心,不敢言謝,謹藉此尺幅、寸管表達懷佩不忘之意。

首先要感謝我的碩士導師李聖華老師,李老師使我與元明清文學結下因緣,並在元明清詩文研究方面為我指示了門徑、方法。我雖然至今沒有再從事詩文的專門研究,但當時的學習對後來《桃花扇》接受研究的相關部分打下了一定的基礎。

《晚明詩歌研究》

在鄭州大學讀研時,徐正英老師即已對我多有照顧。我入中國人民大學讀博後,徐老師更是在修改、推薦發表論文和聯繫工作就業等多方面給予了指導和幫助。在兩部資料彙編的書稿申報國家古籍整理出版資助項目時,我也得到了徐老師的大力肯定和幫助。

在博士論文搜集資料和寫作中,鄭志良老師也給予了細心、認真的指點。王縈緒改本《桃花扇》清抄本的存藏,即得自鄭老師的告知。鄭老師的勤奮、執著,也使我們頗為敬佩。冷成金老師和王昕老師的課程使我獲益良多。冷老師不幸於今年三月因病去世,使我頗感意外、震驚和哀傷。

我們入學之時,李炳海老師已經不再開課,不能一睹李老師在課堂上的風采,只能從李門弟子的描述中想像和神往,並感佩李老師的筆耕不輟。三位老師還在預答辯和正式答辯時給予了很多寶貴的意見和建議,使我認識到自己的疏漏和不足,得以有所進步。

感謝廖可斌老師、張國星老師、杜桂萍老師在論文答辯中給予的批評、鼓勵和支持。張國星老師還在後來我的論文的部分文字發表時不厭其煩地仔細審閱、修改,並兩次親筆致信,給予具體的指點,使我非常感激。

感謝夏曉虹老師、吳書蔭老師和徐振貴老師原諒我的冒昧打擾,在論文的有關問題上給予幫助、指導。感謝台灣政治大學耿湘沅老師和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的陳凱莘老師惠賜她們的大作。

需要特別感謝的是台灣中山大學的王璦玲老師,她的論文給了我很多啟發。我並有幸在2014年9月舉行的國際漢學大會期間向她當面請教。王老師優雅的舉止談吐、和藹可親的態度,和她講述的自己生活、治學的經歷,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記憶。

《中國戲曲研究的新方向》

朱門弟子間的關係總是那麼和諧、融洽,親如兄弟姐妹。張瑩師姐親切、細心,無論籌備會議,還是聚餐點菜,無不考慮周到、井井有條,以致於在她畢業後,我們遇事時常希望有她在身邊指點。師姐幸福的家庭和兩個可愛的女兒,也令我們羨慕不已。感謝夢佳、寒羽、袁睿、王正、小亮、武婧、心言、靜雪,大家的相遇相識、互幫互助、愉快共處,頗為難得。同專業的董宇宇、黃剛、劉洋、馬芳和我在三年里經常切磋琢磨,互相啟發,共同進步,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感謝室友閆克,聰明、認真,真誠、善良,在許多人生問題上提供了很多經驗和教導。尤其是彼時大家在宿舍讀書會上共同讀書、發表觀點、互相辯駁的熱烈情景和良好氛圍,使人後來時時懷想。如今諸位同門和同窗多天各一方,我在此遙謝之餘,致以深深的祝福。

我還要特別感謝父母、妻兒的包容和支持。身為大學教師的父親從事古典文獻學的研究,是我的學術領路人,使我在論文寫作中的文獻基礎較為紮實;又最早通讀了論文的初稿,給出了許多具體的指導和建議。

清堅白道人繪《清彩繪本桃花扇》

父親對我既有鼓勵、支持,又對學業嚴格要求,耳提面命,言傳身教,但自己卻有不少讓他失望的時候和地方。母親則更多地在生活方面不斷給我溫暖、貼心的叮囑和關懷,使我能夠安心求學。

感謝我的弟弟,經常要忍受和包容我的急躁,沒有給他足夠多的關心和理解。感謝我的妻子周勇輝一直以來對我的支持和理解,並不時督促我修改論文,使我沒有過於懈怠。從相識到博士畢業的三年多時間裡,兩人都是聚少離多,我不能多在她身邊陪伴和照顧,至今也未能給她富足、優裕的生活,她卻無怨無悔。

感謝岳父母近十年來對我的理解、支持,在博士論文出版、收到樣書呈給岳父閱看之後不久,他因突發心梗遽然離世,使我們至今悲痛不已。小兒王劭俊剛滿三歲,當我寫下這篇文字的時候,他不時湊到計算機前,牽牽我的手,希望我跟他一起做遊戲,我的心裡都不免愧疚。儘管因為工作的原因,可以在家照顧他,但不能一直陪在他旁邊,他可能不理解,卻肯定有不滿。希望以後當他來牽我的手時,能少一些悻悻而歸。

我的碩士研究生周敬、黃雪琦兩位同學在書稿的修改過程中對於全書目錄進行了細緻的核對、修正,並指出了其中的一些格式錯誤,為此付出了不少時間和精力,特向兩位同學表示感謝。

此外,本書在寫作中吸收了眾多前輩時賢的已有成果,還有其他不少師友親人多年來關心幫助我的學習、生活和成長,此處無法一一列名,謹致以誠摯的感謝和祝福。

清西園刊本《桃花扇》

最後還要特別感謝夢佳師妹的肯定、鼓勵和幫助,使得兩部書稿能夠申報和獲批國家古籍整理出版資助項目,得到出版面世的資金和機會。在我的博士論文修改和出版的過程中,夢佳師妹就曾提供寶貴的意見和建議。在本書初稿提交之後,我發現其中存在不少文字和標點錯誤,於是不斷修改、更正。

感謝夢佳師妹不厭其煩地接收,並指出問題。感謝責任編輯 老師為此書的校對、編輯付出的心血。因本人學力所限,書稿中肯定還存在不少疏漏和舛誤,敬請各位專家、學者和朋友給予批評指正。

王亞楠

庚子年冬至於鄭州

作者簡介

作者近照

王亞楠,1986年生,河南鄭州人。2015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獲文學博士學位。現為鄭州大學文學院副教授、中原文化資源與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元明清文學研究。主持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項目「《長生殿》接受史研究」,省、廳級科研項目各一項,參與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全清戲曲》整理編纂及文獻研究」。著有《〈桃花扇〉接受史》(社會科學文文獻出版社2020年版)。在《戲劇》《戲曲藝術》《民族文學研究》《江漢論壇》《鄭州大學學報》等刊物發表學術論文30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