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10分鐘能做什麼?喝一杯茶,刷一會朋友圈……10分鐘,在西寧,可以勾勒出全民健身的「幸福半徑」。4月21日23時左右,晚報記者在西門體育中心3號場地看到,運動場內燈火通明,一群年輕人在這裡切磋球技享受夜間運動休閒。
從家門口出發,步行或騎行10分鐘,就可以尋找到完備的健身設施,「10分鐘體育健身圈」極大地提升了市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市體育局相關人員介紹,位於崑崙橋下的西門體育中心3號場地,過去是治理城市「髒亂差」的重點和難點之一。改造成運動場地向市民免費開放後,平均每天有500多人在這裡健身運動。「過去這裡是一片荒地,現在你看,打球的人越來越多,來晚了還要排隊,平時的簡單鍛鍊我們在小區就能完成。」市民杜春寧說。
記者了解到,近年來,我市全力推進城區「10分鐘體育健身圈」提檔升級示範點建設,積極與各區體育部門對接,以市區共建模式,共籌集資金2000餘萬元,在街邊綠地、城市拆遷改造產生的「金角銀邊」,根據居民密集程度、建設場地面積大小以及社區居民健身需求,以鋪設健身步道、安裝健身器材,融入體育文化及體育人物展示的方式,規劃建設了一批全民健身示範點,更好地滿足了市民群眾體育健身需求。
目前,全市已累計投入資金2946萬元,配備健身器材1萬餘件,共建成健身路徑1609處,實現了城區114個城市社區體育健身器材100%全覆蓋,全市體育人均場地面積已達1.72平方米,大幅提升了城區公共體育設施功能和品質。
記者注意到,無論清晨、傍晚,還是周末、節假日,在我市各大公園、廣場、綠道、體育中心,隨處可見鍛鍊身體的市民,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學前兒童,無不流露出參與健身運動的喜悅。「出門就能找到健身器材,周邊綠化環境越來越好,『10分鐘體育健身圈』讓我們幸福感滿滿。」市民王晨告訴記者。
「10分鐘體育健身圈」早已不是一個新名詞,在農村體育健身也不甘落後。記者了解到,目前我市917個行政村都建了健身廣場,體育健身器材實現了全覆蓋。「10分鐘體育健身圈」在我市越來越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