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在晾曬場分揀當歸。
新建的高規格養殖圈棚衛生、明亮。
種土豆、種玉米、種當歸、養驢、養雞……互助土族自治縣哈拉直溝鄉魏家堡村今年的產業發展真叫忙。一年來的風調雨順,作物皆大豐收,可扶貧「第一書記」孫玉寶的心裡卻是喜憂參半。
魏家堡村位於互助縣南部,共有9個社512戶,2016年精準識別建檔立卡戶93戶318人。「村大人多,貧困戶人數跟一些小村的總人口差不多,為了創造一條村民長久『富裕路』,我們決定從試驗入手。」鄉黨委書記代朝艷和鄉村幹部針對魏家堡村的實際,反覆研討發展方案,決定用實驗檢驗效果。
種植打基礎
以往,魏家堡村主要種植蠶豆、小麥、大蒜。近年來,外出務工人員多土地都撂荒了,去年村幹部們摸清底數,將土地悉數流轉到村集體經濟,按照「做實基礎、做特產業、做大品牌、做強市場」的工作思路,充分發掘農村資源,走地域化、產業化、規模化、精品化的發展路子,引導貧困群眾開啟特色種植、草食畜等育、種、產、加工、銷售一體化的發展模式,全村形成了46.6公頃當歸、66.6公頃馬鈴薯、66.6公頃玉米、46.6公頃燕麥、200公頃苜蓿和2100平方米養殖區的產業規模。
可在當時,所有人都對結果抱有不同程度的懷疑,「這和以前各家種地不同,需要一定的勞務成本,弄不好可得賠錢。」但如不通過實驗怎知大規模種植的路是否可行?
村民有種植經驗,但要想提高效益,還要有科學而強有力的管理。為此,合作社請退役軍人王振江擔任總經理,出身農村且在部隊多年擔任汽車連長的他,對種地尤其是各種農業機械的駕駛和修理頗有心得,「我在部隊就喜歡研究機械,在這能觸類旁通。」他給有駕駛技術的村民教授農機使用,貧困戶莫敖學就因開拖拉機,從村裡有名的懶漢變成了駕駛能手,還自學修理。王振江每天提前上班,和村民一起上工,最晚下班,大家幹活也不懈怠。
為了讓農作物賣上好價錢,孫玉寶在土豆收穫前與三江集團威思頓公司成立聯合體,保價收購60萬噸。與甘肅岷縣著名的中藥村領航企業——益農藥材合作社確立了350噸當歸的保價收購合作。還從岷縣聘請行家指導村民把當歸分揀、擺放、扎捆,就多幾個小工序,價格就翻4-5倍。務工村民計件取酬,貧困戶魏吉林按照他的工資標準一算,這個月能掙兩千多元。
養殖增效益
「光靠種地是脫不了貧的,必須得有我們自己的產業,多元化發展,穩定收入。」第一書記孫玉寶說。
2018年7月,在各級領導和有關部門的支持下,村裡投資200萬元註冊成立互助縣業盛生態養殖有限責任公司,進行德州黑驢、青海小尾寒羊、蔥花土雞、紅羽王土雞等畜禽的生產、繁育、養殖和初加工。同時註冊資本100萬元成立互助縣晟茂種植有限責任公司,通過「以種促養、種養結合」的模式,形成了生產鏈閉環。
在養殖場一棟528平方米的標準化驢棚內,40頭德國黑驢,精神抖擻地站著,見了人還往跟前湊湊。「我們調研發現驢的經濟價值很高,驢肉、驢皮、驢奶的市場需求強,而且疫病少,養殖技術村民較容易掌握。」公司特意多購進母驢,計劃同時發展種驢繁育。
驢的收益約是羊的5倍左右,可需要3年才見效。為了填補期間的消耗,公司又養了羊和雞。以自種的玉米和苜蓿作飼草,牲畜的糞便又成為農作物的有機肥料,如此形成了一個綠色的產業鏈。
公司總經理呂偉說:「德國黑驢養殖基地全部建成後年存欄量將達到200頭,預計實現純利潤50萬元,解決貧困勞動力就業20人。」同時,公司將農戶家裡散養的肉牛集中養殖,勞動力即可外出務工,增加個人收入。
科學協調種與養
村裡的種植、養殖公司成立了,如何進行管理?「公司收益5%-10%納入村集體經濟,請專業人員經營管理,保障村民收益。」村委會主任魏庫林說。
村「兩委」會議上,鄉鎮和村幹部決定建立周例會、日講評、月述產,以及量化考評等制度機制,將工作細化到每一天,將責任細化到具體個人,將收益與個人效益掛鉤。同時,與青海大學簽訂技術幫帶協議,吸納優秀管理人才加入管理團隊,為壯大村集體經濟打牢優秀人才儲備基礎。
在第一書記孫玉寶的帶領下,公司運用科學養殖的理念,從項目的確立、種苗的選購、養殖管理各方面走科學化、規範化的路子,先後十餘次派出主要負責人和技術人員赴安徽、陝西等地考察學習,與山東、甘肅的醫務人員建立聯絡機制,以網上遠程會診解決養殖中的難題。
「幹部們要求很高,一會兒也不閒著,養殖場在山頂上,種的地在山腰,每天就這樣來回跑,有時候連飯都顧不上吃。」貧困戶魏吉林說,以前村裡的人收完莊稼,除了去打工的都在村裡閒逛,現在都在公司務工。空閒時,村裡就組織養殖技術宣講、現場示範教學。
經過這一年的嘗試,村「兩委」和「第一書記」對各種作物和牲畜的生產規律有了完整的認知,對產出、加工、銷售的門道也基本掌握,據此,他們對來年的生產有了更科學的規劃。「當前各種農產品的投入比較合理,明年我們會加大藥材種植和驢的養殖數量,讓種植和養殖的比例更加協調。」
在整潔寬闊的村道上,寫有「幸福是奮鬥出來的」的宣傳欄最多。夜幕降臨,在玉米地、當歸晾曬場、養殖場裡還有村民工作的身影,每個人都在為未來奮鬥。
作者:趙睿 文/圖 來源:青海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