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小環節都是有用的。
早在原始社會人類就學會了使用罐子。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不斷地改進罐裝器皿,其中易拉罐的發明,為罐裝飲料的工業化提供了一條便捷之路。
易拉罐,是一種金屬罐,以鋁製成,它有一個拉環,使罐不用開罐器都可以輕易拉開。如此包裝設計最適合即興消費,不必找開罐器,不得不說,這個小小的拉環,卻是一項了不起的發明。它的發明者艾馬爾•克林安•弗雷茲是個設計師,他用罐蓋本身的材料加工形成一個鉚釘,外套上一個拉環,再鉚緊,配以相適應的刻痕,就成了一個完整的罐蓋,易拉罐最關鍵的技術完成了。
易拉罐的發明
大部分的灌裝飲品如碳酸飲料、啤酒等,裡面都注有大量的二氧化碳氣體。因此,鋁罐要承受的壓力很大,如果罐底是平平的話,一裝滿飲料密封后,它就會像氣球一樣鼓起來,所以鋁罐的底部被設計成了內陷的碟狀,罐底就像拱形水壩一樣能抵擋身後液體的壓力。另外還有一個問題,罐內壓力這麼大,如何讓每一個使用者,無論他多麼柔弱,都能輕而易舉的把拉環打開呢?研製鋁罐拉環並非如它本身看上去那麼簡單。主要問題在於如何令拉環和鋁罐連接在一起,接口又不會脆弱得在開啟時折斷。
後來,弗雷茲終於想到了解決方法:利用罐頂凸起的部分充當鉚釘,並把附近位置磨薄至少於原本厚度的一半;塑造凹凸坑紋;連上拉環。這樣,人們只需花很少的力氣就可開啟,罐內的二氧化碳也隨之跑出來。
易拉罐的改進
易拉罐在美國出現,很快風靡全球,受到人們的追捧,並且成為一種易拉罐文化。但是拉環這種銳利的垃圾在野餐區和海邊特別多,小小的拉環很容易躲過清潔人員的工具,所以很難清理乾淨。不少人還被拉環給割傷腳,或者動物誤食後也會對其造成傷害。因為這些問題的存在,分離式拉環也得到改良,改良後的拉環設計是開蓋帶往罐內推入,拉環不會與罐體分離,改善了分離式拉環的缺點,解決了垃圾問題,避免了誤傷誤食事件的發生。
不過,從日常生活中飲用易拉罐的情況來看,它還有一個缺點,那就是開罐後的飲料不能再密封,而我們常常有不能在短時間將其喝完的時候。當然,這個缺點還是吸引了不少人埋首研究,有人還取得了一項重新密封開啟罐頭的美國專利。但似乎實際意義不大,首先它必然加大易拉罐的製作成本,更重要的,或許我們寧願加快飲用速度,甚至直接將沒氣的飲料丟掉,而不願和重新密封的技術性裝置打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