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著被水淹死的危險,這種常見魚花了幾萬年進化出奇特的呼吸器官

2019-12-25     SME科技故事


我們知道要想用水把魚兒淹死並非易事。然而就有一種常見的觀賞魚擁有特殊的結構而容易被淹死,儘管它們能在惡劣的水體環境中生存下來。


它們就是外表艷麗背後卻藏著火爆脾氣的暹羅鬥魚。顧名思義,它們擁有爭強好鬥的特性,且原產地多數分布在泰國。


然而鮮少人知的是,這種魚大概歷經了近4千萬年才演化出這種器官。如今野生鬥魚已經在原產地成了易危物種,卻在非原產地成了人人喊打的入侵物種。



在人工水族館裡,我們可以看到暹羅鬥魚體型大,色彩美麗,雄魚的腹鰭、臀鰭、尾鰭、背鰭曼妙優美。有人還會形象地將它們比喻為日本武士,漂亮威武。但其實這是經過世界各地熱帶魚愛好者長期優選、雜交和定向培育的結果。

野外的暹羅鬥魚身姿並沒有如此艷麗的外形,它們的魚鰭大多比較短,且為暗淡的棕色、灰色、綠色等。它們只有受到刺激時才會表現出強烈的色彩。不管人工還是野生飼養,它們也能叫做五彩搏魚,打架魚和彩雀,屬於鱸形目攀鱸亞目鬥魚科。


有句老話說一山容不了二虎,而對鬥魚來說一缸容不了二魚。只要看到對方,它們會儘可能地張開尾巴,豎起鱗片,隨時撕咬在一塊。人工飼養的鬥魚最好能夠有獨處的空間,否則兩條魚狹路相逢就容易打架,結局不是一方獨霸就是兩敗俱傷。


就算是隔著一個玻璃缸,兩條魚相見也會頓時生起一股殺氣,看起來像是要來一場生死決鬥。如果在玻璃里看到自己的倒影,它們也可能會傻乎乎地去撞鏡子,把自己搞得傷痕累累。雖然鬥魚個頭看起來不大,但它們爭鬥起來可能會長達數小時。


如同中國人的鬥蟋蟀、鬥雞等,泰國的成年人會有意挑選出戰鬥力強的鬥魚來進行對斗,甚至演化成賭博方式的一種。隨著這項活動的盛行,國王也開始許可人們收集這些魚來賭鬥。說出來你可能不信,不少人還因為賭鬥魚賭到傾家蕩產。

雄性鬥魚對鏡子裡的自己發動攻擊


別看鬥魚同性之間打鬥得那麼厲害,在自己的後代面前,鬥魚稱得上是盡職盡責的好男人呢。原來鬥魚的繁殖基本都是靠鬥魚爸爸來完成的,雌性鬥魚產卵之後照顧幼體的重任就落在了雄性鬥魚的身上。在交配後,雄魚會用嘴將掉落的魚卵放進泡巢中,又或者是時刻守護在魚卵周圍,一有動靜就會警覺地四處巡遊。

一般來說,孵化過程通常持續24到36小時,剛孵化的幼魚會在泡巢里停留兩三天,直到它們的卵黃囊完全吸收,之後才離開泡巢開始獨自生活。


一對鬥魚正在交配產卵


與其他魚類不同,暹羅鬥魚大多生活在水位較淺的水體中,如泥潭沼澤、積水窪,小溪中。它們之所以能夠自由自在地生活在淺水區,是因為這種魚擁有特殊的輔助呼吸的器官,也就是迷鰓。它是攀鱸亞目魚類的一種特殊器官,由鰓葉進化而成,上面的褶皺布滿擴張血管,能直接攝取空氣中的氧氣,不必透過水作媒介。


所以,攀鱸亞目魚類能渾濁或溶氧量低這樣惡劣的水體環境中生存下去,就算短時間離開水也不會立即死亡。有了這項技能,暹羅鬥魚擁有比其他魚類更強大的生存能力。


比如在澳大利亞等地區,外來的暹羅鬥魚就成了強勢入侵物種,並對當地的魚類、兩棲類和其他沼澤野生動物的生存造成了嚴重的威脅。



正是這種特殊的迷鰓結構,使得暹羅鬥魚容易被淹死。像我們人類一樣,一旦呼吸不到充足的空氣,就會窒息而亡。所以。賣魚的商販不需要在鬥魚盆中放增氧機,而是讓它們每隔一陣子到水面透氣即可。

它們要是進入人類放在水下的陷阱,比如地籠等,就很容易因長時間無法呼吸到空氣而淹死。可能是因為較為容易捕撈的原因,暹羅鬥魚的野生種群也面臨著一定生存危機,如今已經被IUCN評估為VU(易危)級別。


對野生鬥魚而言,這真可謂是成也迷鰓,敗也迷鰓。


除了暹羅鬥魚以外,絲足鱸、吻鱸等常見的熱帶觀賞魚類也擁有迷鰓。在生物學上,它們都能歸為迷鰓魚類(Labyrinth fishes)。


這類魚大多分布在印度和東南亞的熱帶平原地區,只有暹羅鬥魚所屬的攀鱸類還分布在撒哈拉以南非洲中西部的熱帶平原和雨林地區。可仔細觀看地圖,科學家發現它們之間存在間斷分布的模式,至於原因則百思不得其解。直到最近一篇發表在Science Bulletin上的論文,才有了新的突破。

通過多年的考察,我國古脊椎所青藏高原科考隊在藏北倫坡拉和尼瑪盆地發現了目前為止最古老的攀鱸化石。這一發現也將攀鱸科推前了2千多萬前。出乎意料的是,高海拔的青藏高原居然與這類獨特的熱帶魚類的演化歷史有所聯繫。

攀鱸目祖先分布區分析結果。縮寫:A.=Anabas攀鱸屬; Ch.=Channa鱧屬; Ct=Ctenopoma 非洲攀鱸屬; Mi=Microctenopoma細梳攀鱸屬(吳飛翔供圖,來源中國科學院)


通過上述發現及其他相關化石記錄和分子學數據,古脊椎所研究員吳飛翔重建了攀鱸類的動物地理學歷史,認為攀鱸類在始新世中期的東南亞就跟吻鱸分道揚鑣了。在這之後,它隨著連通西藏的水系擴散至位於較低緯度、溫暖濕潤的西藏腹地,並在那至少留到古近紀末。直到後來高原隆升導致的環境變化才逐漸在這個地方消失。

而它們的祖先也在印度次大陸與亞歐大陸碰撞後不久,從印度那邊過去約4千萬年前擴散到了非洲。對此,研究者認為,到達非洲時攀鱸亞非間斷分布模式就已經形成了。只是後來陸地連結並沒有造成攀鱸的二次擴散,這一構造事件曾促成了非洲和亞洲之間可觀的生物交流。


這可能與北非和西亞地區始新世之後逐漸變乾的古環境變化有關。為了生存,這或許也是迷鰓魚類的祖先進化出迷鰓器官的原因之一。


攀鱸目譜系時間樹(The Timetree of Anabantiformes)前標為化石屬種。圈內數字為節點時間平均值。支系顏色代表分布區(見左上方框)。縮寫:Ch.=Channa鱧屬; Mi=Microctenopoma細梳攀鱸屬(吳飛翔供圖,來源中國科學院)


可如今攀鱸亞目中的野生暹羅鬥魚已然變成易危物種。對此,泰國政府還專門成立了專門的項目聘請專家,對原生鬥魚的野外種群進行調查和保育。因為暹羅鬥魚已經和泰國人和社會擁有長遠的歷史淵源,甚至有泰國人提議儘快將暹羅鬥魚列為泰國國魚,以此保護其泰國特有的屬性和社會經濟價值。


目前像中國、馬來西亞和印度等國都通過引種培育出了中國鬥魚、印度鬥魚和馬來鬥魚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種。而在民間,有不少從事貿易生意的商人會將飼養鬥魚作為一種能夠帶來好運和讓生意興隆的信仰。


也許正是爭強好鬥的個性,才讓它們歷經千萬年後還活得好好的。不過可能當人類發現了這一物種後,它們就已經在焦頭爛額地找尋避免滅絕的方法了。


Siamese fighting fish .Wikipedia.on 23 December 2019, at 18:06 (UTC).

Anabantoidei.Wikipedia.on 11 December 2019, at 06:56 (UTC).

陳松波,陳偉興,范兆廷。魚類呼吸代謝研究進展[J]。水產學雜誌,2004(01):82-89。

作者: 少俠小黃雞 暹羅鬥魚:我狠起來連自己都打!物種日曆 2018-07-08

化石校正分子鐘揭秘迷鰓魚類演化謎題 2019-04-10 來源: 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15 Fighting Facts About Siamese Fighting Fish BY MATT SONIAK APRIL 15, 2016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0PsZQG8BMH2_cNUgt9X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