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l 逆劉而上(ID:yuanyuankaoshi)
你是一個願意分享的人嗎?即便對方跟你存在競爭關係。
有人願意,因為互通有無,進步更大。
有人不願意,因為蛋糕就這麼大,你強了,我就相對弱了。
大多數人說一半留一半:一半拿來換利益交情,一半作為底牌。
01 是規則至上,還是利己主義
跟這個話題相關的,有一則近期新聞:人大通報22名法碩考生,複試0分。
其中甚至有並列初試第一,考了415分的兩位同學,據說一個是三戰,一個是四戰。
這些同學面試完以後,在複試群里分享了自己的複試題,而後被人舉報,被學校判定違規,取消成績,前功盡棄。
這件事情引起了非常大的討論。
有人覺得規則至上。
泄題給還沒考的同學,對考完了的同學是不公平的。
而且那些考生事先也簽了保密協議,就該為自己無視規則的做法負責。
所以舉報的同學不過是維護了公平正義,沒有錯。
也有人覺得,舉報者是不折不扣的精緻利己主義。
加複試群的人,本來就是想獲得更多信息,默默看題或看經驗吃了紅利,再反手舉報,給自己去除一波競爭對手,實屬過河拆橋、卸磨殺驢。
贏是贏了,但令人不齒。
沒有定論,因為論跡容易論心難。
我們並不知道泄題的同學是出於全然的好意,還是因為覺得自己穩了,就故意無視規則。
不能判別這種「好心」是真誠還是傲慢。
我們也不知道舉報的同學是真的出於正義,還是想靠這種方式擠走別人,踩著別人上岸。
不能判別這是利益既得者在倒戈,還是利益受害者在維權。
沒有絕對的真相,所以只能引以為戒:守規則,長心眼,不留把柄。
分享歸分享,別把自己搭進去。
02 授人玫瑰,戴好手套
如果不小心搭進去了怎麼辦?
事情發生後,初試第一的同學發的朋友圈是這樣的:
「還是有必要給關心我考研的親人朋友們做個交代。
初試考得很好,專業第一。複試時無意中違反了考場規則,有一科記零分,未被錄取,未記入個人檔案已是萬幸。
我已接受結果並能坦然對待,無意為自身辯解也無意怨恨任何人,只是難有披荊斬棘屢敗屢戰的決心,也難再有逐夢山海無怨無悔的熱情,更對個中種種失望萬分。
但是我的人生還有更長遠的旅途,更絢爛的風景,更廣闊的天地,和更優秀的自己。
一切安好,閱者勿念。」
讀下來,字裡行間的心態其實很難得了。
給親人朋友們做交代,是情誼。
無意怨恨,承認自己有錯,也承認人大的處理已經是網開一面,沒有記入檔案。
沒有被這次意外弄得一蹶不振,還是充滿希冀。
這樣的人,未來多半不會太差的。
考415的實力,以及在這幾年備考過程中的收穫,是誰都奪不走的。
吃一塹長一智,以後能少犯很多類似的錯。
遺憾和心痛利用好了,會是成長踏腳石。
他/她以後還會熱衷於分享嗎?
如果不會,可以理解,如果還會,希望多一分謹慎。
豁達且明智的人,不會因為授人玫瑰時被玫瑰刺扎到,就自我封閉,而是會戴好手套。
03 篩出投桃報李的人
再有一點,很多人都在擔心寒蟬效應。
以後的考研氛圍會受影響嗎,還會有人願意分享經驗嗎?
人與人之間本就稀薄的信任,會不會更加搖搖欲墜?
很多事情本來就是信息戰。
考研如此,行業競爭也是如此。
熟悉一所學校的往期真題,和老師的出題風格,會讓我們的複習事半功倍。
找內部人員了解一些行業的「潛在規則」,能夠讓我們的努力更快出結果。
如果以後沒有人願意公開並且免費地分享複試經驗了,大家都不知道考什麼題,也不知道什麼形式了。
看似是公平,其實是進一步的信息壟斷。
本校的學生會更有優勢,而考研機構會花錢找同學買經驗,然後把這些經驗整合起來,進行售賣。
行業也是如此,如果大家都不願意分享了,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看似是公平競爭,能者勝出。
但對整個行業發展其實是更不利的,因為同樣一個彎路,每個人可能都得走一遍,同時我們喪失了很多碰撞的機會。
到底應該怎麼做?可能存在一個過程吧。
最先是:持全然開放分享的心態。
再是:吃虧,長教訓。比如分享一個經驗,轉手就被競爭對手學了去,搶了用戶。
最後是:在吃虧的過程中,篩選出了那些投桃報李,懂回饋的同道中人。
你處在什麼階段呢?
本文來源:公眾號 @ 逆劉而上,作者劉媛媛。
每晚十點,更新思維乾貨,成長感悟,還附帶晚安電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