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子,是居住空間的核心;
建築本身,是庭院景觀的一部分,
是看與被看的關係,
因為人與自然界的接觸,
大多都是在庭院裡產生的,
比如光、風、雨……
又比如風吹落葉、雨打芭蕉……
今天,
與大家分享一個課題:中式私宅院墅的景觀營造,
從整個江南中式園林的賞析,
延伸到桃李春風盧府營造的實例。
在這裡,不作為一個學術來探討,
只是作為一個與大家相互學習的課題。
一
江南古典園林與生活暢想
江南園林的發展脈絡:
整個中式園林的脈絡史,與文人的生活習慣和居住環境有關,是對最佳人居環境和園林生活的一種追求。
當下背景
人與園林,是實實在在有接觸的。
或許,每個人的心裡都有一個園林夢,有天,有地,有鳥語,有花香,這就是中國式的生活美學,唯有中國的園與院才能微妙承載。
人與園林產生接觸,而後就有了園林生活。
圍池養魚,游魚戲蓮,或是闢地種草,花木成蔭,設幾處小亭,幾處茶室,閒時望月,無事論禪,最是悠閒自在。
目前中式庭院營造元素,基本都是從過去的經典名園裡面提取的,比如網師園、留園。
二
江南古典園林經典設計要素
宅園合一
園子是整個建築的延伸與擴大,建築多成院落布置,可游、可賞、可居。
疊山理水
園區裡面以水為主景,池水以聚為主,以分為軸,水為陸之眼,水不在深,妙在曲折。
建築靈巧
在院落裡面布置廳-堂-軒-館-樓-閣-榭-舫-亭-廊等一些景觀建築,造型輕巧玲瓏,富於變化。
曲徑通幽
園林游廊為整個院落的脈絡,用於路徑和景點的引導,然後廊廡回僚,形成曲徑通幽、移步換景的意境。
三
如何營造一個好的中式庭院?
設計為先
設計為先,其實就是關於設計手法的運用:
用前兩種手法,完成借景、夾景、框景、障景這樣的景觀處理,最後實現生境的自然美,「雖由人作,宛自天開」。
「設計為先」里的四大要素:
然後搭配建築、亭台、樓閣,形成景觀畫面。
工程為重
如何營造一個比較好的中式院墅?工程是比較重要的,歸納起來有五大節點:
養護為精
園林養護人總說:「園林三分種,七分養。」
上圖:左邊是剛完成的效果,右邊是養護了兩個月的效果。對比還是比較明顯的,所以說,建造只是院子的前半部分,後期的養護非常重要。
四
杭州綠城桃李春風盧府案例解析
設計理念:給業主打造一座能讀書、烹茶、會友、暢飲且享受最富生命本真樂趣的壺中天地。因為業主非常喜歡中國文化,所以以借古、自然等手法,營造一座中式小院墅。
庭院平面圖。
改造前
對於改造方案,張明智先生跟業主進行溝通後,把整個院子分為前院、中庭和後院,然後增加了一些景觀節點。
第一稿方案在現場進行對接時有一些出入,於是,第二稿方案在第一輪方案的基礎上進行了升華和統一,並且增加了一些實用的功能,比如儲藏空間,讓每個空間的定義更明確。
改造前,前院比較糟糕,入口處原本是一塊菜地,感觀很不好。
改造方案:前院變成一進院,一進院是服務於入口、餐廳與廚房之間的一個空間,業主可以在裡面進行中秋觀月、聚會等活動。
改造方案:中庭變成二進院,定義為舉行大型聚會的場所,給業主過節用,可以擺放一張容納16人的圓桌。對於中庭,並沒有做太多的設計,而是對景做了一個升華。
這裡原本就有做一些植物和鋪裝,起初,張明智先生想把原來的鋪裝全面進行更換,但業主考慮到經濟效益問題,所以就沒有做。
改造方案:後院變成後花園。業主可以在這裡喝茶、賞魚,享受「小橋流水人家」般的生活。
另外,結合業主家有老人的情況,在後花園裡設置了一塊陽光草坪,以此滿足老人曬太陽的需求。
前院在施工過程中也遇到過一些問題。
比如前院的鋪裝,原先沒有小邊,加了這樣一個收邊後,院子更顯乾淨。
假山和茶亭的搭建、中庭小品——梅蘭竹菊的安裝。
其實,做假山,更能體現設計師對現場的把控和二次深化設計的能力,因為理想設計與實際效果往往不太一樣,需要現場指導施工師傅進行二次優化設計。
比如堆砌石頭,因為太湖石比較形象,而有時候可以用它做一些有意義的堆砌,像是海馬、神龜,這些東西都需要在現場進行二次深化才能保證效果。
這是施工過程中的苗木進場。在苗木進場之前,需要設計師去苗木市場找適合的苗木。
因為圖紙上設計的植物不一定能在現場直接使用,比如原先植物高度定的是2米多,來到現場卻發現高度不適合,就需要重新設計,需要去苗木市場找合適的,使整個植物與現場的關係更加協調。
苗木找好後進場種植,這種植的過程也需要設計師親自在現場把控。苗種植的方向是往左?往右?往前?往後?苗怎麼跟石頭進行搭配?這個步驟——設計師現場把控,還是比較關鍵的。
不是說一棵苗進來了以後,工人就可以直接把它種好,這還需要考究設計師的現場把控能力。
三維空間想像能力往往比二維差很多,當苗木運到現場的時候,種多高?高十公分還是低十公分?地形要不要再拉起來一點?這些對空間感的營造有很大影響。
喬木種完以後,張明智先生還對整個院子做了修正,比如石頭細節的調整、收邊的太湖石與園路、植物的融合。
竣工後的效果
這是前院竣工後的效果,陸陸續續經歷了很多程序,如鋪裝調整、二次深化調整、苗木調整。
在設計的時候,張明智先生考慮了很多景觀面的效果,像是從餐廳逛出來的感覺、整個空間的氛圍,通過一些老石臼、老石凳、老件的運用,讓空間更有古樸的味道。
這是中庭竣工後的效果,保留了原來大鋪裝的設計,並進行改良升級。
在此基礎上,還添加了老條石和石臼,讓整個中庭看起來非常乾淨,業主平時可以在這裡練習太極拳等體育鍛鍊。
這也是中庭竣工後的效果,從幾個設計手法如對景、框景,讓每一扇窗戶都有景可觀,然後其他功能儘量做到簡潔。
這是後院的效果,以假山和茶亭作為整個後花園的重點,然後輔以一些功能性的元素,比如業主家父母喜愛曬太陽,便設計了一塊陽光草坪;女主人喜歡種菜,便在偏角的地方做了幾米花圃,既可以種菜也可以養花。
後花園小景:牌額、石臼、小橋邊角的處理、月洞門後面植物的栽植……
後院這個空間很小,裡面的景觀元素卻比較多,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能達到有景可看的效果。始終圍繞步移景異來進行設計改造,思考在小空間裡怎麼處理空間及視線的問題。
這是茶亭和陽光草坪的銜接,是用植物去進行分割的,比如一個空隙形成兩個植物的夾景。
後花園的景觀節點照片,通過植物、石頭之間的銜接,讓整個院子看上去更加自然。
節點營造的經驗和心得
下面,跟大家分享一下張明智先生景觀節點營造的一些經驗,以及現場隨機應變和二次創作的心得。
門出去與進來的對景,通過門框而形成,主要是用盆景來處理。
業主買的石條太新了,不能用又不想浪費,於是,在這裡增加了一個對景,通過石條與小獅子的新舊結合,讓餐廳外形成這樣一個景觀效果。
從主臥室窗戶看出去,正對連廊下面的梅蘭竹菊。
這是從月洞門進來的對景,整個假山在營造的時候要講究體量,所以這個地方比較關鍵,既不能過高也不能過矮,要從月洞門看過去剛剛好。
從客餐廳出來的中庭對景,採用了一個極簡手法,就是一棵羅漢松加一塊臥石,然後加入一些中式植物做簡單處理。
對於框景和對景,儘量用門框作為畫框,比如月洞門、主門、窗戶形成觀賞畫面,讓庭院每一處都有景、有驚喜。那麼就借景和漏景(透景)而言,我們應該怎麼實現前後景的呼應?
在月洞門後面種了一棵玉蘭,剛好銜接了兩個建築的頂部,讓整個關係更加融合。
中庭景觀除了盆景,還可以通過月洞門的借景,把後花園的景借到中庭里來,形成景中有景、畫中有畫的效果。
在植物種植上,張明智先生希望每棵植物都能表達它的一種設計意境,通過一棵歪黑松的運用,一個小小的框景就形成了。
通過造景手法與景觀功能空間的有機結合,也在營造過程中存在一定的隨機性,比如植物的採購、石頭的堆砌,可以根據現場進行隨機調整。
後花園水池中有一處景觀叫神龜探海,在營造過程中發現有塊太湖石有些像海龜,就跟假山營造師傅溝通:能否做成神龜探海的一種感覺?後面通過師傅的修飾,出來的效果非常好,這屬於二次創造。類似這種二次通過現場再設計的事情,發生挺多的,也非常有意思。
茶亭的建造發生過一件影響比較大的事情,就是隔壁的業主投訴圍牆超出了高度。圍牆有限,只有2.4米,但茶亭有3米,超出了圍牆,於是進行了二次變更設計,把亭子做下沉式處理,做到水面上去,使得人在亭子裡有在水面上的感覺。
橋的細節里,橋邊雕有祥雲的花紋。
植物和石筍、柱子的搭配。
其實,在整個項目營造過程中,會發生很多與原來設想不太一樣的問題,這需要設計師在現場進行把控和優化,最後達到一個可觀的效果。
註:圖文素材源於網絡,由最美農莊編輯整理,版權屬於原作者,如若圖文資源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與我們聯繫,我們將第一時間做出處理。
公眾號平台:最美農莊(ID:Farm_plan)
商務合作:17813279513(同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