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斷奶方法正確嗎?傷害了寶寶的健康身心嗎?對比一下吧

2019-05-08     雨媽說育兒

有的寶寶很省事,隨著輔食攝入量增加,對母乳就不感興趣了,只要輔食吃飽就不再要求吃母乳,斷奶就自然完成了,過程非常平靜。如果寶寶沒有這麼省事,需要媽媽採取手段來斷奶,那麼也不用大張旗鼓地進行,最好採用自然斷奶法,這樣斷奶過程也會比較平靜,媽媽和寶寶都不會感覺痛苦。

自然斷奶法是最好的斷奶方法

自然斷奶法講究的是循序漸進,通過逐漸拉長兩次喂奶時間間隔,實現逐漸減少喂奶次數,一天4次減成3次,3次減成2次,2次減成1次,最後1次也不喂了,斷奶就完成了。另外還有一種方法,就是把最不脹的那一頓先斷掉,用配方奶或輔食代替,接著再斷一頓不是特別脹的那一頓,一頓一頓斷掉,最後實現完全斷奶。

一般來說,最晚斷也是最難斷的是早上睡醒後、晚上睡覺前的那兩頓。

斷早上那頓對寶寶來說沒那麼難,因為寶寶早上都心情好,對母乳以外的其他食物接受度也比較高。難度主要在媽媽,一是因為早上脹奶比較嚴重,二是寶寶醒來得很早,媽媽來不及做其他準備,喂母乳最方便,就直接喂了。所以斷這頓奶,關鍵在於媽媽努力,不妨早些起床給寶寶做好輔食或沖好配方奶,等寶寶醒來後就喂,早上這一頓很簡單就斷掉了。斷晚上睡前的奶主要難度就在寶寶身上了,可以這樣做:晚上的輔食儘量給寶寶一些比較扛餓的食物,也可以喂些奶,確保他睡前不會餓,然後睡覺的時候讓別人哄,看不到媽媽可能也就不要求吃奶了,自然就能斷掉了。

避免傷害寶寶身心健康的斷奶法

傳統上有很多斷奶法,比如在乳頭上塗抹辣椒、綁線、塗顏色、貼膠布等等,還有讓寶寶跟媽媽完全隔離,雖然也能斷奶,而且快速徹底,但不提倡。

首先這樣做容易傷害寶寶感情。寶寶吃母乳不僅僅是滿足身體需求,也是一種感情慰藉,突然斷掉容易讓他變得很沒安全感,以為媽媽不要自己了,陷入深深的焦慮中,反應嚴重的寶寶會在斷母乳的同時,連配方奶、輔食都一同斷掉,不肯吃了,即使吃食慾也不太好,對身體造成極大的影響。

有的寶寶還會通過吮手指、被角、媽媽的衣物等來獲得安慰,形成癖好,嚴重影響心理健康。

其次,驟然斷奶對媽媽來說也比較痛苦。其實媽媽也需要時間來適應斷奶過程,如果驟然斷掉,乳汁仍然分泌旺盛,媽媽被脹奶的痛苦困擾也是很嚴重的。如果還採用了隔離的斷奶法,脹奶的同時,媽媽還特別思念寶寶,心理壓力也很大。

所以,這些極端的斷奶法雖然見效快,還是不要採用,最好用自然斷奶法。

自然斷奶法,如果媽媽有耐心,時間也允許,可以在2~3個月內完成,慢慢進行,如果不想拖太長時間,可以在2周內完成,但不要低於2周。

斷還是不斷要看寶寶情況

世界衛生組織和國際母乳協會都提倡最好將母乳喂到寶寶2歲及2歲以上,但是我們中的大部分人可能都做不到這一點,你可以儘量堅持到你能堅持的時間再斷,如果堅持不了更久,最少也要喂滿6個月,如果能堅持到在1歲時更好。

1歲寶寶基本做好斷奶準備

將近1歲的時候,寶寶咀嚼能力、吞咽能力很好了,所以輔食一般都已經吃得很好、很有規律了,體內消化酶也增加了,消化能力越來越強,能從輔食里攝入相當量的營養,而且寶寶滿1歲以後能夠喝純牛奶了,此時斷奶,寶寶的營養不會出現嚴重問題,可以說他的身體已經為斷奶做好準備了。另外,也是因為輔食添加,寶寶對母乳已經不那麼依賴,可能比起母乳來還更喜歡輔食,可以說寶寶從心理上也做好了斷奶的準備。因此,1歲左右,寶寶對斷奶是可以接受的。

儘管在將近1歲時,寶寶從身體和心理兩方面都做好了斷奶的準備,但並非必須在1歲時斷掉,有些寶寶需要儘快斷掉,有的寶寶則可以再喂一段時間,有的寶寶則必須將斷奶時間延後,所以斷還是不斷還要看具體情況。

有些寶寶必須儘快斷奶

有些寶寶特別依戀母乳,甚至只吃母乳,不吃輔食也不吃其他奶類,這樣的寶寶需要儘快斷奶,如果不及時斷奶,對寶寶的身體和心理都將產生不良影響。

首先,此時母乳的營養已經不能滿足寶寶的身體需求了,儘管有的媽媽乳汁特別豐富,寶寶只吃母乳也能吃飽,但只吃母乳不吃輔食或者很少吃輔食,時間長了,也會營養不良。

其次,對母乳依戀特別嚴重的寶寶如果不及時斷奶,還會影響寶寶個性發展,以至於他不願意承認自己是獨立存在的,獨立性特別難建立,特別黏人,媽媽和寶寶都會感覺疲累。

因此,特別依戀母乳的寶寶,及時斷奶是必要的,在滿1歲時可儘快、堅決地斷,否則越晚越難斷。

有些寶寶可暫時不斷

媽媽乳汁豐沛,還願意再喂一段時間,那是很好的,但僅限於寶寶對母乳不是很依戀的情況下,要求寶寶母乳和輔食都吃,而且輔食吃得很好。這樣的情況下,母乳喂養堅持時間越久越好,最好堅持到2歲以上。

這樣的寶寶,到最後斷奶的時候其實也幾乎不需要採取斷奶的手段,只要不喂了就可以,寶寶不會特別要求,不給吃了也不介意,對媽媽來說是最省事的。如果決定在1歲左右徹底斷掉,可以在10個月的時候就開始著手,慢慢進行,可能在將近1歲的時候斷奶就完成了。

斷奶需選擇好時機

有時候媽媽已經計劃好斷奶的時間了,但並不一定非按照計劃進行,遇到某些情況,比如寶寶身體不適、生活環境變了等,仍然堅持斷奶,寶寶的健康可能會受影響,所以需適當將斷奶時間往後順延。因此,斷奶也有個時機問題,一定要選好時機。

氣候條件要適合斷奶

從大的時間範圍來講,春秋氣候宜人,寶寶食慾好、情緒也穩定,斷奶後出現問題的機率較少,斷奶比較適合。但是,從醫院的門診來看,春季是各種細菌、病毒猖獗的時候,是各種疾病的高發期,門診中患呼吸道疾病的寶寶特別多,而秋季9~10月份是寶寶生病最少的季節,可見秋季寶寶抗病力最強,是最適合斷奶的季節。

夏季和冬季,氣候條件極端,寶寶本身抗病能力較差,一旦此時斷奶,寶寶失去媽媽乳汁中抗體的保護,遇到特別炎熱和寒冷的時候,很容易生病,所以不適合斷奶。

如果寶寶在春季、冬季或夏季滿1歲,斷奶時間最好延後幾個月,等到秋天的時候再斷,如果等不到秋天,那就儘量選擇春天。

生活環境要適合斷奶

氣候條件適合了,還要看生活環境是否適合,主要看最近生活環境是否有大的變化,如果剛剛搬家或者正在旅行或者剛剛換了看護人,那最好不要著急斷奶,要等寶寶適應了新環境、新的看護人,新的看護人也了解寶寶了之後再斷,這樣寶寶受到的衝擊較小。

寶寶身體要適合斷奶

如果寶寶正在生病,最好不要斷奶。生病的寶寶食慾差,抵抗力低,如果再斷奶,生理、心理壓力都會增大,對健康很不利。另外,如果寶寶正在出牙,等同於生病,此時寶寶往往情緒煩躁、食慾很差,心理上需要母乳安慰,生理上也需要母乳提供營養,最好不要斷奶。

適當的母子分離可促進斷奶

我們不贊成採取母子長時間分離從而實現斷奶的這種做法,但是適當地、短暫地進行母子分離對斷奶是有利的,而且基本不會影響寶寶情緒和母子感情。

1.短暫分離母子在通常喂奶的時間段,實行短暫母子分離,讓寶寶在該吃奶的時間吃不到奶,從而促進斷奶順利進行。

寶寶吃奶其實也是一種習慣,到了吃奶時間不吃奶就像缺了什麼一樣不安,把這種習慣改掉,斷奶就能順利些。所以,每到吃奶的時間,媽媽可以暫時消失一段時間,讓寶寶跟其他人相處,把這一頓奶錯過去,這樣意識不到自己沒吃奶這個問題,這個吃奶的習慣也就維持不下去了。

2.分離母乳和寶寶。別讓寶寶隨意接觸到媽媽的乳房,也別讓他看到能聯想到吃奶的畫面和味道等,實行寶寶和母乳的分離。

在這個階段,媽媽最好穿緊身的衣服,別讓寶寶輕易掀開衣服摸到乳房、吃到奶,另外可以在身上噴點香水,掩蓋乳汁的味道,還有別讓寶寶看到電視里、畫冊里寶寶吃母乳的情景,以免勾起他吃母乳的念頭。

3.隔斷寶寶對母乳的依戀心理。讓寶寶從媽媽的乳汁以外的人和事處獲得心理安慰,從而不再需要吮吸乳汁來安慰自己,分離寶寶對母乳的心理依戀。

在斷奶的時間裡,讓爸爸多帶寶寶,媽媽跟寶寶相處,更多的是玩遊戲,給寶寶母乳以外更多的關愛,讓寶寶從母乳以外的渠道獲得心理安慰,對母乳的依戀就會少一些。

4.讓寶寶意識到自己是獨立的。用言語鼓勵寶寶,讓寶寶明白自己並非非吃母乳不可,斷奶也會順利些。比如看到別的小寶寶吃母乳,媽媽可以告訴他:「寶寶長大了,不再需要吃奶了,小寶寶才吃奶呢。」讓他感覺自豪。同時,家人要多誇獎寶寶輔食吃得好,就像大孩子一樣,也能使寶寶對母乳不再那麼依戀。

總之,斷奶不宜粗暴,為了讓寶寶在不知不覺中把奶斷掉,媽媽和家人要多做些努力和嘗試。

斷奶不能反反覆復

我們說過,斷奶前一定要做好心理準備,下定決心後才斷,不要斷了之後再喂,喂了沒幾天又斷,讓媽媽和寶寶都備受折磨。

斷奶期,即使是用自然斷奶法,寶寶哭鬧幾次也是必然的,還有些寶寶即使餓著也堅決不吃奶粉。如果媽媽真的受不了寶寶哭鬧或挨餓的煎熬,建議不要斷,等到寶寶不吃了,奶就自然斷掉了。如果要斷,建議在寶寶即將要吃奶前就離開寶寶,躲過寶寶哭鬧或挨餓的情景。

其實,相對於寶寶的哭鬧和挨餓,媽媽的失落感是導致斷後重新喂奶的主要原因。斷奶後,媽媽從被需要、被依賴的地位降到可有可無,為了彌補自己的失落感,又重新喂奶的並不乏其人。

事實證明,斷奶後又重新喂奶的媽媽往往過不了多久又會再次嘗試斷奶,而斷不了的時候就接著再喂,總要經歷幾個反覆。

反反覆復斷奶,寶寶在經歷過失而復得之後,再斷會更困難,哭鬧得更厲害。所以斷奶不能反反覆復,要麼不斷,要斷就一斷到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0OC-AWwBmyVoG_1ZmF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