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一個你以為只是生產涼茶、腸粉和艇仔粥的地方,居然可以「一條龍」生產火箭!
作者:今綸
2021年,全球航天產業收入已達6000多億美元,其中商業航天占比高達80%,商業航天產業已經成為世界已開發國家追捧的戰略性新興產業。
中國的航天大城當然是北京、上海、西安,但廣州的快速崛起確實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之外。
近日,位於廣州南沙大崗的中科空天飛行科技產業化基地項目一期工程完工交付,年底正式投產使用。
中科空天飛行科技產業化基地項目一期工程
該項目由商業航天企業廣州中科宇航探索技術有限公司使用,具備年產30發固體火箭的產能,主要用於開展系列化固體、液體運載火箭的生產、試驗、總裝及測試。
廣州中科宇航探索技術有限公司
廣州,一個你以為只是生產涼茶、腸粉和艇仔粥的地方,居然可以「一條龍」生產火箭!
這其實有點顛覆的味道,事實就是廣州這座航天大城正在悄然崛起。
01 廣州不斷補航天產業短板
廣州人在航天方面的布局也是如這座城市一樣,樸實無華,低調前行,很多人都不曾關注。
2019年,北京中科宇航探索技術有限公司(下稱「中科宇航」)董事長楊毅強帶領團隊走訪浙江、湖南、江蘇多地,最終做下決定,將子公司落戶廣州南沙。
廣州能吸引到這一種子選手,當然是廣州的營商環境打動了企業家。
還有更重要的是,整個環境符合發展商業航天的需要。比如有白雲國際機場這個龐然大物在,航空飛行中後艙衛星網際網路接入服務潛在需求巨大,即衛星網際網路應用場景豐富。同時,珠三角、廣州的先進位造業很強大。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成本考量問題:廣州南沙距離海南文昌發射基地更近,在南沙做好了火箭,運到文昌成本比較低。
廣州在廣東省的支持下,開始銜枚疾進,以超強的執行力來不斷補足自己的航天產業鏈短板,而且已經看到了效果。
2019年,廣州市政府與中國科學院簽署協議,在南沙規劃建設一個面積99平方公里的南沙科學城,引入了中科院力學所及下設空天飛行科技中心等中科院研究單位。
2020年,總規劃占地面積約600畝的中科空天飛行科技產業化基地落戶南沙。
中科空天飛行科技產業化基地
2021年3月30日,吉利科技集團宣布在廣州南沙設立其全國唯一航天業務集團總部時空探索科技有限公司,負責管理運營時空道宇、上合航天、星空智聯、歐科微等核心企業,項目產值規模超過100億元。
TCL在廣州成立摩星半導體(廣東)公司,產品涉及衛星導航多模增強應用服務系統集成、衛星遙感應用系統集成等業務,覆蓋了衛星通信、導航、遙感等方向。
廣州也在努力幫企業解決資金問題:
越秀產業基金連續3輪投資中科宇航。
南沙聯動市屬國企,市區共同設立商業航天產業基金,首期規模5億元,將助力牽引商業航天上下游產業鏈。
當很多人還在說:「南沙好像也沒什麼產業」的時候,南沙已經把航天產業的基地、框架、核心企業都已經搞掂了,不但如此,還有了商業成果。
7月27日,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力箭一號」(ZK-1A)運載火箭發射成功。
「力箭一號」起飛。圖源:中科院之聲
這是中科宇航成立三年半來的首發火箭,也是廣州南沙的首發火箭。
廣州南沙造火箭絕對不是紙上畫餅,而是火箭已經一飛沖天!
廣州人很務實,廣州人做到了,這是廣州航天產業史上具有歷史意義的一天。
從此,廣州產業面對的不止是波濤洶湧的大海,還有遼闊的藍天。
02 產業疊代對城市有莫大好處
廣州航天產業的悄然崛起對廣州、南沙、大灣區意味著什麼?這一趨勢會自我強化嗎?
航天產業的加速起飛,火箭成功升空,基地投入使用,將使得廣州的航天產業標籤日益突出。
何況,背後還有政策助力:
《廣東省製造業高質量發展「十四五規劃」》中指出,要依託廣州、深圳、珠海等市打造集衛星晶片、終端、關鍵元器件製造為一體的衛星裝備產業集聚區。
根據《廣州市南沙區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十四五」規劃》,南沙著重推動新能源與高端裝備產業邁向高端,立足海洋等資源優勢,結合南沙區海洋、能源等前沿領域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以重大平台和重點項目為依託,做優、做特新能源與高端裝備產業。
南沙的地理位置優勢、政策優勢、資金優勢將使得它成為一塊航天公司、人才的「吸鐵石」,大家越來越關注南沙,最後,不少人會用腳步和鈔票來投票南沙。
火箭在南沙產業基地生產出廠後,無論是走海運發往海南發射場,還是執行海上發射任務,都能極大提高火箭產品的運輸效能,這是一個巨大的優勢。
而且在廣州不僅僅是南沙在擁抱航空產業,還有花都和黃埔。
隨著北斗衛星系統的組網完成,位於廣州黃埔區的泰斗微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的衛星導航定位晶片在交通、通信、電力、廣電、共享單車、物聯網等的應用也在加快。
未來中科宇航液體動力火箭的試車將會落在廣州花都,中科宇航準備將業內有名的航天測控公司「天鏈測控」在廣州重新註冊成立「中科天鏈」。
所以,廣州在南沙、花都、黃埔基本上是落子如飛的一個狀態,低調歸低調,但航天產業鏈、生態的形成已經具有一定的規模。
以南沙為龍頭,虎踞大灣區,這是廣州航天產業的清晰布局。
廣州航天產業捷報頻傳,對於大灣區是一個極大的利好信號。
一直以來,航天產業發展較為突出的城市是北京、上海、西安、成都、瀋陽、武漢等,武漢也喊出了打造「中國航天第三極」,這和南沙的目標一模一樣。
廣州發展航天產業有自己的短板,也有自己的優勢。
短板在於技術壁壘和人才:
技術壁壘之一是如何將火箭精準地送上預定軌道,二是如何通過更先進的技術將成本降下來。
再就是廣州的航天產業人才無論質量還是數量都不足。
但是,廣州的優勢也是客觀存在的:
除了地理優勢之外,廣州的營商環境在國內一流。
而且三年抗擊疫情的過程中,廣州的人性化防疫政策獲得萬千點贊,造就了自己的特殊競爭力。
在北方人才通過各個渠道、領域南下的情況下,廣州的城市品牌光芒萬丈猶如一股清流最受關注,航天產業的發展也當受益於此。
滴水穿石,假以時日,廣州不斷加強自己的航天產業生態,不斷聚攏航天人才,南沙在大灣區的生活成本、房價並不高,廣州極有可能在中國航天產業城市排行榜中不斷提升自己的排名。
何況,廣東省在集成電路等高科技研發製造上有產業優勢。
廣州航天產業的不斷疊代,對於城市整體經濟實力、財稅實力、人才體系的提升都有莫大的好處。
因為航天人才、企業的聚集,消費一定會增加,因此南沙本地和其他區域的第三產業也會有機會快速上行。
廣州航天產業的發展將促進整個大灣區的航天產業上行,並帶動高校教育、第三產業發生令人驚喜的變化。
廣州不但已經讓火箭上天,還在實際上重塑提升了整個城市、大灣區的科技創新含量,並且這種歷史的進程一刻不曾停歇。
廣州的航天產業已經開始奮力奔跑,未來它必將是浩瀚星河中那座最閃亮的航天產業大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