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鬍子」的蛙類首現南嶽衡山

2024-10-11     瀟湘晨報

本報長沙訊 日前,一種長「鬍子」的蛙類——崇安髭蟾雄性成體首次現身南嶽衡山。

「崇安髭蟾是很難尋找的一個物種,2018年,我們在南嶽衡山發現了它的蝌蚪。」江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師、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博士石勝超介紹,「在近期的南嶽衡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兩棲爬行類專項調查項目中,我們多次在發現其蝌蚪的地點進行尋找,最終才發現它的雄性成體。」

崇安髭蟾是角蟾科、擬髭蟾屬兩棲動物。其蝌蚪全長可達10厘米,其成年體粗壯,雄蟾體長68~95毫米,雌蟾體長57~81毫米。在繁殖季節,成年的雄性個體上唇緣具黑色錐狀角質刺1—4枚,就像人類的鬍子,有研究表明,髭蟾會用角質刺相互爭鬥,爭取配偶。

石勝超告訴記者:「崇安髭蟾的生長周期很長,光蝌蚪就需要至少三年才能完成變態發育,所以維持一個穩定的環境,比如說,一定要一直有流水的溪流才能維持它的生存。」

崇安髭蟾只生活在海拔比較高的、植被良好的山區溪流之中,對環境要求比較高,是環境指示物種之一,被列入《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崇安髭蟾已知分布在華東和華南以及部分華中的山區,每一個種群都已經獨立演化了很長的時間,它們有自己獨特的演化歷史。這次在南嶽衡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發現它們,為這個物種增加了一個種群,豐富了它們的遺傳多樣性,能為這個物種的保護提供更多的可能性。」石勝超說。

石勝超還透露,科研團隊在南嶽後續的研究中,將會對崇安髭蟾等物種進行瀕危等級評估,並給出相應的建議。他希望,在下次瀕危物種等級評估時,這些建議能夠被採納,以便更好地保護這些珍稀的兩棲動物。 

記者章楊梓昕通訊員周翔宇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094f64a2ed45b314d02e65257c521d7b.html














謹防「鎵」賊

2024-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