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熱的中伏第一天,居然「涼了」?
今天是「中伏」的第一天——本為三伏中最熱階段的開始,但華北大部地區卻迎來較強降雨,不得不說是一種涼爽恩賜;雨天道路濕滑,周末外出請大家務必注意交通安全。
中央氣象台發布暴雨藍色預警,我國大部地區有大到暴雨;其中, 河北中部、北京南部、天津等地局地有大暴雨,需警惕產生城市內澇、山洪、地質災害。
圖源:中國氣象局
北京古觀象台懸日
北京歷年入伏第一天天氣
2022年7月26日 小雨 23~32℃
2021年7月21日 雷陣雨 23-38℃
2020年7月26日 小到中雨 23-27℃
2019年7月22日 雷陣雨轉中雨 27-36℃
2018年7月27日 多雲 23-32℃
2017年7月22日 陰 24-28℃
2016年7月27日 多雲 23-30℃
2015年7月25日 多雲 23-33℃
2014年7月28日 晴轉多雲 24-35℃
2013年7月23日 陰轉晴 22-31℃
以北京為例,橫向對比其近10年中伏第一天天氣情況(數據見上方),發現很多時候竟然在下雨或陰天,都沒有囫圇的晴天——
那為什麼還一直有「夏有三伏,熱在中伏」、「『苦夏』恰恰在中伏」的說法呢?
夏季濕度越大,體感溫度和實際溫度差異越大;氣溫越高,濕度對體感溫度影響越大。
圖源:中國天氣網
因為此時, 北方已正式進入主雨季,逐漸轉為悶熱;南方則依舊是悶熱到底。
具體溫度情況,除了我們各自的體感差異,也取決各地當時的天氣系統。通常而言, 我國大陸主要是熱在頭伏和中伏,但東南沿海和島嶼地區大多熱在末伏,即使是通常熱在中伏的長江中下游地區,末伏後的8月中下旬,依然可出現被稱為 「秋老虎」的連續高溫天氣。
今年「中伏」將長達20天;兩天以後,還會迎來代表「炎熱至極」的節氣——「大暑」。此外, 雖然今天局地暴雨如注,但南方高溫已在醞釀,將於明天起迅速增多增強。
今年暑氣「兇猛」,我們就來盤一盤 那些在三伏天依然涼快、甚至能把人冷得「嘶哈嘶哈」的地方;本輪降雨過後, 如果苦夏重新冒頭,「雪遁」到本文提到的任何地方,都能完美避暑。
扎入雪中覓食的狐狸像在施展「雪遁」
今年夏天到底熱成了啥樣?
《中國科學報》近日還刊載一則 驚人消息:隨著世界海洋溫度的飆升和太平洋厄爾尼諾的到來——
2023年,可能成為全球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年。
吐魯番被熱上熱搜,7月16日入伏第5天,這裡地表溫度曾 超過了80℃!如果摔一跤,沒準真成三級燙傷了。
入伏第7天的7月18日,成都市氣象台分發布高溫橙色預警信號當天,成都一小伙(@柯柯旅行記)拍下 「兩個太陽」同時當空照,據《四川觀察》發布消息稱,出現「雙太陽」有可能是一種大氣光學現象「幻日」 。網友紛紛呼喚「后羿」前來,也有人認為這就是傳說中的「雙休日」。
「夏天,可以了,我們都知道你來了,不用再證明自己了好嘛??」
狗子:下次別把雞蛋攤地上了,燙舌頭。
夏至第二天的6月23日,位於北京大興區的南郊觀象台,最高地表溫度竟達 71.8℃,在觀測史上位居第二位;最高氣溫達到 41.1℃,同樣位居史上第二。
但總有些地方,
擺明要與「最強暑氣」抗爭到底,
暑氣到了它們跟前,
竟然真的「涼了」!
英劇《權游》第七季,夜王擲出冰矛秒殺噴火的巨龍韋賽利昂。
中伏的這些地方,涼透了
入伏第一天的7月11日,多地氣溫突破35℃;而在在中國極北地帶、毗連漠河的塔河縣,最低氣溫竟然只有——
6℃!
在塔河縣,熱氣騰騰的玉米竟然成了暢銷品;在早市賣貨的老闆表示,不穿羽絨服就會覺得冷。今天,塔河縣也進入了中伏,而天氣預報上顯示,最低溫只有——
7℃。
其他地區叫苦不迭地步入中伏,普遍感到濕熱難耐;而諸如 塔河、漠河等中國「極北之地」,卻正當一年中溫度最適宜、景色最優美的時節。
黑龍江呼中區號稱「中國最冷小鎮」,曾有過「三伏天」最低溫6.6℃的記錄,即使中伏第一天的今天,這裡的最低溫度也只有—— 8℃。
呼中區地處大興安嶺伊勒呼里山北麓,平均海拔800多米,歷史氣溫最低達到過 -53.2℃;年平均氣溫僅為 -4.3℃;每年-40℃的天氣可達30天左右,可能是「三九」時冷過了頭,連「三伏」都熱不回來。
黑龍江省各地三伏天(7-8月)平均最低氣溫均在18℃以下,平均最高氣溫在28℃以下,除了哈爾濱23.3℃,其他地區均溫都在23℃以下。
其中, 鶴崗、綏化和哈爾濱,在長達22年來的「三伏天」中,連一個高溫天都沒有出現過。
鶴崗不光房價低,看來還有三伏天的氣溫,圖為鶴崗新世紀廣場。
齊齊哈爾是黑龍江省入夏最早的地方,而諸如 大興安嶺地區、黑河和伊春等地——它們,則沒有氣候意義上的夏天。
另據黑龍江省各地區常年(1991-2020年)夏季日數統計顯示:
鶴崗夏天最短,僅13天;其次雞西、七台河、佳木斯,16-40天之間;當然,放眼茫茫黑龍江,夏天最長的當然是咱「冰城夏都」 哈爾濱——
長達58天,
都快到兩個月了!
今年「冰雪大世界」的人氣冰雕「兔妞兒」
緊接著,海口、深圳、南寧、廣州一齊發話:
「夏天有兩個月,確實夠長的,
但我們的夏天,
也就兩百多天吧!」
其中海口的平均夏天時長最高,
達到271天!
如果說長腿歐巴 「脖子以下全是腿」,那麼椰城之城海口,則 「百天以外全是夏」。
圖源:網易數讀
論避暑避寒雙料「王者」
這片地域被忽視了太久
東北極寒領域的三伏天,縱然能「冷」到離譜,但依然無法避免 「早穿皮襖午穿紗」的過大溫差,冷熱切換十分驟然。
而真正做到 「完敗」暑伏天、又能保持體感長時間很舒適的地方,便是長期被人忽視的宜居地帶——
西南三大地貌單元:
橫斷山區、四川盆地和雲貴高原交會地帶。
(點擊下圖以看清區域圖字跡)
圖源:《中國國家地理》2018年08期
在這片 海拔1200—2300米的西部山地,很多地方都像昆明一樣四季如春,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卻沒有昆明的喧囂。
仔細看上面的區域圖,便會發現,一切都不意外了,區域內竟包含一座在避暑方面 「SSS級」的超強存在,失敬失敬——
六盤水。
「 六盤水」取名於原所轄六枝、盤縣、水城三個特區地名的第一個字,組合得名;另有說法「三池三湖六盤水,千岩萬壑一涼都」,「三池三湖」指明湖、天湖、德湖,龍池、鳳池、瑤池。
六盤水,坐擁西南地區數一數二的大草原,烏蒙大草原;是鑲嵌在貴州西部的 「高原明珠」, 19℃是它夏天的平均溫度,曾被中國氣象學會授予稱號「中國涼都」,全年涼爽舒適級氣候達 223天以上——
夏天不用開空調,反倒要蓋厚被子。
雲貴高原上的烏蒙大草原最高海拔2800餘米,也被稱為 「空中草原」;年平均氣溫僅為 11℃上下。
六盤水地處雲貴高原東部,北回歸線以北,海拔在1400—1900米之間。緯度雖低海拔卻高,地處烏蒙山脈南端,是典型的高海拔山區,山脈連綿成片,即使別處的太陽是烈日當空,來到這裡也得秒變「溫柔暖男」。總體而言,這裡 春季溫度回升快,夏季升溫不烈,秋季降溫不猛。
連接雲貴的北盤江第一橋,是目前已開通投用(2016年)的「世界第一高橋」。
縱觀六盤水市周邊500公里範圍, 成都、重慶、長沙、武漢、宜賓……都是出了名的「火爐城市」,可想而知它們對六盤水的避暑需求有多麼旺盛。
當然,在廣闊的 西南宜居帶之內、乃至 六盤水周遭,就避暑領域而言,能打的可太多了——
圖為 貴州安順黃果樹瀑布,安順夏季(6-8月)平均氣溫僅為 20.1-21.9℃。
貴州畢節九洞天景區,位於大方、納雍兩縣交界,畢節夏季平均氣溫僅 22℃。
與東北極寒之地的「抗暑」風格完全不同,
西南宜居地帶,
不僅夏季異常清涼,
冬天也完全沒有苦寒——
圖為 大瓦山,位於四川樂山金口河區,西南宜居帶北部, 與瓦屋山、峨眉山被譽為「中國最美三大桌山」。
西昌邛海觀景亭
四川雅安
「西南宜居帶」是如何練成的?
在夏季,源於南印度洋的西南季風、源於澳大利亞北部的東南信風和源於北太平洋的東南季風,它們從南至北持續影響我國大陸, 長達4個月之久,夏日炎炎便由此而來;
亞洲7月季風圖
在冬季,亞歐大陸上的冷高壓,以蒙古為中心吹出寒冷乾燥的西北或東北季風,會向南推進到江淮流域及其以南地區, 冬日嚴寒由此而來。
亞洲1月季風圖
圖源:《中國國家地理》2009年09期
所以劃重點:無論是避暑或避寒,其實我們避的都是季風。
而如果你身在西南宜居帶,就無須躲避,因為無論冷的熱的季風,都被得那裡獨特的地理條件「拿捏」掉了。
滑動上圖可看到完整版——西南宜居地帶兼具避寒與避暑功能,在中國絕無僅有。
圖源:《中國國家地理》2018年08期
首先,夏季季風是這樣被西南宜居帶「拿捏」的——
宜居帶北部如岷山、邛崍山,西部如高黎貢山、碧羅雪山等山脈共同阻隔,減弱了海洋季風對這一區域的影響。
航拍岷山主峰雪寶頂和四根香峰
雖然季風還是會隨乾旱河谷向北波及,但云貴高原自身海拔較高(每上升1000米海拔,溫度會降低6℃),抵消南來的季風影響,氣溫也被控制在舒適宜人水準。
貴州晴隆縣二十四道拐。「二十四拐」、「三十八拐」之類的路大多數出現在雲貴山區,這裡的山不夠大,所以只好採取多拐彎多盤旋的辦法降低坡度。
夏季的季風已被「拿捏」,
再來「拿捏」冬季的——
冬天來到,當來自蒙古高原的冷空氣南下,宜居帶北部的青藏高原,一把攔下寒冷氣流南下;同時,這一區域緯度低,海拔高,所獲太陽輻射多,「節流開源」共同發力,該區域終於達成溫暖舒適的避寒條件。
航拍青藏高原
雖然冷熱季風都被阻隔,冬暖夏涼了,但「高原反應」怎麼辦?
所以,結合海拔與氣溫這兩項指標,這個寒暑皆宜的宜居地帶—— 僅在海拔1200—2300米區間,是最適宜人類居住的地帶(下圖)。
圖源:《中國國家地理》2018年08期
西南宜居帶,一年四季受季風影響均較弱,全年的體感溫度都適宜;海拔不過於高,也不易「高原反應」, 看完下面這張圖就更一目了然了
地處內陸的西南高原區,是冬夏兩季人體感知溫度都很舒適的氣溫適宜區。
資料來源:陳慧《中國避暑型與避寒型宜人氣候的地域類型及其時空特徵研究》
中國的夏天,哪裡最涼快?
「2023中國避暑旅遊發展報告發布會」公布「2023避暑旅遊優選地」——
地級城市(13省20個):北京延慶;河北張家口;山西大同;吉林長春、延邊、長白山;黑龍江哈爾濱;湖北神農架;貴州貴陽、六盤水、安順;雲南昆明、大理;陝西延安;甘肅平涼;青海西寧;山東青島、煙台;內蒙古呼倫貝爾、烏蘭察布。
縣級城市(11省20個):河北崇禮;陝西太白、留壩;吉林撫松、安圖;黑龍江五大連池;湖北利川;四川九寨溝;貴州大方、水城、西秀、桐梓;雲南大理、石林、騰衝;甘肅渭源;新疆阿勒泰;內蒙古涼城、阿拉善左旗、阿爾山。
湖北利川騰龍洞
概括而言,中國的避暑型宜人氣候呈 「兩高」分布特徵,主要集中於 中高緯、高海拔地區;
其中, 青藏高原的周邊、海拔介於 1200—3800米的高原山地,是中國避暑型宜人氣候的第一大集中分布區;
折多山,「康巴第一關」,川藏線上第一個需要翻越的高山埡口;即使在這裡領略 「7月下雪」也實屬正常。
東北和西北的中高緯地區,特別是北緯42度以北,是中國避暑型氣候的第二大集中分布區;避暑型氣候在其餘地區只有小面積零散分布;
順便再說一句避寒區域大致所在,呈明顯的低緯度集中分布,基本位於北緯25度以南。
青海西寧,青藏高原唯一擁有200萬以上人口的城市,夏季平均氣溫17-19°C,有「中國夏都」美譽。
而地處內陸的西南高原區,則還有一片在冬夏兩季皆感舒適的適宜區,也就是前文說的西南宜居帶,也即西南三大地貌單元: 橫斷山區、四川盆地和雲貴高原交會地帶。
滑動上圖查看完整版
圖源:《中國國家地理》2018年08期
太熱了,所以
好像感覺沒那麼喜歡夏天了?
南方夏天:好像悶在桑拿房裡,潮濕黏糊糊,出門五分鐘,衣服全濕透;
北方夏天:好像走在沙漠裡,又干又曬,只想喝水,出門五分鐘,曬成猴屁股。
進入三伏:北方變成沙漠裡的桑拿房,南方則是在桑拿房裡又加了座火焰山,兩者均感受到了暑熱、濕熱的雙重毒打。
由於今夏的體感過於熾烈,有網友真誠表示: 「以後不管冬天再怎麼冷,都不會說我愛夏天這種p話了!」
而我們所說的喜歡夏天,其實指的是喜歡小時候暑假時無所事事的夏天,每天睡到自然醒,最熱的時候在家看電視或玩遊戲,聽著電風扇呼呼的聲音;下午或者傍晚涼快一點約好和朋友出去玩到很晚,回家直接就吃飯,飯後還有冰西瓜吃。
即使那時的夏天同樣悶熱,我們依然喜歡,因為那個夏天裡的自己,還未長大。
希望你在這個 長達20天的「中伏」:
1、情緒穩定,最好能天天開心;
2、擁有健康的身體和甜美的睡眠;
3、學業、事業、感情等一切都順利;
4、總是能不經意間與生活中的驚喜和浪漫撞個滿懷。
祝你,祝我!
【參考文獻】
[1] 《發現西南宜居地帶 三大地貌單元交會留給國人的財富》中國國家地理 2018年08期
[2] 《「加長版」三伏天來了!入伏以後會更熱嗎? 》湖南日報 2023年7月11日
[3] 《盤點!獨具龍江特色的「氣象+旅遊」指數》龍頭新聞·黑龍江日報 2023年7月5日
[4] 《北方多地熱到40℃這裡卻沒入夏 大數據揭秘盛夏清涼避暑好去處》 中國天氣網 2023年6月30日
[5]《2023年可能成為有記錄以來最熱一年》中國科學報 2023年6月19日
[6] 《探秘!今夏北方高溫為何這麼「猛」?》 光明網 2023年7月6日
[7] 《我國避暑康養旅遊產業開發研究——以貴州省六盤水市為例》山東紡織經濟 2018年第11期
[8] 《避暑型旅遊城市的「涼爽」氣候條件對比分析——以西寧市為例》 青海師範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5年第1期
[9] 《安順旅遊避暑優勢及其發展思路》 貴州氣象 2000年2期
[10] 《「中國最冷小鎮」呼中:「三伏天」最低溫6.6℃》中國新聞網 2021年8月4日
[11] 《氣候季節劃分》全國氣象防災減災標準化技術委員會
因微信近期推送規則改版
未加「星標」就無法展示完整封面
將會錯過我們精挑細選的大圖封面
後續精心編輯內容
也很容易被淹沒
若您喜歡我們的文章
請為我們添加愛的「星標」
中國國家地理視頻號
大美中國,山河錦繡
本文創作團隊
編輯:Jubei
設計:巍巍
圖片:視覺中國、圖蟲、網絡
話題
你小時候最美好的夏日瞬間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