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搶人:內地9所大學畢業生可落戶

2023-03-08     外灘教育

原標題:香港搶人:內地9所大學畢業生可落戶

看點 近日,「香港向內地9所大學畢業生開放落戶」的話題登上微博熱搜,引起很多關注。「搶人才大戰」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但香港這次,落戶要求創歷史最友好紀錄。香港的焦慮,反映了隨著產業升級的大趨勢——要麼掌握話語權,要麼甘於落後。人才之爭,本質是產業之爭。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投資界 (ID: pedaily2012)

文丨楊文靜 編丨May

「這次到深圳出差,順道深入了解香港高端人才計劃。」

這是最近接觸外地VC朋友頻頻聽到的一句話。細聊之下,這是源於香港最新落地的「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 通過該計劃引進的人才可獲兩年簽證,並在居住香港7年後可以申請永久身份證。

而門檻比以往都要友好——條件之一是全球百強大學畢業生,按此標準內地有9所大學滿足,分別為 清華、北大、復旦、浙大、上海交大、中科大、中大、南大以及華科。

與此同時,香港300億投資基也正在趕來。目前,該投資平台的董事會主席成員及內部組織架構慢慢浮現,面向VC/PE投資機構的遴選標準和要求也正在醞釀中,「香港也在嘗試『基金招商』,招攬科技企業。」一位活躍在大灣區的投資人最近剛從香港出差回來。

至此,可以看到香港也加入了新興產業大戰隊伍中——紛紛向人才、科技企業、風投機構伸出橄欖枝。

香港最新大招:

向內地9所大學畢業生開放「落戶」

香港最新「搶人大戰」要從半年前說起。

2022年10月,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在特區立法會宣讀上任後的首份行政長官2022年施政報告,報告中首次提到「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轟動一時。

兩個月後,香港正式接受申請香港高端人才通行計劃。

這一次,高才通計劃將對象瞄準了 高學歷人才和高薪人才。具體來看,高才通計劃接受三類合資格人士的申請:

A類為申請前一年年收入達250萬港元或以上的人士;

B類則是本科畢業於全球百強大學,並在過去五年累計至少三年工作經驗的人士;

C類即申請前五年內,從全球百強大學本科畢業,但工作經驗少於三年的人士。

其中,A、B兩類人士可獲發為期兩年的通行證來港發展,不設人數限額;C類則設有上限,為每年10000人。

從全球百強大學來看,內地滿足該條件的高校有9所—— 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復旦大學、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山大學、南京大學,以及 華中科技大學,形成了清北+華五+華科大+中山大學的九校格局。

這一計劃對高端人才給予了極大程度的放鬆。申請人在提出申請前不需要獲得香港企業的聘用,並且計劃獲准後可以在香港逗留24個月,沒有任何附加條件,還可以在逗留期間不事先取得入境事務處的批准,自由從事和轉換工作。提交申請後,申請人最快4周就可獲得香港身份,獲批者在6個月內就可以入港工作或創業。

而香港高才通計劃進展如此迅速, 目的只有一個:搶人才。

與「高才通計劃」配套的還有一系列計劃。

包括成立「人才服務窗口」,向來港人才提供一站式支援;

放寬「一般就業政策」和「輸入內地人才計劃」;

放寬「非本地畢業生留港╱回港就業安排」;

優化「科技人才入境計劃」;

延長工作簽證年期;

向合資格外來人才退還在港置業額外的印花稅等等,無一不在為香港「搶人」服務。

如今,「高才通計劃」已然初見成效。申請剛開放不久,就因 審批迅速、通過率高再次出圈。根據香港方面的數據,在年底正式推出後,短短一個月時間就收到了 7400多份申請,推行7周後申請人數已經 超過1萬,同時,獲批成功率也 高達95%。

為此,香港特區政府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對外公布,申請者以年輕人居多,30歲以下的申請者約占申請總數的一半,約97%的申請者為50歲或以下;所有申請者中,有一半是世界百強大學畢業、過去5年有至少3年工作經驗,有六分之一的申請者年收入超過250萬港元。

當然,香港的搶人大招只是第一步,背後的格局正在打開。

300億投資基金趕來

開搶科技企業

隨著 「招商引資引才」口號一出,整個香港動起來了。

印象中,「招商引資」概念原本來自內地,此前這一說法在香港極為少見。但隨著「搶產業」的號角吹響,香港也在招商引資上打出了一系列組合拳,而上述人才政策便是基礎一步。

目前投資圈關注的是,香港成立 香港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公司將管理在「未來基金」下設立的「香港增長組合」、「大灣區投資基金」、「策略性創科基金」,以及新設立的「共同投資基金」。同時設立「引進重點企業諮詢委員會」,積極利用財政儲備以促進香港經濟和產業發展。

其中, 「共同投資基金」是香港借鑑內地引導基金模式,從「未來基金」撥出 300億元成立的基金,以引進和投資落戶香港的企業。新成立的「共同投資基金」將會按企業個別項目帶動本地產業發展的潛力。

最新消息——2月15日,香港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及「引進重點企業諮詢委員會」的成員同時公布。其中,董事會主席、諮詢委員會主席均由香港特區政府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擔任,其他成員包括相關的政府官員和社會及商界領袖。

緊接著,2月22日,財政司司長陳茂波發表了2023至2024年度《財政預算案》,其中提出,為了進一步豐富人才庫及吸引更多新資金落戶香港,特區政府會引入新的 「資本投資者入境計劃」,這是開年後的又一重磅消息。

根據新的「資本投資者入境計劃」要求,申請人要將一定金額的資產投放在香港本地市場,但不包括物業投資,在通過審批後,就可以來港居住和發展。至此,香港人才與資本的大門面向世界,開得更大了。

此外,香港還將在未來三年向投資推廣署撥款一億美元,以吸引更多家族辦公室來香港,並提出設立「招商引才專組」,主動接觸目標企業和人才,積極遊說他們來港發展。

從儘量不干預市場變為主動出擊,香港開始逐漸突破傳統思維,在新局勢下尋求破局之路。

香港搶起企業來也是熱情高漲。對於希望重點發展的生命健康科技、人工智慧與數據科學、金融科技、先進位造與新能源科技等產業,香港專門制訂了目標企業名單,搭配一系列「配套措施」,提供量身定造的企業落戶計劃,以及為這些企業的人員提供一站式配套服務,例如申請簽證、子女教育安排等。

按照特區政府制定的目標,在2023年至2025年期間,將通過各項輸入人才計劃每年吸引至少3.5萬名人才,也就是說,3年內香港至少要吸引10.5萬名人才,這一目標對比去年和前年的年均人數增加了40%。此外還將整體引進企業目標為1100家左右,包括龍頭企業和科創企業。

可見,香港對於人才和科技企業的渴求,十分急切。

搶人才背後

一場波瀾壯闊的產業爭奪戰

搶下高端人才,拿下新興產業,這是香港的關鍵一役。

而人才之爭,歸根結底還是產業之爭。事實上,香港的焦慮也是全國不少城市共同的焦慮——隨著產業升級的大趨勢,要麼掌握話語權,要麼甘於落後。

因此,我們看到從南到北,各地掀起了一場波瀾壯闊的產業爭奪戰。

其中較為轟動的是,2022年底,深圳市「20+8」產業集群基金總體規劃正式公布。深圳市引導基金緊緊圍繞戰20個略性新興產業和8個未來產業集群,設立了「20+8」產業基金群,其中,每一個產業都配套了專項引導基金。

而20個產業集群為:網絡與通信、半導體與集成電路、超高清視頻顯示、智能終端、智能傳感器、軟體與信息服務、數字創意、現代時尚、工業母機、智能機器人、雷射與增材製造、精密儀器設備、新能源、安全節能環保、智能網聯汽車、新材料、高端醫療器械、生物醫藥、大健康以及海洋產業集群。

另外8大未來產業為:合成生物、區塊鏈、細胞與基因、空天技術、腦科學與類腦智能、深地深海、可見光通信與光計算、量子信息。

無獨有偶,今年1月,安徽省提出設立總規模不低於2000億元的省新興產業引導基金,並支持市、縣(市、區)按照「基地+基金」「產業+基金」等模式,圍繞重點發展的新興產業及優勢產業、支柱產業,組建風投創投基金。可以看到,這一基金群的設立也緊緊圍繞著安徽當地的產業。

春節開工後,西安市召開八個方面重點工作動員部署會議。同時,《2023年八個方面重點工作任務分工推進方案》印發,當中提出,西安市將建立總規模不低於1000億元的重點產業鏈基金集群,帶動先進位造業項目投資規模超過3000億元。

隨後,浙江超級基金群也來了。浙江經信廳發布《浙江省「415X」先進位造業集群建設行動方案(2023—2027年)》,其中透露,浙江將推出疊代產業基金3.0版,設立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現代消費與健康、綠色石化與新材料等4支產業集群專項基金和1支「專精特新」母基金,每支基金規模不低於100億元,分期設立。

不久前,廣州2000億母基金正式官宣落地——包括1500億元的廣州產業投資母基金,重點投資半導體與集成電路、新能源、生物醫藥與健康、先進位造、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消費等重要產業領域,與鏈主企業、產業龍頭、頭部機構合作構建超6000億的產業基金集群。以及500億元廣州創新投資母基金,致力於投早、投小、投科技、投創新。

「可以看到,香港也在培育自身的科技產業,一方面大力招攬人才,另一方面也會嘗試透過『基金招商』招攬企業。」大灣區一位跟政府引導基金打交道多年的投資人感嘆,這是今年全國各地招商大潮最生動的寫照。

圖片來源於網絡

關注外灘教育

發現優質教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08ec663349b028bf32578add9aa8b0c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