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要男大一春,不可女大一辰」,有無科學依據?現代還適用嗎?

2023-12-20   郝傑

原標題:「寧要男大一春,不可女大一辰」,有無科學依據?現代還適用嗎?

俗語,是人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對於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困境,人們經常會用俗語來安慰身邊的人,比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真沒有線長,醬沒有鹽咸;千里搭長蓬,沒有不散的宴席等等,這些話雖粗,卻蘊藏著為人處世的大智慧。隨著時代的發展,有一些俗語,城裡人已經忘得一乾二淨,村裡的老人卻記得非常清楚,不過能流傳至今的俗語,一定是有它的智慧在裡面的。

今天,小編為大家介紹的這句俗語飽受爭議,那便是「寧要男大一春,不可女大一辰」。從字面意思來看,就是寧可男子比女子大一個春天,也不能女子比男子大一個時辰,這是老祖宗為男女婚配定的規矩,這句話到底有無科學依據?現代還適用嗎?接下來,小編為大家解開神秘的面紗。

大家都知道古代講究「門當戶對」,卻不知道古人對於結婚年齡也是有講究的。古人在結婚前,都會先看男女雙方的生辰八字,年齡也是一個很好的參照,古人對於男女結為配偶通常是男大女小,女的比男的大一個時辰都不行。古人為啥會這樣說呢?在封建思想的影響下,一個家庭中,當家的一定是男人,而當家的人必然要成熟一些,古人衡量成熟的標準就是年齡,所以才衍生出了這個俗語。

在古代,年紀越大的女人往往越嫁不出去,古人結婚通常都比較早,男子到了及笄之年就可以婚配,而他們找的妻子也通常是比他們年紀小的。就算到了如今,還是會存在大齡剩女的情況,如果女子到了一定年齡還嫁不出去,就算自己不著急,家裡人也會替他們安排相親對象。我想,之所以會形成這樣的局面,大概也與老祖宗留下的這句俗語有著密切聯繫。

老祖宗的話究竟有沒有道理呢?其實,並沒有什麼科學依據,那是一種具有歧視意義的俗語,因此,現代人並沒有必要遵守這個。一個人成熟與否,與年齡沒有半毛錢關係,有些人身到中年,依舊是小孩子心理,有的人看著年幼,可為人處世卻非常老練。況且,現在講究婚姻自主,父母並沒有權利干涉子女的婚姻,如果兩個人看對眼了,年齡就不是問題,現在的「姐弟戀」十分盛行,甚至還有一些少夫老妻的結合也不足為奇,因此那句俗語已經不再適用於現代。

俗語是老祖宗給我們留下的寶貴財富,祖先之所以代代相傳,就是為了讓後代子孫記住自己的血淚教訓,少走彎路。但是,這些俗語並不是都是有道理的,有些俗語在現代依然適用,應該繼續傳承下去,有些俗語已經跟不上時代的需求,就需要義無反顧地摒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