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藍S7:在價格戰里賣爆,憑什麼?

2023-09-15   電動湃

自今年6月推出S7以後,深藍的交付量就屢創新高。

比起6月8000輛出頭的交付量,7月深藍的數據直接飆升到了1.32萬輛,接著8月再達到1.47萬輛的新高,其中當月深藍S7就占據著10039輛。

值得一提的是,從6月30日開始交付以後,深藍S7僅用35天就交付出超過1萬輛,打破了新能源車企單車型交付最快破萬的記錄。

深藍S7的熱銷,似乎是銳不可當。

深藍在打造爆款方面是有經驗的。

早在去年9月開啟交付的SL03身上,深藍就曾一舉成為了國內「最快實現交付破萬的新能源品牌」。

不過這裡面,實際還帶著些遺憾。

此前深藍CEO鄧承浩在回顧去年SL03交付破萬時說到——

「8月重慶高溫限電,全部工廠關停,9月重新從零開始爬坡,做到了幾千台,但10月整個晶片行業大範圍斷供,11月封控二十幾天,直到12月才交付過萬,整整延期了3個月。」

還好這些因素,在S7的交付里都褪去了。

在生產環節一切暢順下,深藍S7僅耗時「35天」就完成交付破萬,火爆程度有目共睹。

之所以賣得這麼好,離不開這段時間插混市場的大爆發。

根據乘聯會前7個月的統計,插混車型累計賣出121萬輛,同比大增93.7%,反之純電車則是增長19.1%至251萬輛,增勢明顯放緩。

顯然,深藍S7踩中了對的時間點。

插混市場,原本是沒人看好,也沒車企能做好。

具體原因,近日領克銷售總經理林傑,在反思領克插混車銷量時指出——

「上一代混動產品是在油車的基礎上來做,由於車身結構限制,只能將電池包中置,所以電量有限、續航不足,同時電池包也會侵占車內空間。」

油改電的折中做法,最終也只能換來尷尬的市場成績。

至於插混市場的崛起,是由理想帶動起來的。

從理想ONE到L系列,原本外界不看好的增程混動路線屢戰屢勝。

得益於大電池的加持,以及發動機不參與直驅的特點,使得增程產品一方面有著純電車的行駛體驗,同時也有了油箱帶來的續航保障,完好解決了純電車的續航焦慮問題。

另外,儘管增程混動技術不如多擋DHT混動的先進,同時後者對於企業的研發功底、成本控制亦提出了更高要求。

但從用戶感知層面,兩者在油耗和城區動力表現並沒拉開絕對差距,同時多擋DHT混動在發動機過早介入、換擋的工況下,也容易給用車體驗造成減分。

有見及此,即便後來一眾主張多擋DHT混動的車企,在奮力向增程路線投擲炮火,但絲毫不改後者大賣的局面。

不過只有理想來力推增程路線是不夠的,何況它還是高居30萬級市場,可謂遠離了多數老百姓的用車市場。

於是,深藍選擇站出來。

從SL03到S7,深藍這兩款車型都堅持立足在15萬級市場,給到主流用戶最適宜的增程車之選。

儘管目前深藍的主力售價只有理想一半,但前者在針對續航層面卻絲毫沒有縮水。

CLTC純電續航121km/200km,結合低至百公里4.95L的饋電油耗以後,深藍S7的綜合續航達到了1040km/1120km。

得益於此,深藍S7用戶在一周的城市通勤里幾乎不需要用到燃油,同時應對遠途出行亦無需擔心。

再者,在結合175kW最大動力輸出功率以後,深藍S7在其價位上,已然給出了超乎預期的行駛狀態。

在此優勢下,深藍S7在8月實現交付破萬,同時交付量亦已超越了零跑C11、問界M5/M7、嵐圖FREE等其它增程產品。

可以說,當下在增程混動市場上,排在深藍前面的只有理想了。

深藍S7的熱銷,與其EPA1平台不無關係。

深藍清楚,要想解決新能源汽車的使用痛點,除去採用增程結構還不夠,提升電驅系統效率也是不容忽視的一環。

於是EPA1平台的電機採用了8層扁線繞組、轉子雙V拓撲構型、超低阻導線、自適應控制算法、低阻力拓撲結構優化等技術,使得整套電驅系統的最高效率達到95%。

此外EPA1採用了微核高頻脈充加熱技術,此舉能在-30℃超低溫環境下,讓電池的加熱速度達到4℃/分鐘,助力車輛的低溫充電時間縮短15%,由此改善用戶在極寒天氣下的用車體驗。

再者,EPA1平台搭載了最新一代的域控電子電氣架構,在進一步集中車輛域控制器功能的同時,也為未來整車OTA升級留下了暢想空間。

至於當中8155晶片平台的選材,就為用戶帶來了最直接的流暢車機體驗。

在硬體達到領先水平之餘,「玩出花樣」也成為了各家品牌的重頭戲。

一方面,深藍S7沿用了家族的「向日葵中控屏」,當用戶坐到主駕位以後,該螢幕會自動轉向用戶來「打招呼」,如果副駕駛位乘客想要觀影時,也能讓中控屏轉向自己一側來實現更佳體驗。

另外,深藍S7除去給副駕準備了帶腿托、頭枕音響、零重力模式的「女王座椅」以外,該車還在遮陽板位置裝配了一個12.3英寸螢幕,讓用戶在享受舒適躺姿的同時,取得更好的觀影效果。

在現時各家內飾方案同質化之下,怎麼再拓展出新的應用場景,這對於爭取用戶好感尤為關鍵。

在深藍S7這樣著力創新之下,難怪此前鄧承浩有底氣指出,「價格戰是短期行為,未來市場還是要回到理性,打價值戰。」

他強調,S7的產品力非常高,深藍對於打價值戰有堅定的信心。

鄧承浩交代,早期深藍S7增程版銷量占70%左右,現在進一步發展到了近80%。

放眼未來,他還是希望純電版本能達到30%以上。

因為鄧承浩從一開始就認為,「新能源動力技術路線沒有優劣,只有適合」。

正因為這樣,深藍並不選擇押注在增程路線,而是構建起包括「增程、純電和氫燃料」在內的多元化體系。

在這般兼容性之下,實際EPA1平台已站在了業內的絕對高度上。

「有人問我搞氫燃料是不是噱頭?其實不是的。」鄧承浩解釋。

「我們提出的「原力智能增程」有兩項功能,一個是油電增程,另一個是在未來進入氫能世界時,可以做氫電增程,我們是把氫燃料作為原力智能增程的一部分,去解決里程焦慮、純電焦慮。」

「每年要在氫燃料動力系統投入數億元,我覺得是值得的。」

與之同時 ,深藍也在2021年加速研發半固態電池的進程。

鄧承浩認為,2024、2025年量產半固態電池將是相對合理的時間,也是業內非常領先的節點。

就此來看,或許很快我們就能看到一個打出「技術引領」標籤的深藍。

在此基礎上,近來深藍跟華為簽署了合作框架協議。

根據深藍戰略市場部副總經理呂婷透露,深藍是有兩大戰略,其中第一戰略叫「電動平權」。

具體是指,深藍通過超級增程和原力電動等技術塑造出強大產品力,讓消費者能夠獲得新能源的全場景出行。

第二戰略則是「智能平權」,深藍通過強大的智能化科技,讓消費者獲得科技賦能下的美好生活。

其中華為在深藍的第二戰略當中,必然將擔起重要角色。

早前深藍曾表示,「在發力智能化、提升智駕體驗方面,深藍選擇與業內知名供應鏈企業開放協作,以加速自身產品與功能的推出,搶占市場」,這多少已經在為華為的加入作出鋪墊。

呂婷說到,「未來深藍和華為在科技方面的探索想像力非常大,敬請期待。」

由此可見,深藍的標籤並不只有「增程」,未來它的角色,可能還會是一個「開放版的特斯拉」。

突出的科技+合適的價格,深藍不難擁有一個光明的未來。

在當下雜亂無章的價格戰下,性價比的錨已經沒有了具體對象。

如何去打造爆款車型,也沒有人能夠說得清楚。

就在這麼難的情況下,深藍S7連續兩個月取得銷量突破,助推整個品牌持續創出了交付新高。

毫無疑問,深藍S7的表現是令人意外的。

而隨著深藍「內功」的持續釋放,我們相信再火的結果,也不會只是一場意外,而是「實力使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