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是全球第二常見的惡性腫瘤,也是死亡率最高的惡性腫瘤。在所有亞型中,肺腺癌最常見。軟腦膜轉移(LM)較為罕見,其特徵是預後不良,不治療的情況下,總生存期通常為4-6周。一些患者通過合適的治療,生存期可延長至4-6個月。最近批准了第三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劑(TKI),如奧希替尼、阿美替尼和伏美替尼,為第一代和第二代TKI耐藥後發生LM的非小細胞肺癌(NSCLC)患者提供了有希望的治療選擇。這些第三代TKI表現出較強的血腦屏障(BBB)穿透能力,為這種具有挑戰性的疾病的管理開闢了新的途徑。本文報道了一例48歲的中國男性,診斷為晚期NSCLC,攜帶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突變。肺葉切除術和吉非替尼術後輔助治療後,根據神經系統症狀、腦脊液細胞學分析和頭顱增強磁共振成像,診斷為LM。接受口服伏美替尼160mg每日治療。伏美替尼治療5天後,患者不再嗜睡,認知功能明顯改善。診斷為LM後存活了6個月。伴LM的NSCLC患者通常症狀嚴重,全身治療、鞘內化療和放療的效果仍不理想。我們希望這一病例為EGFR突變伴LM的NSCLC患者的管理提供有價值的信息。本病例表明,伏美替尼是一種具有顯著BBB穿透能力的第三代EGFR TKI,在控制LM和快速緩解顱內症狀方面顯示出前景。應進一步研究合適的劑量和毒性管理。
研究背景
肺癌是全球第二常見的惡性腫瘤,也是全球死亡率最高的惡性腫瘤。在各種亞型中,腺癌是最常見的。值得注意的是,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基因突變是最常見的驅動突變,約10%的高加索和30%-40%的東亞患者檢測到EGFR激活突變。對於EGFR突變的晚期非小細胞肺癌(NSCLC)患者,第一代和第二代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劑(TKI)已獲批作為一線治療。然而,在獲益於這些EGFR TKI的患者中,大多數會發生EGFR T790M突變,獲得性耐藥不可避免。中樞神經系統(CNS)是常見的轉移部位,包括腦轉移(BM)和軟腦膜轉移(LM),CNS轉移的原因之一是第一代和第二代TKI的血腦屏障(BBB)穿透能力有限。LM在所有患者中的發生率為3.8%,在EGFR突變NSCLC患者中可高達10%。在TKI和免疫療法出現之前,LM的治療,包括鞘內化療(ITC),全腦放療(WBRT)和全身化療,顯示出有限的總生存期(OS)改善。LM相對罕見且預後不良,不治療OS僅為4-6周,一部分患者治療後生存期延長至4-6個月。近年來,奧希替尼、阿美替尼和伏美替尼等第三代TKI獲批,這些藥物靶向EGFR激活突變和T790M突變,且BBB穿透能力改善,為伴LM的NSCLC提供了有希望的治療選擇。然而,儘管現在CNS轉移受到更多關注,但大多數對照臨床試驗排除LM患者,因為其預後不佳,體能狀態較差。另外,儘管近年來LM發生率有所增加,但LM是NSCLC的一種罕見併發症,患者數量仍然有限,對隨機臨床試驗的實施造成了重大挑戰。此外,先前的研究表明,原發腫瘤和顱內轉移灶存在顯著的分子特徵差異。因此,對於臨床醫生來說,為LM患者提供個體化治療仍然是一項極具挑戰性的任務。
伏美替尼在中國研發,是一種新設計的第三代EGFR TKI,具有基於三氟乙氧基吡啶的分子結構。伏美替尼治療伴LM的NSCLC的療效尚不清楚。本文描述了一例發生LM,接受高劑量伏美替尼治療的NSCLC患者,旨在為伴LM的NSCLC患者的管理提供信息和寶貴經驗。
病 例
2020年6月,一例48歲中國男性,有長期吸煙史,診斷為IIB期肺癌(圖1)。術前胸部計算機斷層掃描(CT)顯示左肺上葉存在一個25mm×20mm的腫塊,手術評估認為可切除(圖2A)。隨後,接受了胸腔鏡輔助根治性肺葉切除術和淋巴結清掃術。病理檢查顯示腺癌,Napsin A、TTF-1、p53和CK7染色陽性,p63、CK5/6和Ki-67染色陰性(30%)。支氣管旁淋巴結(2/4)CK5/6和P63染色陰性。觀察到胸膜浸潤和血管癌栓(pT2aN1M0IIB期,AJCC第8版)(圖2B)。患者拒絕術後化療和放療。使用二代測序(NGS)分析手術標本以識別可靶向突變,發現EGFR外顯子19突變,未檢測到其他基因突變。
圖1. 診療過程
圖2. 檢查結果
隨後,患者接受第一代TKI吉非替尼(口服250mg/日)輔助靶向治療,持續15個月,在此期間未見復發。然而,由於轉氨酶升高(2 級,不良事件通用術語標準)、消化不良(2 級)和皮疹(2 級),患者在未經醫療允許的情況下暫時停藥。2021年11月,患者經歷快速疾病進展,東部腫瘤協作組(ECOG)體能狀態(PS)為3。表現出一系列症狀,包括噁心、嘔吐、頭暈、嗜睡、麻木以及無法準確回答問題。頭顱增強磁共振成像(MRI)檢查顯示輕度腦積水和腦膜輕微腫脹,無實質轉移(圖3)。全面檢查後未發現顱外復發。使用外周血進行第二輪NGS,顯示EGFR外顯子19突變,未觀察到獲得性T790M,KRA,ALK,ROS1,RET或MET突變。通過腰椎穿刺獲得的腦脊液(CSF)細胞學結果顯示腺癌細胞(圖2E)。伏美替尼是一種新型的第三代EGFR TKI,可靶向EGFR敏感突變和T790M突變,同時保留野生型EGFR。研究表明,伏美替尼治療EGFR突變NSCLC CNS轉移比吉非替尼更有效。於是,使用高劑量伏美替尼(160mg/日)。甘露醇用於緩解腦水腫。值得注意的是,伏美替尼治療5天內,因嗜睡入院的患者體能狀態和認知功能明顯改善。
圖3. 不同臨床時間點的CT和MRI
出院後,患者繼續口服伏美替尼160mg每日治療。2022年1月,伏美替尼治療2個月後,患者出現咳嗽、咳痰和呼吸困難的症狀,進行影像學檢查。胸部檢查顯示左上葉肺門區有一個新的3.3cm腫塊,伴有右肺門和縱隔淋巴結腫大(圖3)。電子纖維支氣管鏡檢查顯示左上葉支氣管完全阻塞,腫瘤從管腔口突出(圖2D)。嘗試活檢,但具有挑戰性,病理結果不確定。再次活檢相當困難。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CT(PET/CT)顯示左肺門手術區、左胸廓入口、縱隔主動脈弓、右下氣管旁淋巴結、隆突淋巴結和右肺門淋巴結氟代脫氧葡萄糖代謝異常增高(圖2C)。雖然沒有明確的病理診斷,但結合CT、PET/CT和支氣管鏡檢查結果,懷疑肺部腫瘤復發。患者接受了調強放療,總劑量為30 Gy,3 Gy/次,2周完成,聯合伏美替尼160mg每日。2022年2月,伏美替尼和放療3個月後,顱內和肺部病灶均評估為疾病穩定(SD)(圖3)。觀察到的主要不良事件是轉氨酶升高(2級)和噁心(2級)。2022年4月,伏美替尼治療5個月後,因左肺膿腫伴發熱、咳嗽、呼吸困難和意識喪失住院。進行了2周的抗感染治療。1個月後,即2022年5月,患者死於嚴重感染。伏美替尼使患者的OS延長了6個月。
討 論
LM主要通過腦脊液細胞學診斷,在頭顱MRI中也表現出特殊的影像學特徵,主要或僅表現為顱神經受累。伴LM的NSCLC通常表現出嚴重症狀,最常見的是頭痛、噁心和嘔吐。LM與預後較差相關,通常比BM短。全身治療、ITC和放療的效果並不令人滿意。全身化療對伴LM的NSCLC患者有明顯的治癒療效,是生存的獨立預測指標。在ITC的情況下,對NSCLC患者顯示出特定的療效。一項匯總分析納入了四項前瞻性研究和五項回顧性研究,評估了552例接受多種治療(ITC、WBRT、EGFR TKI、全身化療和支持治療)的患者和37例僅接受ITC的患者。該分析顯示,與接受多種治療的患者(3.0-5.0個月)相比,僅接受ITC的患者(6.0個月)中位OS更長。然而,鑒於ITC治療的異質性和混雜因素,需要進一步研究來確定ITC的療效。另一方面,WBRT對伴LM的NSCLC患者的療效有限。一項回顧性研究分析了51例伴LM的NSCLC患者,發現WBRT組和非WBRT組在顱內客觀緩解率(ORR)(15.4% vs 16%,p = 0.952)和疾病控制率(34.7% vs 28%,p = 0.611)方面無顯著差異。接受WBRT治療的患者的生存率也沒有顯著改善。另一項研究得出了同樣的結論,WBRT並不賦予生存優勢。在臨床實踐中,WBRT通常用於姑息性緩解,例如用於治療引起腦積水的梗阻性病變。在一項II期臨床試驗中,WBRT與ITC聯合用於伴有LM的實體瘤患者,NSCLC患者的中位OS僅為6.7個月。此外,很多患者(身體狀況較弱的患者)可能無法耐受常規化療和放療,因此需要對LM患者採取個體化的治療策略。既往研究報告,良好的ECOG PS 是重要的預後因素。一項研究顯示,在接受ITC聯合或不聯合全身治療(包括細胞毒性化療和EGFR TKIs)的LM患者中,ECOG PS為3-4的患者的中位OS僅為0.7個月,顯著短於ECOG PS為1-2的患者的5.5個月(p < 0.001)。較差的PS會顯著影響治療方案的療效,限制患者的治療選擇。
基於BLOOM臨床試驗數據,NCCN指南推薦EGFR激活突變、CNS或軟腦膜疾病進展的患者使用奧希替尼(無論T790M狀態如何)。我們總結了最近第三代TKI用於伴LM的NSCLC患者的臨床試驗(表1)。在先前的AURA項目研究(AURA擴展,AURA2,AURA17和AURA3)中,22例先前TKI治療後疾病進展、獲得性T790M耐藥突變的LM患者接受了80mg奧希替尼治療。該數據集的回顧性分析顯示LM ORR為55%,中位無進展生存期(PFS)為11.1個月,OS為18.8個月。在I期BLOOM研究中,41例細胞學確診的LM患者接受了160mg奧希替尼治療。LM ORR為62%,PFS為8.6個月,OS為11.0個月。與80mg奧希替尼相比,160mg奧希替尼略微改善了LM ORR。研究結果表明,奧希替尼對LM疾病控制的效果可能有希望,但需要進一步的前瞻性臨床試驗來確認其在LM中的療效並確定最佳劑量。伏美替尼是一種新設計的第三代EGFR TKI,具有基於三氟乙氧基吡啶的分子結構,在EGFR激活或T790M突變的NSCLC患者中顯示出有希望的療效。臨床前研究表明,腦中藥物相關活性物質濃度高於血漿,提示伏美替尼可能對CNS轉移患者有效。III期FURLONG研究納入了63例EGFR敏感突變陽性、無症狀性CNS轉移的初治患者,與吉非替尼相比,伏美替尼與更長的PFS [18.0 vs 12.4個月,風險比(HR)0.50,p=0.0028]、CNS PFS(20.8 vs 9.8個月,HR 0.40,p=0.0011)和CNS ORR(91% vs 65%,OR=6.82,p=0.0277)相關。一項II期劑量擴展研究招募了攜帶EGFR T790M突變的NSCLC患者,評估了伏美替尼作為二線或後線治療的CNS療效,顯示出有希望的CNS ORR(80mg每日一次:60.0%;160mg每日一次:84.6%)和CNS PFS(80mg每日一次:9.7個月;160mg每日一次:19.3個月),提示在伴有CNS轉移的NSCLC患者中,較高劑量的伏美替尼可能會帶來更好的結局。然而,雙倍劑量伏美替尼的療效需要平衡基線特徵的進一步驗證。既往腦放療可能會影響後續對靶向藥物的反應。AURA3研究的放療亞組分析顯示,在既往接受過CNS放療的患者中,奧希替尼的CNS ORR為64%,高於在未接受過放療的患者中觀察到的34%。與AURA3研究相比,AST2818研究包括較多的EGFR L858R突變患者(47.8% vs 38.8%)和較少的既往接受過CNS放療患者(13% vs 28.8%)。數據顯示,伏美替尼對顱內病變的療效似乎並不遜於奧希替尼。此外,先前的病例提示,在伴有BM的NSCLC患者中,高劑量伏美替尼可以逆轉奧希替尼耐藥性。在本病例中,LM PFS達6個月,即使顱外病變進展,也觀察到LM疾病控制,提示伏美替尼對LM的潛在持久療效。
表1. 第三代TKI用於伴LM的NSCLC患者的臨床試驗
在本病例中,患者在肺根治性肺葉切除術後,接受吉非替尼輔助治療15個月,結果僅顱內進展。先前的研究表明,吉非替尼的CNS穿透能力有限。臨床前數據顯示,吉非替尼在大腦中的分布程度低於奧希替尼。幾項研究報告,顱內進展可能與TKI穿透BBB能力較差有關,導致藥代動力學失敗。本病例中,2020年6月,手術標本基因檢測顯示EGFR外顯子19突變。顱內進展後,血漿樣本仍然顯示EGFR激活突變陽性,T790M突變陰性。據報道,CSF病變的T790M突變頻率遠低於胸部病變。因此,我們認為,最初的疾病進展可能是由於吉非替尼CNS穿透能力較差,導致顱內病變快速發展。
發生LM後,患者ECOG PS為3,伴有嗜睡和高顱內負荷。鑒於T790M陰性患者預後不良,全身化療和ITC不是患者的合適選擇。近年來,TKI顯示出對致癌驅動突變患者生存廣泛的益處。考慮到先前的研究表明,高劑量伏美替尼可能更好,能將更高劑量遞送到CNS,我們創新地使用高劑量伏美替尼,以更好地控制顱內病變,迅速緩解神經系統症狀。5天後,神經系統症狀完全消失,患者恢復了自理能力。最終,患者生存期延長了6個月,與常規治療的效果相似。本病例提示,推薦第三代TKI用於顱內進展的NSCLC患者,尤其是第一代或第二代TKI後體能狀態較差、對細胞毒性化療耐受性有限的患者,無論T790M狀態如何。鑒於伴LM的NSCLC患者預後不佳,應給予高劑量TKI來實現快速疾病控制。
本病例中,顱外病變對伏美替尼沒有反應,而顱內病變得到較好的控制。進展疾病TKI耐藥性的異質性值得進一步探討。在接受第三代TKI治療的患者中也觀察到伏美替尼對顱外病變的療效。先前的研究表明,NSCLC原發灶和轉移灶之間錯義突變的異質性較為常見。在接受伏美替尼治療的CNS轉移患者中,顱外病變的ORR為77%,高於奧希替尼的56%和阿美替尼的61.5%。一項NSCLC病例系列研究報告,TKI治療無效的原因之一可能是肺腺癌與肺內轉移灶的分子譜不一致。我們考慮了伏美替尼顱外耐藥可能是由於T790M突變與其他亞克隆共存。EGFR C797S突變是第一代和第二代EGFR-TKI治療進展患者常見的突變位點。最近的一項研究進一步表明,當C797S突變與T790突變呈順式結構時(即在同一等位基因上),癌細胞對所有EGFR TKI(單獨或聯合)耐藥。此外,幾項回顧性研究發現,與T790M陰性患者相比,CSF T790M陽性的LM NSCLC患者具有更好的臨床反應和更長的顱內PFS。在本病例中,我們觀察到顱內和顱外病變對第三代TKI耐藥情況的異質性,並討論了其臨床意義。目前LM NSCLC臨床試驗大多排除沒有T790M突變的患者。對於沒有獲得性T790M突變的LM患者,在臨床實踐中密切監測TKI耐藥非常重要。
本病例有幾個局限。由於沒有對原發灶進行再次活檢,無法確定胸部病灶的分子譜,並且沒有進行CSF基因檢測,限制了對伏美替尼耐藥異質性的進一步分析。由於血漿和CSF樣本的基因檢測結果存在差異,建議對CSF樣本進行基因檢測。LM患者進行CSF樣本基因檢測可改善診斷準確性和治療監測。遺憾的是,本病例中,我們無法對患者CSF進行基因檢測,因為沒有為NGS保留足夠的CSF,如果進行基因檢測,需要第二次腰椎穿刺,另一種選擇是使用外周血作為替代。患者拒絕了第二次腰椎穿刺,只能對外周血進行基因檢測。
總之,伏美替尼是一種具有較強BBB穿透能力的第三代EGFR TKI,對控制LM和迅速緩解顱內症狀可能有效。然而, 需要進一步研究來確定合適的劑量和毒性管理策略。
參考文獻:
Chen T, Chen J, Liu D-s, Shu Y-l, Fu M-y, Gou H-j, Lei K-j and Jia Y-m (2023) Successful therapy using high-dose furmonertinib for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with leptomeningeal metastasis: a case report and literature review. Front. Oncol. 13:1233198. doi: 10.3389/fonc.2023.1233198